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桂义  胡孔锋  袁丁 《食品科技》2006,31(9):298-301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品质优异。对信阳毛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及非酯型儿茶素比例较高,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也比较高,形成了信阳毛尖茶鲜浓、爽口、耐泡的滋味特征;叶绿素含量高于多数嫩度相近的名绿茶,使其具有干茶色泽翠绿的品质特征;信阳毛尖茶还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2.
信阳毛尖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品质优异。对信阳毛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及非酯型儿茶素比例较高,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也比较高,形成了信阳毛尖茶鲜浓、爽口、耐泡的滋味特征;叶绿素含量高于多数嫩度相近的名绿茶,使其具有干茶色泽翠绿的品质特征;信阳毛尖茶还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3.
22种不同来源信阳毛尖茶的分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采制时节、产地、等级等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成分的影响,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22个不同来源的信阳毛尖茶中儿茶素、黄酮类、酚酸类、嘌呤碱等品质成分进行测定。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乘法-判别分析显示采制时节是影响信阳毛尖品质成分的主要因素,不同来源信阳毛尖基本可按照采制时节分为明前、雨前和春尾。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采制时节信阳毛尖茶在8种儿茶素、5种黄酮类、2种嘌呤碱以及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等品质成分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明前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C)含量最高、而(+)-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芦丁、杨梅素、槲皮素、可可碱含量最低,与雨前茶和春尾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产地和等级之间C、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等儿茶素;芦丁、花旗松素、杨梅素等黄酮类;以及可可碱、茶碱等嘌呤碱含量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相对而言,四望山毛尖茶中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而黄酮总量较低;芽头中游离氨基酸和C含量最高,而EGC和杨梅素含量最低,这对信阳毛尖采制时节的识别有一定影响。本文首次基于茶叶中品质成分对不同来源的信阳毛尖进行了分类比较,为明前茶的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春季不同时期信阳毛尖茶的化学成分和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桂义  刘黎  胡强  罗娜 《食品科技》2007,32(9):141-144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的化学成分和品质的差异。方法及主要内容:利用重量法对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的水分、水浸出物进行测定和比较;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进行测定和比较;利用常规感官审评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进行审评和比较。结果: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嫩度间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存在差异。氨基酸、咖啡碱:前期>后期;福鼎大白>龙井43;嫩度高的>嫩度低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前期<后期;福鼎大白茶<龙井43;嫩度高的<嫩度低的。结论:时期因子影响着茶叶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5.
对春季5个不同等级信阳毛尖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叶绿素、总灰分、水溶性灰分及水浸出物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等级降低,茶多酚、叶绿素、水溶性灰分含量逐渐增高,而氨基酸、咖啡碱、总灰分含量逐渐降低。1号茶样与2号茶样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变幅最小;3号样与4号样氨基酸和咖啡碱变幅最大,4号茶样与5号茶样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变幅次之。3号样与4号样品质差异4号与5号茶样2号与3号茶样1号与2号茶样。信阳毛尖茶原料采摘时期对品质的影响要大于鲜叶原料芽叶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采摘等级、不同产区和不同采摘时间的信阳毛尖茶为原料,对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随着产区海拔的降低,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增加,茶汤滋味从鲜爽向浓醇发展。随着采摘时间的推延,多酚物质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叶滋味逐渐浓醇。特级茶叶在采摘期间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使其口感在后期仍较好。珍品茶叶含物质含量积累少,持嫩度高,口感好但不耐喝,特级茶叶酚氨比增大,口感浓醇。结论: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受很多因素影响,合理的控制因素可以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毛火温度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品种、干燥毛火温度的信阳毛尖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对供试样茶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 醛类、醇类、酯类、酮类、酸类、芳香烃以及碳氢、杂环氧化物是信阳毛尖茶的主要香气化合物种类。140℃毛火烘焙群体种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β-环柠檬醛与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含量最高; 140℃毛火烘焙乌牛早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柠檬烯、γ-松油烯、肉桂烯含量最高;110℃毛火烘焙群体种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1-反-(+)-橙花叔醇含量最高;110℃毛火烘焙乌牛早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芳樟醇和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含量最高。140℃毛火烘焙信阳毛尖茶供试样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的含量均低于110℃毛火烘焙信阳毛尖茶供试样。结论 在信阳...  相似文献   

8.
