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文化资源是福建省重要的政治思想财富,但目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实现更有效的保护,本文引入“微更新”理念,从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和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两个视角切入,首先对红色遗址、建筑、文物、创作、事件、精神6个方面阐述微更新策略;其次从红色产品微体验、红色产业微融合、红色智慧微创新3个角度制定措施;最后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微更新模式,以期为福建今后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刘彤  陈志宏 《中国园林》2024,40(7):90-96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是彰显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载 体,其保护传承对保育城市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调查分析澳 门公共空间历史文化景观多元密集、新旧共存等现状特点的基 础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景观传承框架,探讨高密 度城市新旧城区多元文化景观协同发展方式。结合已建成区 中不同城市片区及填海新区案例探讨“保护”“利用”“适 应”“植入”历史景观等传承手法,总结澳门保护历史景观遗 产、活化利用历史园林、锚固街区纪念要素及植入城市历史文 脉等文化景观传承策略,为当前中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建设提 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造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使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日益突出。对于传承城市文化命脉的历史街区,正面临着社会空间分异特征所带来的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的双重挑战。天津作为拥有老城厢和九国租界区的历史文化名城,这种现象尤为典型。本文以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为例,从编制程序、内容、方法及实施各方面,引入动态控制和保护场所精神的手段,对于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如何应对挑战,保护与更新街区的物质环境,正确处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不同类型人群诉求和利益的综合平衡,以及城市弱势群体等问题予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擦亮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是新版北京总规提出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开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一系列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的理念。以北京崇雍大街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研究,以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老城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基于多视角研判大街整体功能定位,制定管控导则,从而指导街区更新的具体工程设计实践。另外结合示范段的风貌更新设计,介绍了如何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探索一种老城街区走向有机更新与可持续治理的实践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42-44
现存于湘西南传统村落景观中的红色标语,是村落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一道独特景观,其印证了红色革命根据地产生的历史,见证了革命事件的发生历程,反映了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方针的实施过程。湘西南红色标语是文化遗产与红色基因的体现,是凝结的文化精神与红色路标,是我们应该保护与传承的红色文化资源。保留传统村落景观中红色标语的文化基因,可激活文明因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共生,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促进资政育人及传统村落文化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雷 《安徽建筑》2024,(2):9-12
实现安徽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皖北地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皖北文化区是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提炼皖北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特征,从跨区域整体保护视角出发,探索提出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三区三廊”的空间格局,并从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四个方面提出促进皖北地区振兴策略,为加快推进皖北“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渔阳里广场坐落于上海繁华商业大道淮海中路上,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渔阳里广场作为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对外展示的窗口,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和城市文化价值.渔阳里广场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金江波教授带领的十多名青年师生设计与实施.在前期设计团队就注重传承革命精神和传递红色文化,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树立,以红色文化为基因,以海派文化为精神、以江南文化为格调,运用公共艺术的手段,让建筑与时光优雅共鸣,让城市文脉得到传承,让青春事迹精彩飞扬.  相似文献   

9.
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及公共活动空间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是目前城市设计及改造的重要议题。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支撑街区更新及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通过片区人群宏观特征识别、语义数据分析、POI数据分析定义街区提升重点及历史人文特征。通过改变街区内部分道路车行道的宽度及流量,打造适宜慢行的道路交通系统,配合衡复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资源及公共活动空间品质的提升,合理利用并展示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激发地区活力。以"梧桐-漫(慢)街"设计理念提出文化旅游的探访路线,打造衡复地区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10.
黄伟 《小城镇建设》2007,(11):28-32
将文化规划与旧城更新相结合,通过特色文化提取,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质,同时运用多因子叠加方法制定建设策略,从而通过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双重塑造,达到保护和加强城市格局,延续历史文化,综合提升和优化城市环境品质,突显城市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目前普遍采用“大拆大建”改造老城区的模式基础上,探讨如何依托老城区现有文化的资源优势提高文化空间品质,如何通过营建与优化老城区文化空间传承和延续老城区的文化;通过理论和现实调研相结合,探讨老城区在文化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利用老城区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阐述老城区改造与城市文化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总结文化空间营建成功的案例,并提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以创意产业为先导和以公共空间建构为先导的文化空间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1)
新四军红色文化内蕴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内蕴,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四军红色文化不仅蕴含着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传承价值。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下,我们要坚定地传承和发扬新四军红色文化,要对新四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要深入发掘新四军红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打造新四军红色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新四军红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刘旺  付予  李晨曦 《居业》2023,(4):91-93
保护红色文化建筑遗存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建筑空间,解决室内空间装饰陈旧化、交通空间空洞化、展示空间传统化问题为目的。着重探讨了“红色”建筑空间利用中如何融合科技、艺术与文化的多元化,并总结其在建筑空间利用中的新模式。将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提高空间的体验性,通过现代审美观念提升空间的艺术性,通过红色文化元素增加空间的装饰性。运用科技-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对“红色”建筑空间的利用模式与利用最大化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并提高了文化传承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5)
河南省竹沟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小延安"之称,红色旅游资源密度大、品位高、内涵丰富且特色鲜明。竹沟镇拥有较大规模的绿色生态产业群,但是城市经济实力投入资金不足、红色文化功能挖掘力度不够与红色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不够等,直接限制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其未能充分融合竹沟的核心文化、借助资源的知名度,对本地抗战文化、地区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利用,而且红色文化品牌经济价值利用有限,弘扬红色文化力度也不够。目前竹沟镇立足"红色圣地·锦绣竹沟—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小镇"的定位,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原有的价值和时代感,探索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加大红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进行革命精神的实践教育,其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工作普遍面临保护要求不明确、难以划分保护与更新界线、特色塑造与多样化历史记忆难以兼顾的问题。文章以兴化市西门片区为例,采用“城市—街区—建筑与环境”多尺度保护思维探讨解决路径。城市尺度统筹特色定位,理清保护与更新的方向,确保历史文化保护同城市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将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范围扩大到完整的街区尺度,明确保护与更新对象,衔接、织补城市功能与空间。建筑与环境尺度进行精细化设计引导,落实多样化历史记忆传承。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5)
革命纪念性空间既是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文章阐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呈现形式,揭示了红色文化传承与革命纪念性空间的内在联系;从传承途径与过程状态两个着眼点透析红色文化传承之道的关键;从红色文化素材原真性的保证、红色文化展现方式的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服务主体理念的转变等方面,提出了为优化传承红色文化而再造革命纪念性空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满足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使用需求,以公共交往为核心功能的室外场所,历史事件、居民生活、城市记忆等都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公共空间对保护城市的历史、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特征等有重要作用。北京老城公共空间营造是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政策背景下的重要内容。如何使公共空间在传承文化精神和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北京老城的保护与复兴,亟需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9.
马浩腾  李晓琼 《山西建筑》2022,(5):38-40,65
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以九江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保护-传承-再生"的思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8,(Z2)
当前,城市建设已进入存量焕新、内涵增值的时期,城市文化已成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提升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恩宁路是广州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保护利用规划在对街区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确定了街区底线控制要求,其试点实施方案从整体空间形态修补、建筑保护利用、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水岸空间品质提升、慢行环境打造和街区活力激发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同时,该项目结合市—区联动、共同缔造等方式制定工作方案,形成项目制度保障,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从规划到实施的全流程规划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