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化学相分析等手段研究了CSP热轧工艺对Ti微合金化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80℃终轧、620℃卷取试验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825、895 MPa,钢中存在大量的纳米尺寸TiC粒子,其沉淀强化效果超过150 MPa;卷取温度降低到580℃,TiC的析出受到抑制,沉淀强化效果明显减弱。卷取温度显著影响钢中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过程,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改变对晶粒尺寸也有影响,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Ti微合金化钢的强度和韧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C-Mn钢Q345B中Mn合金消耗,采用Ti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思路,通过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保证Q345B钢的强度.该钢种在天铁1 750 mm半连续热连轧机组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热轧加热温度1 200℃,终轧温度在840~880℃,卷取温度在550~620℃.通过采用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使钢板获得了良好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安钢1780热连轧生产线生产的汽车用钢和高强度钢板主要以Ti微合金化为主,Ti微合金元素含量在0.02%~0.10%范围内。而轧制工艺对Ti微合金钢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某Ti微合金钢进行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的工艺试验,对比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终轧温度在890℃、卷取温度在600℃时,Ti微合金钢达到强度最高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现场工业试验和实验室检验,研究了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冷轧料SPHC钢热轧卷板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屈服强度与终轧温度、卷取温度关系紧密,建议终轧温度为860~900℃,卷取温度为590~620℃;抗拉强度与轧制过程中温度的关系不大;当卷取温度一定时,延伸率与精轧终轧温度关系密切,与卷取温度关系不大,终轧温度高则延伸率好,建议适当提高终轧温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500 MPa级Nb Ti微合金化方矩形管用钢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强化机制。结果表明,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试验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的降低均有利于获得更加细小的铁素体晶粒与细小弥散的第二相析出物;当卷取温度不变时,随着终轧温度的下降,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升高;当终轧温度不变时,随着卷取温度的逐渐下降,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而断后伸长率呈现出单调上升的规律;试验钢在终轧温度为840 ℃和卷取温度为570 ℃时可获得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537和578 MPa,断后伸长率为33.5%;细晶强化是试验钢最主要的强化机制,由晶粒细化引起的强度增量占总强度的49%~51%,由固溶强化引起的强度增量次之,占总强度的23%~27%,由析出强化引起的强度增量较小,仅占总强度的3.8%~8.2%。  相似文献   

6.
 以含Nb、Ti微合金的汽车大梁用钢为对象,采用热模拟试验和试制生产卷取后控制冷却试验,研究了Nb、Ti微合金的汽车大梁用钢在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后采用不同冷却方式下对氧化铁皮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Nb、Ti微合金的汽车大梁用钢在820~920℃之间终轧时,氧化铁皮主要由Fe3O4层和FeO层构成,终轧温度和轧制速度综合作用因素影响氧化铁皮厚度;卷取后不同冷却方式对氧化铁皮的外层Fe2O3层、中间层(Fe3O4+Fe)层及内层少量残余的FeO结构和厚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以及力学性能检验,研究了温度参数对含Ti微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Ti微合金化钢应采用较高的加热温度,同时严格控制粗轧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充分发挥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作用,使钢板的强韧性匹配良好。  相似文献   

8.
热轧工艺对冷轧无取向硅钢50W600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兆所  康永林 《特殊钢》2006,27(6):47-49
试验了180mm铸坯加热温度(1200℃、1180℃)、2.3mm热轧卷轧制道次(7道次、5道次)、精轧终轧温度(780~860℃)和卷取温度(≤710℃)对0.5mm冷轧无取向硅钢50W600的铁损和磁感应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铸坯加热温度,提高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有利于改善该冷轧无取向硅钢成品的磁性能;而粗轧道次对成品磁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恺  王婷  杨昌桥 《河北冶金》2023,(2):23-27+46
以DP780QX双相钢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铸坯加热温度、铸坯保温时间、卷取温度、终轧温度等对其相变膨胀总量、膨胀速度、百分比以及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产实践。模拟结果显示,热轧时的铸坯加热温度、铸坯保温时间、终轧温度、卷取温度(约620℃)等均不会对DP780QX热轧板的抗拉强度造成明显的影响;相变在569~456℃即已全部完成,其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620℃卷取时抗拉强度约820 MPa,发生塌卷的可能性很小。实际生产中DP780QX热轧板强度波动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热取样时间节点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TMCP对低碳锰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丁桦  杜林秀  宋红梅  郑芳 《钢铁》2006,41(11):53-57
通过TMCP工艺实验,研究了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低碳锰钢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形变诱导相变上限温度Ad3之上(850 ℃)终轧后快速冷却,组织主要由仿晶界型铁素体(GBA)和大量贝氏体组成,其中贝氏体铁素体呈板条状,塑性和韧性较高;当终轧温度降低到800 ℃(低于Ad3)时,得到的组织为等轴状铁素体和一定量的贝氏体,等轴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 μm,强度较高,综合性能良好.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主要是通过改变实验钢的组织组成和晶粒大小来对其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的.通过控制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可以实现细晶强化、贝氏体相变强化和析出强化的复合强化,有利于低碳锰钢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1.
冷轧高钛成分体系析出强化钢表面色差影响成品质量,分析了热轧工艺对表面色差缺陷的影响和机理。表面色差是由带钢表层晶粒大小差异造成的,在热轧过程中,表层钛二相粒子析出量不同使得在退火过程中对晶粒细化作用不同,并造成表面色差。通过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色差程度的影响试验表明,终轧温度低有利于成品色差缺陷的改善,卷取温度对色差缺陷改善不明显,860℃的终轧温度对应成品表面没有色差缺陷。  相似文献   

