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在薄板厂宽厚板铸机生产钢种的工业性试验,得出:在RH真空度不大于0.27 kPa,环吹氩流量在1 200~1 500 L/min范围,高真空时间在10 min以后,钢中w[H]可以达到2×10-6以下,而且在高真空时间为16 min时,钢中w[H]、w[O]和w[N]平均分别为1.6×10-6、13.2×10-6和41×10-6。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降低重轨钢中T.O和H含量的工艺方法。通过RH精炼实践,探讨了真空处理时间、石灰调渣及驱动氩气流量对脱氧、脱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真空纯处理15min,驱动氩气流量80m3/h及添加适量石灰调渣的工况组合条件下,获得了钢中w(T.O)=(5~6)×10-6、w(H)=10-6左右的RH真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比分析柳钢150t转炉炼钢系统两种(转炉-钢包炉精炼-RH精炼-连铸和转炉-RH精炼-连铸)生产IF钢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转炉-RH精炼-连铸工艺生产的IF钢:(1)洁净度相对更高,生产成本更低;(2)RH精炼结束w(C)≤10×10-6、w全(O)≤31×10-6、w(N)≤20×10-6,中间包w(C)≤11×10-6、w全(O)≤25×10-6、w(N)≤20×10-6;(3)造成钢水洁净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RH脱氧合金化后循环时间偏短,且RH精炼炉渣控制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陈爱梅 《包钢科技》2011,37(3):25-27
通过炼钢厂圆坯铸机生产的34Mn6钢工业性试验,得出:现有生产原料条件,在2~#VD真空炉其它工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正常天气,深真空时间10min,钢中w[H]达到2.5×10^(-6);深真空时间13 min,钢中w[H]可达到2×10^(-6)。下雨天气,要达到钢中同样的w[H]深真空时间较正常天气延长2 min。  相似文献   

5.
常升  王振光 《山东冶金》2011,33(2):38-39
结合生产实际数据,分析了RH真空脱气工艺过程。如要求[H]≤1.8×10-6,需真空处理9min;当要求[H]≤1.5×10-6时,冬、春季节RH处理时间为≥11min,夏季则为≥12min,秋季应为≥13min;RH脱氮率约为23%,且在脱气超过8min时RH脱氮出现拐点,延长真空处理时间对脱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300 t RH真空处理前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转炉原辅料加入量的影响很小,湿度有一定的影响,合金加入量影响最大。对300 t RH真空3种模式下的脱氢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处理钢种,可以根据真空度的高低,合理控制处理时间,RH脱氢效果十分显著,RH处理结束w(H)达到2×10~(-6)以下,脱氢率可达70%~80%;轻处理和脱碳钢种,处理前w(H)较低,只要严格控制合金加入时机,RH处理结束w(H)都能稳定达到1.3×10~(-6)以下,脱氢率可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7.
周剑丰  张波 《炼钢》2012,28(3):27-32
对湖南华菱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新转炉炼钢厂RH-MFB冶炼超低碳IF钢生产进行了研究,分析转炉出钢中碳氧含量和温度、真空循环时间、冶炼渣成分等因素对钢液中夹杂物数量、粒径分布的影响。对RH精炼过程中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使该厂在生产IF超低碳钢时达到w(C)≤30×10-6、w(N)≤30×10-6、w(O)≤20×10-6的技术要求,钢液成分及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8.
先进工业国家均采用电炉(转炉)→炉外精炼→矩形坯(大方坯)连铸工艺流程生产以轴承钢、齿轮钢等为主要产品的特殊钢.本钢炼钢厂采用转炉→炉外精炼(LF+RH)→矩形坯连铸生产GCr15,其化学成分全部达到本钢企业标准要求,其中有害元素w(Ti)=25×10-6,w(Ca)=2×10-6,w(O)=8×10-6、w(N)=38×10-6、w(H)=0.8×10-6,均优于GB/T18254-2002标准要求,满足瑞典SKF标准(SKF D33)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了生产低碳铝镇静钢采用RH两种不同处理模式的工艺特点和洁净度差异,结果表明:工艺路线1的RH到站渣中w(T.Fe+Mn O)=5%~12%,而工艺路线2的RH到站渣中w(T.Fe+Mn O)稳定控制在2%以内,工艺路线1精炼过程中w(Als)损失较工艺路线2高约54×10-6;工艺2夹杂物有效去除时间平均为64 min高于工艺路线1的45 min;工艺路线1结晶器钢水w(T.O)较工艺路线2高13×10-6,工艺路线1结晶器钢液中的夹杂物分布面积比高于工艺路线2,同时工艺路线1钢水样中,尺寸在5μm以上的夹杂物占10.6%,高于工艺路线2的3.6%。针对不同RH精炼工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运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和大样电解等方法研究了VOD精炼前后不锈钢的洁净度变化.结果表明:VOD吹氧终点控制滞后是VOD精炼后钢中氧质量分数高达250×10-6的主要原因;钢中w(O)偏高而精炼渣的碱度低等造成钢中夹杂物含量高,大于10μm的夹杂物含量为0.56~0.58个/mm2,其中每10kg试样中大型夹杂物含量在1.71~2.41 mg.针对钢液洁净度偏低的情况,提出了延长真空保持时间10~12 min,选用优质精炼渣并保证炉渣碱度R≥3和延长软吹时间15~20 min的工艺改进措施,改进后w(T.O)降至(60~77)×10-6.  相似文献   