选用低档信阳毛尖毛茶,在不同温度(80、100、120℃)和时间(15、30、45 min)条件下进行烘焙,并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烘焙能够去除茶叶粗老气和青草气,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降低茶汤苦涩味,但高温长时间烘焙后,茶叶产生焦气以及苦味。在烘焙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和氨基酸含量在相同温度下随烘焙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咖啡碱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各温度下,叶绿素随时间延长而呈现为下降;但粗纤维含量变化规律性不强。总体上,100℃下烘焙15 min或30 min信阳毛尖茶的品质最好,茶叶中的氨基酸,咖啡碱等物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信阳毛尖茶在加工过程中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信阳群体种鲜叶为原料,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信阳毛尖茶加工过程样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信阳毛尖茶加工过程中共对比鉴定出1 000种非挥发性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信阳毛尖茶在杀青后其非挥发性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共筛选出53个差异化合物,其中氨基酸、儿茶素、黄酮糖苷、脂质、嘌呤核苷、有机酸等化合物的转化是形成信阳毛尖茶风味和品质的关键;尤其是一些酰化黄酮糖苷、溶血磷脂酰类、嘌呤核苷类化合物在杀青后相对含量显著提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化合物在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这些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本研究进一步挖掘了影响信阳毛尖茶风味和品质的主要非挥发性代谢物,为揭示信阳毛尖茶风味和品质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祁红品质的影响,以祁门槠叶种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采用烘干、半烘炒和炒干三种干燥方式加工祁门红茶,进行内含生化成分、香气组成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儿茶素组分含量:炒干型烘干型半烘炒型;氨基酸组分含量:烘干、半烘炒型炒干型;香气成分中,烘干型茶叶中醛类、酮类、酯类含量较高;半烘炒型茶叶中醇类、醛类、杂环及其他物质含量较高;炒干型茶叶中醇类、烯类含量较高;感官审评评分:烘干型半烘炒型炒干型。综合各项因素,祁红初制中干燥方式宜选择烘干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以蒙顶黄芽加工过程中的茶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研究蒙顶黄芽在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儿茶素、咖啡碱、茶多酚、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减少,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降幅较大,分别为52.00%和44.44%;水浸出物和茶色素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增加,其中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增幅较大,分别为56.52%、54.55%;由感官审评结果可知,经三炒工序后的茶样感官品质已接近蒙顶黄芽成品的品质特征,表明蒙顶黄芽独特的品质特征经过闷黄过程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以‘黄金桂’品种茶树的鲜花为原料,研究锅式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真空冷冻干燥对茶树花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组分、生物碱含量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处理的茶树花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甲基化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以及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锅式杀青烘干和微波杀青烘干(P0.05);没食子酸含量最低;水浸出物、茶没食子素和咖啡碱含量与锅式杀青烘干和微波杀青烘干差异不显著(P0.05)。这3种工艺中,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最有利于多酚类化合物的保留,因此成品茶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微波杀青烘干其次,锅式炒青烘干的抗氧化活性最低。感官分析表明,锅式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工艺由于经过热脱水处理,所制得的茶树花茶具有玉米香;滋味均有麻涩感,其中冷冻干燥处理的茶树花茶涩味最明显,不同工艺处理下感官风味不同。