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用塑料地膜在现代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废旧地膜残留及由此引发的微塑料问题日益严重。该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对土壤中聚乙烯基新地膜和残留地膜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新膜中聚乙烯分子的主要振动形式为-CH2-的弯曲振动及伸缩振动,残膜中除-(CH2)n-外,还具有-C=C-、-C=O-的伸缩振动。FTIR能够准确表征新旧地膜表面官能团的增加、减少及其相对含量,文中基于红外光谱特征峰吸光度引入羰基指数、乙烯键指数及内双键指数对残留地膜氧化降解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此方法操作简便,取样量少,准确表征了聚乙烯基高聚物的氧化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2.
聚苯硫醚—聚醚砜嵌段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室合成的聚苯硫醚(PPS)-聚醚砜PES)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建立用傅地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组成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发现共聚物中PES的含量随投料经中PES的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小于投料中PES含量。  相似文献   

3.
PES制膜体系凝胶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拉伸逼近法对PES-NMP制膜体系凝胶时间的定量研究。考察了铸膜液条件、凝胶条件对凝胶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成膜过程中的凝胶时间随膜液高分子浓度的的增加而增加;随膜液中非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凝胶液中的溶剂含量增加而增大,并且这种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突跃。这种突跃表明膜液的凝胶过程不仅受传质交换速率控制还不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与延迟分相时间的比较实验揭示了:无论对延迟分相体系或是对瞬间分相体系,成膜过程中的凝胶时间远大于延迟分相时间。说明膜结构不仅取决于分相动力学,也取决于凝胶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杆包装材料降解过程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红外光谱跟踪了可降解玉米秸杆为主要原料的纸质包装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以玉米秸杆作为主要原料的纸质包装材料,在一定微生物的作用下2周之内基本上可以降解,通过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了降解产物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5.
在303~393 K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二甲基硅油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去卷积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在1800~600 cm~(-1)范围内,二甲基硅油主要存在CH_3伸缩振动模式(νCH_3)、CH_3变形振动模式(δCH_3)、CH_3摇摆振动模式(ρCH_3)、Si-O伸缩振动模式(νSi-O)和Si-C伸缩振动式(νSi-C)等5种红外吸收模式,其中782 cm~(-1)和789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二甲基硅油νSi-C。以二甲基硅油νSi-C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相关二维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二甲基硅油νSi-C红外吸收强度的变化快慢顺序为:789 cm~(-1)782 cm~(-1)。本项研究拓展了ATR-FTIR技术在二甲基硅油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在303~393K的温度范围内,测定聚四氟乙烯F-C-F伸缩振动模式(νCF2)的一维红外光谱。研究发现:1220cm-1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F2),而1150cm-1的红外吸收峰则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sCF2)。进一步研究了聚四氟乙烯νCF2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发现聚四氟乙烯νasCF2在1210cm-1和1260cm-1处裂分为双峰;而聚四氟乙烯νsCF2则在1145cm-1、1155cm-1和1175cm-1裂分为3个吸收峰。最后研究了聚四氟乙烯二维红外光谱,考察了温度对于聚四氟乙烯νCF2吸收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四氟乙烯νCF2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的顺序为:1145cm-1>1210cm-1>1155cm-1>1175cm-1>1260cm-1。本项研究拓展了二维红外光谱在聚四氟乙烯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7.
在303~393K的温度范围内,测定聚四氟乙烯F-C-F伸缩振动模式(νCF2)的一维红外光谱。研究发现:1220cm-1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F2),而1150cm-1的红外吸收峰则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sCF2)。进一步研究了聚四氟乙烯νCF2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发现聚四氟乙烯νasCF2在1210cm-1和1260cm-1处裂分为双峰;而聚四氟乙烯νsCF2则在1145cm-1、1155cm-1和1175cm-1裂分为3个吸收峰。最后研究了聚四氟乙烯二维红外光谱,考察了温度对于聚四氟乙烯νCF2吸收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四氟乙烯νCF2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的顺序为:1145cm-1>1210cm-1>1155cm-1>1175cm-1>1260cm-1。本项研究拓展了二维红外光谱在聚四氟乙烯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
聚氨酯和聚脲的傅里叶变换红外透射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透射光谱研究了溶液聚合的四种模型嵌段共聚物——聚氨酯-氨酯、聚脲-氨酯、聚氨酯-脲、聚脲-脲——在硬段微区和相界面区氢键的情况,并与衰减全射谱在分析这些模型嵌段共聚物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腈热裂解产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聚丙烯腈(PAN)热裂解产物的IR吸收光谱得到了与热裂解温度Tp有关,并从元素分析结果确定PAN在绝氧条件下热解材料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二维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温度对聚丙烯化学结构的影响。方法在1500~1350 cm-1的频率范围内,分别测定聚丙烯C—H弯曲振动模式(δC-H)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四阶导数红外光谱来确定聚丙烯分子结构,后采用二维红外光谱研究温度对聚丙烯δC-H红外吸收强度的影响。结果聚丙烯δC-H主要包括甲基不对称碳氢弯曲振动模式(δas CH3)、甲基对称碳氢弯曲振动模式(δs CH3)和亚甲基碳氢弯曲振动模式(δCH2),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丙烯分子中δC-H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顺序为δCH2-2(1464 cm-1)δCH2-1(1475 cm-1)δas CH3(1455 cm-1)δs CH3(1375 cm-1)。结论二维红外光谱在有机高分子包装材料热变性分析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聚(1-氧代-2-苯基丙撑)(STCO)和聚(1-氧代-2-(4’-乙基)苯基丙撑)(ESTCO)是一氧化碳(CO)分别与苯乙烯(St)、对乙基苯乙烯(ESt)进行交替共聚合反应锏备的两种芳香族聚酮.聚酮大分子链上大量的羰基赋予了材料光降解性能。论文分别研究了两种聚酮样品及其与聚苯乙烯(PS)共混产物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分子量大的聚酮的光降解性能更好;ESTCO的光降解性能好于STCO,聚合物结晶度的降低是提高光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聚酮与PS共混后.光降解性能得到提高,共混使聚酮与PS的光降解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PEK—C/PEEK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挤出方法制备了新型聚芳醚酮(PEK-C)和聚醚醚酮(PEEK)共混物。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转变、结晶结构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了PEK-C和PEEK具有很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表明该共混物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3.
低能离子注入聚醚砜薄膜光学、电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低能离子注入聚醚砜薄膜进行了光学、电学性能改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注入后PES薄膜的光吸收性和表面电导率都发生变化,苯环大π键上的激发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隙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而降低;薄膜表面电导率提高了4个数量级。通过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讨论了聚醚砜薄膜在离子注入前后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评述了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在滑动过程中形成的摩擦转移膜以及磨屑的研究,总结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摩擦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介绍了关于用PEEK复合材料制造的轴承,齿轮等进行的摩擦学研究,以及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和颗粒增强对PEEK及其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单向CF/PEEK层板的冷热循环疲劳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单向复合材料层板的冷热循环疲劳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疲劳特性与其界面结构密切相关,当界面为聚醚醚酮模晶层时,复合材料在冷热循环初期,弹性模量具有增大的趋势,而在循环后期,模量有减小的趋势;当界面是聚醚醚酮球晶时,冷热循环不影响得弹性模量,通过追踪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性,探讨了材料疲劳特性与界面结构间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应用广角X光散射(WAXS)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技术研究了聚苯硫醚/聚醚砜共混物及其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聚醚砜混杂基体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和熔融、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聚醚砜和碳纤维的混入未使聚苯硫醚的晶型发生改变,但使聚苯硫醚的结晶规整度降低;(2)碳纤维的混入可引起聚苯硫醚熔点降低,而混入聚醚砜并不引起聚苯硫醚的熔点降低;(3)聚醚砜和碳纤维均对聚苯硫醚存在诱导结晶效应,当碳纤维和聚醚砜共存时,聚本硫醚倾向于在碳纤维表面择优成核结晶.   相似文献   

