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结构与分布是城市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与空间拓展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西安市为例,以“七普”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别从规模结构、年龄结构和通勤结构3个方面分析总结现状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征,并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提出西安市应对人口结构特征与变化的规划策略,包括以职住平衡为目标引导未来城市增量人口分布、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实现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疏解、针对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化配置、打造高素质和高学历人口集聚的城市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被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以甘肃省各市州为研究对象,采用甘肃省“六普”和“七普”数据,以及2010年和2020年的各市州统计年鉴,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度模型测算甘肃省各市州人才结构、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根据分析结果,针对甘肃省存在的人才和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措施:顺应人才空间演化规律,打造多级人才发展高地;突出区域特色,因城施策补齐人才集聚短板;构造创新空间,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历史转型阶段,人口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势必会对今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形成产生系统性影响。分析当前的人口国情特征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是国家为应对人口发展环境变化做出的全域空间战略部署与优化调整。文章在明确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结构、年龄结构、分布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前提下,梳理人口要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关系,探讨人口结构转型引发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在空间利用效率、公共服务供给、区域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对策略,以有助于提高全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4.
对于人口外流较少的地区,人口偏移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流动特征和程度。以云南省为典型案例,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通过偏移—分享模型展开人口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变态势研究。研究表明:(1)云南省是典型的人口内部流动活跃省份,且人口呈现向部分地区集聚的态势。(2)州市尺度人口偏移呈现“极核迁徙”与“近域流动”并存的特征。昆明市始终是人口迁入的最大极核,而各州市内部逐渐出现集聚中心,吸引人口近域流动。(3)区县尺度人口集聚呈现多中心极核化态势,复杂的发展条件推动人口集聚核心呈极化态势,促使人口负偏移增长地区增多,加剧欠发达地区资源的不均衡分配。(4)未来云南省人口集聚的极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旅游、边贸等支柱产业在疫情冲击下将导致人口集聚核心出现新变动,对人口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申晨  韩靖北 《规划师》2023,(4):86-92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宏观层面的总体城市设计面临着制度重构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在回顾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伴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总体城市设计进行了再认知,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融入式”总体城市设计的设想和架构,并结合张家口经开区总体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的工作实践,总结了“融入式”总体城市设计在提供技术支撑与引导规划实施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规划设计管理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解析"七普": 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亟需的九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在各行各业均引起了关注与热议.普查数据揭示的人口规律,对中国城市和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有什么启示?笔者就数据所展现的趋势,谈谈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亟需的"九个转变",以适应未来中国的人口与社会发展. 一、理性对待城市规模扩张,亟需构建面向收缩态势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思维 (一)不同地域间的不平衡 "七普"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进一步向东部地区、向省会城市等优势地区集聚,城市群和都市圈人口虹吸效应突出,区域不平衡态势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7.
实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出新战略、新使命和新要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目标,纳入碳排放相关指标,在“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聚焦规划管控体系,围绕“双碳”战略下“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对目前上海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情况进行再审视,分析其中管控要素覆盖、各级规划传导,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借鉴国外面向碳中和规划经验,提出管控体系构建思路,针对规划管控内容、技术要点和实施保障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支撑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地方政府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武汉市依托“规土合一”的体制优势,在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结合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要求和武汉市“十四五”空间发展面临的形势,从空间战略引领、新旧规划体系衔接、规划实施落地、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等4个方面提出了武汉市“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2020年中央提出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阐释“新发展格局”对国土空间范畴的城市发展的意义,即:城市的发展模式均内生于其发展条件,因而“新格局”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将催生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内/外循环的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做了回顾,解析了促进参与“外循环”的相关政策和“提振内需”的“内循环”政策导向。探讨城市发展趋势,包括城市间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城市更为聚焦于高端功能的空间供给、中小城市将接受更多产业和分工环节转移并作为专业化中心而进一步发育。提出要在加强“经济社会—空间”基本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本土化的空间地域的概念界定和分析识别方法开发,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加强对本土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一、规划背景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位于杭州西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中部,规划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核心岛约1平方千米。2022年2月,新一轮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提出“三核八副”的空间规划格局。“三核”代表着三个市级中心,分别是武林和湖滨地区,钱江新城(奥体博览城、钱江世纪城),云城和未来科技城(南湖科学中心)。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是位于杭州第三中心的“新一代城市公共中心”。城市层面,是引领杭州向创新型国际城市转变的战略引擎要地;区域层面,是杭州一路向西、吸引创新要素快速集聚的公共服务枢纽;  相似文献   

11.