综上,可将茶树花茶开发为功能性饮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明两种加工方式对信阳毛尖的化学成分影响。方法 以信阳群体种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按照手工和机制方式加工信阳毛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对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出9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醇)糖苷类、酚酸类、核苷类等。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手工和机制加工信阳毛尖过程样的研究表明:手工和机制加工过程样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组成进行较好的区分,进一步分析两种加工方式发现了40种差异化合物,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是差异最明显的两大类成分,机制茶加工过程样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手工制作,差异显著的主要成分有L-丙氨酸、γ-氨基丁酸、槲皮素3-O-葡萄糖芸香糖苷和槲皮素等。手工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温度较低、时间相对较长,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表阿夫儿茶精-3-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1、聚酯型儿茶素A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等二聚物。此外,手工茶的多数酚酸类化合物,以及一磷酸腺苷和磷酸甘油胆碱等含量高于机制茶。结论 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手工和机制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化合物,为信阳毛尖手工茶和机制茶品质差异评价及加工技术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鄂茶10号一芽二三叶嫩度原料加工青砖茶, 优化渥堆工艺参数。方法 以鄂茶10号一芽二三叶嫩度的绿毛茶为原料, 选用茶坯含水量、渥堆湿度和渥堆温度, 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 通过对不同处理加工的青砖茶进行感官审评、色差测定以及儿茶素组分、可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品质成分含量的分析, 获得优质青砖茶渥堆条件。结果 渥堆参数设置为茶坯含水量40%左右, 渥堆温度45~50℃, 渥堆湿度70%~80%时, 所加工的青砖茶干茶色泽棕褐、汤色红明、滋味甜醇、陈香较高、感官品质较好。茶坯含水量低和发酵温度低不利于青砖茶陈醇品质的形成。渥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等涩味物质含量大幅降低, 而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呈色呈味物质大量形成是其滋味醇和、汤色红明的重要物质基础。结论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出一芽二三叶青砖茶渥堆工艺参数为: 茶坯含水量40%左右, 渥堆温度45~50℃, 渥堆湿度70%~80%。使用该工艺参数所制黑茶外形条索紧细, 色泽红褐, 陈香较高, 滋味甜醇。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碾茶品质,考察遮荫方式(直接覆盖、高棚覆盖和混合覆盖)和遮阴时间(6、10、15、20 d)、杀青机蒸汽流量(60、80、100、120、140 kg/h)和烘干温度(210、220、230、250℃)等关键工艺参数对碾茶感官品质、理化成分的影响,并研究碾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遮荫方式以混合覆盖加工的碾茶综合品质最佳;直接覆盖6 d、高棚覆盖15 d时加工的碾茶品质均较好。杀青蒸汽流量为120 kg/h时,加工的碾茶酚氨比最小,茶氨酸含量最高,能较好保留茶叶营养成分;烘干温度220℃干燥的碾茶感官品质整体较优,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碾茶感官品质总得分与叶绿素a(r=0.741,P<0.01)、叶绿素b(r=0.767,P<0.01)和总叶绿素(r=0.754,P<0.01)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茶汤浓度与其色差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817,P<0.01)。  相似文献   