11.
《炼钢》2014,(3)
通过对RH到站钢液的初始条件、吹氧时机、真空室抽气制度和提升气体模式等的优化,开发了180 t RH真空炉的快速高效脱碳工艺。控制RH到站w(C)=(250~500)×10-6,w(O)=(300~650)×10-6;适当快速降低真空室压力低于150 Pa;RH到站时w(C)/w(O)0.66时,在脱碳前期进行强制吹氧脱碳;提升气体使用模式为1.0G m3/h(0~4 min),0.8G m3/h(4~6 min),1.0G m3/h(6 min以后)。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新工艺,脱碳处理15 min后,大部分炉次钢包内钢液的w(C)15×10-6。  相似文献   

12.
王洋  崔衡  王征  杨鹤 《钢铁研究学报》2017,29(8):649-653
为了优化RH处理工艺,提高RH精炼后的IF钢的洁净度水平,通过分析全氧含量和夹杂物的控制水平,研究了纯循环和镇静时间对IF钢洁净度的影响。研究表明,RH加入铝粒反应6min后钢液中全氧质量分数降低至24.7×10~(-6)。加入Ti-Fe合金后,全氧质量分数上升至30×10~(-6)。随后RH经合金化后保持6~9min的纯循环时间,全氧质量分数可降低到27×10~(-6)。延长镇静时间至25min,可使全氧质量分数降低到27×10~(-6);通过直线法计算,夹杂物数量由破空时的13.21个/mm2逐渐降低到破空25min时的7.79个/mm2。  相似文献   

13.
对X80管线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进行金相观察、大样电解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从LF进站到铸坯过程中显微夹杂物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降幅达77.77%,在LF和RH精炼过程中,夹杂物数量降低最为明显;铸坯中夹杂物主要类型为CaO-CaS-Al2O3复合夹杂,其xCaO/xAl2O3小于12 CaO·7Al2O3的xCaO/xAl2O3=1.71,夹杂物变性效果较差。X80管线钢从转炉终点到铸坯过程中,平均T.O呈下降趋势,LF进站到钙处理后,平均w(T.O)减少了2.06×10-6,RH精炼过程平均w(T.O)降低了2.27×10-6,需提高LF精炼操作水平和RH精炼操作稳定性。RH出站到铸坯是一个增氮的过程,增氮质量分数为2.27×10-6,保护浇铸水平较高;铸坯中大型夹杂物数量为1.46 mg/10 kg,夹杂物主要为球状的钙铝酸盐夹杂物、硅铝酸盐夹杂物以及与镁铝尖晶石形成的复合夹杂物。  相似文献   