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的需求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有必要建立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全流程的数据治理机制。首先,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治理的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新时期下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开展数据治理的新要求;其次,广州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试点城市,面对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多源异构、标准不一、缺乏共享等问题,提出了建立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大数据治理平台,并设计了一套可扩展性强、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治理架构。应用实践表明,通过数据底盘构建、资源服务管理、数据超市等应用,该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的治理水平,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放共享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数据治理水平提升提供“广州经验”。  相似文献   

12.
保护“绿心”是荷兰的国策。兰斯塔德的经济中心地位、快速城市化、土地资源稀少、人口增长及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缺陷使“绿心”面临用地矛盾突出、景观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问题和压力。荷兰国家空间规划通过建立区域性联合机构、使空间规划走向明确与具体、增强保护政策的弹性、制定自然生态政策等措施来保护“绿心”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传统行政区划外设置了大量“政策区”,以试验改革政策,创新治理体制。文章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建立的背景下,解析政策区的尺度演化特征,进而探讨政策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关键议题。研究发现:政策区作为一类区别于行政区的开发和治理单元,具有非正式性、试验性、动态性等特征,并推动我国国家空间战略形成“点—线—面”全面开放的分布格局。政策区的空间规划由来已久,在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重要政策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已展开,必须融合中央与地方诉求,把握政策区规划定位,明确规划范畴与协调重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区作为战略政策“试验地”与体制机制“创新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解决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文章从人地协调的视角出发,基于“七普”数据,采用不一致指数分析、重心分析、耦合性分析等方法,剖析2010~2020年广东省人口、经济、用地的空间演变历程,发现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区域空间极化、用地供给均质、福利资源紧缺、产业用地供给失衡等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新态势,结合对广东省人口、经济发展的趋势预判,从人地协调、增存挂钩、产业支撑、补齐短板、分类管控等方面提出未来广东省优化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广东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10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围绕这15个城市打造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等"增长极",各省围绕省会打造"强省会城市、省会都市圈",这是我国未来内需主导的火车头。我国正在打造内需"增长极"目前,为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我国经济增长战略越来越趋向于消费为主的内需主导,而基于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计划单列市、强省会城市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2012年全国现有失地农民约有4000~5000万人,每年以30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毕业生年均约为700万。自2003年开始新市民作为城市政府人口管理的新政,在苏、浙等地率先展开,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服务管理外来人口的关键性政策,在巩固城市总体发展质量和提高城市体量增长上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直辖和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密度总体上得到集聚,甚至超过地区的综合承载力。与此同时,地级市的人口集聚能力需要加快提速,为我国城市人口总体容量的承载贡献更大的空间,促进优化、合理的城市群共生发育。新市民作为凝聚和固化外来人口的重要调节措施,应当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促进我国不同等级城市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口集聚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修复的蓝图,是保障城市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文件。当前,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缺乏与基础数据相关联的碳定量方法、明确的碳汇和碳减排目标,以及纳入规划体系的碳中和约束指标与具体落实策略等。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探索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碳中和评估方法;围绕“目标—指标—策略”框架,确立碳中和目标,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探索与开发利用、专项要素等挂钩的实施策略,有效链接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探析协同推进“双碳”战略和国土空间战略的技术框架与实施路径,从而促进国土空间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8.
论“反规划”   总被引:70,自引:4,他引:70  
指出导致系统性的、全国性的城市环境危机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论;基于现行方法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规划”途径: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用它来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发展。文章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是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关键“。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城市的功能结构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三调”成果发布前建设用地效率研究与空间数据运用的总体情况,提出建设用地效率分析重点涵盖空间形态、空间经济、区域空间结构、城乡空间品质等维度,但暴露出“数出多头”和“重城轻乡”的时代问题;分析了“三调”空间数据的特点,指出“三调”空间数据具有“全域统筹,底图统一”“城乡一体,深度一致”“专项融合,平台开放”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辽宁省、四川省德阳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等多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从区域、城镇和乡村3个层面提出基于“三调”建设用地效率分析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在梳理生态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现状,延续“上海2035”总规价值导向、思维方式与逻辑框架,提出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与策略:一是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生态空间框架体系;二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三是强化“四类六区”为核心的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四是完善时空秩序的空间规划传导路径,以期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