12.
对B510L采用不同形变热处理工艺进行了实验,分析了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实验钢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合加热温度对合金元素Nb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贝氏体对带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工厂试生产的工艺制度为:加热温度1200℃保温2~3h;终轧温度780~800℃,精轧压下量>80%;卷取温度400℃左右.  相似文献   

13.
控轧控冷工艺对HP345屈强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控轧控冷工艺试验对HP345的屈强比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HP345钢的屈强比都有较大的影响,降低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均使HP345的屈强比升高;卷取温度为650℃时,屈强比明显降低;而卷取温度降至580℃时,屈强比明显升高;卷取温度在610℃~630℃区间变化时,屈强比较低而且变化不大,同时钢具有较高强度。  相似文献   

14.
以北台1780mm线Q235-B 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实际温控数据,分别考察不同终轧温度、卷取温度、冷却模式下对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随着终轧温度升高(降低)带钢的屈服强度降低(升高),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升高)带钢屈服强度随着卷曲温度的升高(降低),对于厚度9.4mm规格带钢,层流冷却模式对带钢的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转炉→RH炉→连铸→热轧→连续退火→精整的工艺路线,制备了高强IF钢CR220IF。研究了910~950℃终轧、710~740℃卷取的热轧工艺条件下,热轧基料变化对冷轧成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热轧工艺不改变冷轧连退成品的显微组织,但影响连退成品的力学性能;冷轧成品的强度指标随卷取温度提高逐步降低,延伸率和r值在卷取温度变化范围内存在最佳值;终轧温度对强度的影响存在最佳值,930℃终轧、720℃卷取的条件下,成品强度最低,有利于连退工序获得良好的成品性能。  相似文献   

16.
控轧控冷工艺对汽车大梁板组织及冷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攀钢热轧板厂对汽车大梁板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终轧温度、轧后冷却方式以及卷取温度对汽车大梁板显微组织及冷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终轧温度830 ℃、卷取温度600 ℃以及前段冷却的轧后冷却方式,汽车大梁板的铁素体晶粒细小均匀,珠光体分布弥散,并获得了良好的冷弯性能。  相似文献   

17.
应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轧后冷速(20—0.5℃/s)、卷取温度(630—500℃)、精轧初始温度(1000—900℃)、末道次精轧温度(860~750℃)对X65管线钢(0.08%C、1.38%Mn、0.032%Nb、0.041%V、50×10^-6N)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轧后冷却速度、减小950℃左右的压下量,降低终轧和卷取温度可细化板材组织。提出150mm×1700mm板坯轧成7.1mm成品板的轧制温度为:1150—1200℃加热,≤1130℃粗轧至35mm,950—1020℃精轧,≤830℃终轧,≤580℃卷取,其产品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厚板轧制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厚板轧制过程的温度变化特点,以热辐射和对流为主要影响因素,对热辐射模型和对流模型进行分析和处理,解析黑度系数、厚度对温度变化规律的影响可知:终轧厚度大于30 mm时,黑度系数的变化对终轧温度的影响很小;终轧温度在10 mm左右时,必须根据后几道次实测温度调整黑度系数;轧件越厚,起始温度越高,温降速度越快。分析得到不同厚度下,平均温度和表面温度差的关系。实际应用表明,终轧温度预测误差基本不超过15℃。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不同卷取温度对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BT600MC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冶轧实验室,采用控轧控冷工艺轧制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的3块钢坯,最终卷取温度分别控制在500℃、550℃和600℃,将轧制后的钢板放到模拟卷取炉保温2 h,自然降温。实验结果表明:当卷取温度为600℃时,铁素体晶粒更为细小均匀,实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20.
摘要:通过Thermo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双道次压缩实验,研究了X80管线钢在880~1050℃温度区间的静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实验钢在920℃及以下未发生再结晶,在960℃及以上温度,随道次间隔时间延长,静态再结晶率增加。采用不同卷取温度进行了214mm厚度X80板卷工业试制,精轧开轧温度设为920℃,卷取温度510℃的试制钢组织为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MA,卷取温度410℃的试制钢组织为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弥散分布的MA的细小组织,后者的MA尺寸和贝氏体板条尺寸明显小于前者,表现出更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和DWTT性能。通过TEM发现试制钢中的MA是以马氏体为主的组织,并含有较多纳米级尺寸、以Nb元素为主的Nb/Ti碳氮化物复合析出相,但V的析出量则很有限,此外,高卷取温度试制钢的析出相含量也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