14.
针对180 t RH精炼工艺存在的真空度低、超低碳钢处理时间长、钢中氧含量高及脱硫效率低等问题,研究并优化了RH真空脱气、脱碳升温、脱氧、脱硫等工艺,使RH工作真空度提高到100 Pa以下,超低碳钢处理时间缩短至平均36.5 min,超低碳钢钢中氧的质量分数最低为13×10-6。优化工艺降低了钢中[H]、[N]、[C]、[O]、[S]等元素的含量,提高了钢水洁净度,缩短了RH精炼时间,提高了RH精炼生产率。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LF炉渣脱氧剂加入量、LF动力学条件及RH后期钙处理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向LF精炼渣中加入300 kg以上的铝粒时可以将渣中w(FeO+ MnO)控制在0.5%以下,从而将钢液中w(S)由原来的30×10-6降至6×10-6;当底吹搅拌氩气流量为500 L/min,搅拌10 min后,钢液中w(S)可以降至6×10-6,过高或过低的吹氩流量都会影响脱硫效率;RH后期钙处理没有脱硫能力,但是钙线的加入有利于抑制回硫,并将硫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鞍钢三炼钢生产的IF钢质量,对三炼钢转炉-RH精炼-连铸生产IF钢的工艺过程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试生产中RH真空精炼过程[C]含量过高,浇铸过程中增碳、二次氧化比较严重,经改进调整之后,铸坯中w(C)在30×10-6左右,w(N)在25×10-6以下,w(T.O)在20×10-6左右,达到了较高的洁净度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位于海拔1 500 m左右的国内某厂RH真空脱碳过程中脱碳效果不佳喷溅严重的生产问题,借鉴转炉吹氧过程氧气射流与熔池相互作用规律,考虑到RH真空室内液面高度偏低的特点,通过水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氧枪流量和枪位下氧气射流与熔池相互作用规律,并结合理论分析对RH真空吹氧脱碳工艺进行优化。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RH真空吹氧脱碳过程中氧气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规律与转炉冶炼相似,可采用转炉冶炼过程中氧气射流与熔池相互作用研究对RH真空吹氧脱碳工艺进行优化。理论分析可知,当氧枪流量为1 500 m~3/h、枪位为5.5 m时,熔池冲击深度为0.173 m、冲击面积为2.435 m~2、穿透体积处于最大值为0.420 m~3,氧气射流冲击熔池效果最理想,有利于RH脱碳过程高效脱碳和喷溅控制。实施优化措施后,终点钢水平均w(C)由15.1×10~(-6)降至11.8×10~(-6),终点w(C)在20×10~(-6)以内比例提高至94.4%,优化工艺显著提高了RH快速深脱碳效果,同时有效控制了RH真空脱碳过程严重喷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川冶金》2014,(6):81-81
<正>RH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深度脱碳、脱硫、脱气、脱磷、脱氧去除夹杂物以及温度补偿于一体的多功能炉外精炼设备在现代钢铁冶金企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尝试并且成功利用RH真空脱碳技术生产超低碳钢。随着产品的逐渐升级,RH的脱碳工艺遇到瓶颈期,RH脱碳过程中,出现顶吹氧频率高、脱碳终点碳含量较高且不稳定、处理时间长、脱碳终点氧高等问题。江苏省沙钢研究院的学者通过对RH到站钢液的初始条件、吹氧时机、真空室抽气制度和提升气体模式等的优化,开发了180tRH真空炉的快速高效脱碳工艺。控制RH到站w(C)=(250~500)×10-6,w(O)=(300~650)×10-6;适当快速降低真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计算了高级别管线钢精炼过程酸溶铝的控制与溶解氧、钢中硫及精炼渣的关系.w(AlS)=0.004 5 %~0.007 3 %时,w([O])可控制到(3~5)×10-6,精炼渣的硫容量C'S分别大于0.02、0.04和0.07时,w([S])可控制在20×10-6、8×10-6和5×10-6以内.通过对某钢厂LF-VD高级别管线钢生产工艺分析表明,钢中w(AlS)=0.035 %时, w([O])=1.76×10-6,LF初期、LF末期、VD末期炉渣C'S分别为0.01、0.022、0.023,w([S])从LF初期的80×10-6,降低到LF末期的(20~30)×10-6,并稳定在VD末期的20×10-6以下,与理论计算相符.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优化精炼工艺生产SPHC钢的洁净度进行研究,采用系统取样和综合分析,对RH精炼后、LF精炼后、中间包和铸坯钢样中T.O和N含量,显微夹杂物的变化规律以及铸坯中大型夹杂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铁水预处理(脱硫)→120t顶底复吹转炉→RH(钙处理)→连铸工艺生产的SPHC铸坯中的w(T.O)和w(N)分别为23×10-6和17×10-6,化学成分满足要求,每10kg铸坯大型夹杂物为4.76mg,与原工艺生产的铸坯洁净度基本一致,进一步优化RH精炼工艺可使SPHC铸坯具有很高的洁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