17.
聚醚砜与热致液晶共混物的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示差扫描量热器,动态粘弹谱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热致液晶与聚醚砜的相容性,当液晶含量小于10%时,共混物为相容体系,含量在10%-20%为部分相容体系,含量超过20%为相分离体系。  相似文献   

18.
FTIR研究PVC热塑性弹性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结晶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FTIR研完了PVC/DOP/NBR热塑性弹性体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PVC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PVC分子的结晶振动谱带受加入的增塑剂(DOP)和橡胶(NBR)的影响而减弱,PVC中—C—CI基团与DOP分子中的—C=0基团存在相互作用,而PVC中α-H原子与NBR的C=N基的相互作用是PVC与NBR相容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实验结果表明:短碳纤维增强注塑聚醚醚酮(CF/PEEK)注塑板材中存在"皮-芯"次层微结构,用金相显微镜可以表征CF取向度不同的皮层和芯层的厚度,整板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根据皮层及芯层的厚度及其强度按"混合规则"计算。DSC法及热烘箱法研究表明,碳纤维取向结构和PEEK在皮层和芯层中的结晶度差异导致了板材内存在较大的内应力。  相似文献   

20.
纳米ZrO2填充PEEK的摩擦表面和转移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微粒直径分别为10nm和86nm的两种纳米ZrO2「填料含量为7.5%(质量分数,下同」填充PEEK的摩擦磨损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对摩擦表面和转移的形貌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材料的磨损机理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