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表明,30%醚菌酯SC每667m2第一次施药50ml后8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明显,防效高达93.4%,第二次施药14天后防效达94.6%。在推荐施用浓度范围内,药效高,持效性好,对小麦和天敌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增产效果明显,达20%以上。  相似文献   

2.
3.
汪晓红  潘晓皖 《农药》2005,44(7):334-335
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的田间试验表明:30%醚菌酯SC对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种高防效、低残留、安全性好的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分别在小麦锈病和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初期,使用剂量225~315ml/hm^2(有效含量,下同),连续用药2次,对小麦锈病的防效达到85%以上,对白粉病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丽娟  柏亚罗 《现代农药》2012,11(4):46-50,56
综述了吡唑醚菌酯的理化性质、作用方式、毒理学与环境归趋,介绍了该杀菌剂的合成化学、应用研究及其开发进展。  相似文献   

5.
吡唑醚菌酯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_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该剂具有广谱,高效,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等特点。综述了吡唑醚菌酯的发现、理化性质、合成路线、残留分析、杀虫机理、抗药性、登记情况和应用现状,并对吡唑醚菌酯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7.
徐光曙  袁斌  赵飞 《现代农药》2007,6(4):55-56
试验结果表明,50%醚菌酯干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治疗和较好的保护效果,150~375g/hm2防效为75.82%~83.41%,药力控制较好,药效可持续7~14d左右,且对黄瓜安全。  相似文献   

8.
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邻硝基甲苯和对氯苯肼为起始原料,制备吡唑醚菌酯的工艺路线进行了研究。对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溴化和还原,采用有效的方法,减少了副产的生成。以对氯苯肼计总收率大于48%,产品纯度大于95%。该工艺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便和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测定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采用乙腈盐析萃取有效成分、以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为内标物,RTX-1毛细柱为分离柱,FID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对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线性范围宽,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6,方法标准偏差为0.160.20,变异系数RSD为0.48%0.20,变异系数RSD为0.48%1.01%;其添加回收率在98.28%~101.34%之间,测定结果与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吻合,其相对偏差在1.5%之内。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6月20日,吡唑醚菌酯的PCT、欧洲和中国专利到期;2015年6月21日,其在美国的专利期满。2014年5月31日,吡唑醚菌酯在欧盟的10年期资料保护结束;2012年9月29日,其在美国的登记资料保护到期。从专利到期的嘧菌酯在国内的火爆登记情况可以预见,吡唑醚菌酯也将在  相似文献   

11.
姜大光  纪明山 《农药》2022,(4):289-291
[目的1明确吡唑醚菌酯与氟硅唑混用防治花生褐斑病的田间药效、对花生的安全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叶面喷雾法,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花生褐斑病发病初期,吡唑醚菌酯与氟硅唑混用(吡唑醚菌酯12%,氟硅唑3%)有效成分用量112.5~135 g a.i./hm2,连续施药2次,间隔7 d,防效可达80%...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聚羟基丁酸酯为壁材,吡唑醚菌酯为芯材,聚乙烯醇(PVA)为连续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吡唑醚菌酯微囊。研究了不同芯壁比、油水相体积比、PVA质量分数、剪切速度等参数对微囊有效成分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微囊的形态等进行了表征;在不同的p H值条件下探讨了微囊的缓释性能;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微囊对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PVA的质量分数为2%,芯壁材质量比为1∶5,油水相体积比为1∶20,剪切速率为8 000 r/min时,可制备出形状规则、粒径为1.9μm的微囊,载药量和包封率可分别达到15.00%和74.40%。微囊中吡唑醚菌酯的释放对pH敏感,在碱性条件下释放较慢。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微囊对水稻稻瘟病防效与原药防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简单介绍了吡唑醚菌酯市场、剂型等情况,详细介绍了其2条合成路线。在此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各条合成路线中的溴化反应、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4.
15.
吡唑醚菌酯因其熔点低、晶型多,其悬浮剂在贮存过程中易出现膏化、析晶的现象。本文通过使用4种原药产品、3种助剂产品制备得到12个25%吡唑醚菌酯SC样品,在25℃下,测试其基本理化性能,并通过高级流变仪测定其流变曲线、屈服应力、触变性、G’/G"-γ曲线、G’/G"-ω曲线、|η*|/tanδ-ω曲线、η-T曲线等。试验结果表明,流变曲线、触变性测试结果可以反映吡唑醚菌酯SC的部分物理特性;G’/G"-γ曲线反映出吡唑醚菌酯SC的常温物理稳定性;G’/G"-ω曲线、|η*|/tanδ-ω曲线反映了吡唑醚菌酯SC倾倒、灌装过程中的流动性。由于吡唑醚菌酯低熔点的性质,η-T曲线可以更快、更直接地反映出吡唑醚菌酯SC在热贮后是否粒径增长、膏化变稠。本研究结果对吡唑醚菌酯SC的研发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优化配方制备良好性能的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用于防治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方法]通过湿式超微粉碎法制备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并通过流点法及尝试法逐步筛选分散剂种类,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配方。[结果]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最优配方为吡唑醚菌酯30%(质量分数),非离子分散剂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SC 10)3.5%,黄原胶0.14%,硅酸镁铝1.5%,乙二醇3.5%,水补足至100%。[结论]该制剂经(54±2)℃热贮14 d后,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剂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药》2017,(6):17-21
吡唑醚菌酯原药中含有3个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含量较高的杂质,以吡唑醚菌酯原药为原料,合成了这些杂质,NMR和MS表征了其结构,并通过对原药重结晶纯化制得标准品,为吡唑醚菌酯原药合成工艺的控制和全组分分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方法]吡唑醚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以邻硝基甲苯和对氯苯胺为起始原料,经重氮化、环合、氧化、溴化、缩合、还原、酰化、甲基化等工艺制备吡唑醚菌酯。[结论]以对氯苯胺计总收率大于55%,产品纯度大于95%。该工艺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便和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吡唑醚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纹枯病具有优良离体活性。  相似文献   

19.
高彬 《世界农药》2012,34(2):50-53
吡唑醚菌酯是含有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杀菌谱广,毒性低,对环境安全友好.通过高性能的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剂和功能性助剂)搭配使用,获得了性能优越、品质稳定、高悬浮率和低表面张力的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同时测定了该剂型产品的粒径、黏度、悬浮率和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20.
牛纪胜  唐剑峰 《农药》2021,(1):35-37
[目的]建立HPLC测定30%氟醚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C18反相柱,以甲醇-水(体积比80:20)为流动相,在波长240 nm条件下测定试样中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含量。[结果]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3%和0.0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7%和99.8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复配制剂中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