16.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在许多领域广泛运用,尤其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信阳毛尖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品质优异。本文通过采集三种不同等级信阳毛尖茶800~2500 nm处近红外光谱信息,对三个不同等级信阳毛尖茶的所有波长的响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了数据分析的波长范围;通过小波变换滤噪,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信阳毛尖茶品质进行判别。结果表明茶样品800 nm~1800 nm波长范围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可用于预测信阳毛尖茶品质;OPLS-DA分析表明三个不同等级信阳毛尖茶可以有效区分;所建立的PLS预测模型,理论值和预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4,预测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90,表明模型预测准确、可靠。本研究建立的NIR光谱结合PLS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快速无损检测河南信阳毛尖茶的等级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野化白云茶树鲜叶加工成黄茶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对比分析了野化白云茶加工的黄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了野化白云茶鲜叶加工黄茶过程中的依工艺阶段取8个茶样(茶青、杀青叶、揉捻叶、再炒叶(除水叶)、闷黄24 h、闷黄48 h、闷黄72 h、毛茶)可培养菌种的变化。野化白云茶与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比较,除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略有下降外,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高出4.80%、7.1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出0.41%、0.36%,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下降21.62 mg/g、19.08 mg/g,EGCG下降9.99 mg/g、6.98 mg/g,GCG下降14.23 mg/g、13.80 mg/g,以上成分变化均差异显著(p<0.05);非酯型儿茶素组分中除C减小2.49 mg/g、1.75 mg/g(p<0.05)外,其余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和总含量变化差异不显(p>0.05);闷黄24 h,酵母菌数量明显,至72 h霉菌成优势菌种(3.5×105 CFU/g);分离鉴出8株微生物,包括1株拟盘多毛孢属,4株青霉属,1株枝孢属及2株酵母菌属,其中Penicillium exsudans菌首次从茶叶加工中和茶叶中分离并鉴定。说明闷黄使茶叶水溶性物质、可溶性糖增加,茶多酚、酯型儿茶素下降,闷黄阶段有微生物繁殖并参与黄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为开发姜花纯花茶,采用单因素多水平的试验设计方法,以感官审评为主,探索通过烘干、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加工姜花纯花茶的方法。获得的最优加工工艺为:(1)烘干法,漏斗期或蝶形期花朵→保留完整花冠管→立体卡口摊放→温度70℃;(2)微波干燥法,漏斗期花朵→保留完整花冠管→微波6 kW、60℃下杀青3 min,2 kW、60℃下干燥30 min;(3)真空冷冻干燥法,蝶后期花朵→保留完整花冠管→-23℃预冷冻2 h,-12℃升华15 h,5℃解析干燥18 h。通过感官审评,真空冷冻干燥姜花品质最优,花茶色泽微黄、均匀,花形立体,香气纯正清香,滋味鲜爽。但从生产成本来讲,烘干法较适宜进行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蒸青绿茶和炒青信阳毛尖绿茶香气品质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慕芳  郭桂义  张洁 《食品科学》2014,35(12):151-155
为了解蒸青绿茶与炒青绿茶香气成分差别,以有性系信阳群体种1芽1、2叶为原料,按蒸青和炒青制法制成玉露蒸青绿茶和信阳毛尖茶,采用连续蒸馏萃取茶叶香气,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两种茶叶香气成分。共检测出香气成分32 种,其中信阳毛尖茶19 种,玉露蒸青茶25 种,而共有香气成分12 种,说明两种绿茶香型存在差别。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相对总量是4.041%,明显高于蒸青绿茶的2.312%。两种绿茶都以占芳香物质含量一半以上的醇类为主,但香气组成与比例有一定差异,信阳毛尖茶以香叶醇、顺-己酸-3-己烯酯、橙花叔醇、芳樟醇、正己醛、苯甲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苯乙醇、顺-3-己烯-1-醇、水杨酸甲酯、顺式氧化芳樟醇为主;玉露蒸青绿茶以橙花叔醇、β-紫罗酮、α-荜澄茄油烯、古巴烯、反-3-己烯-1-醇、乙酸乙酯、苯甲醇、苯乙醇、D-柠檬烯、顺-己酸-3-己烯酯、α-法尼烯为主。蒸青绿茶中低沸点芳香物质占总芳香油含量25.43%,高于信阳毛尖茶的20.66%;信阳毛尖中具有花香、果香的萜烯族醇类相对含量1.852%,占芳香物质总量的45.83%,蒸青绿茶中萜烯醇类相对含量0.644%,占芳香物质的27.85%;蒸青绿茶芳香物质中含有类似树脂、松油气味的α-法尼烯、α-荜澄茄油、古巴烯、D-柠檬烯的萜烯物质,相对含量0.491%,占芳香油总量21.24%,而信阳毛尖茶中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20.
夏暑茶鲜叶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崂山茶区黄山群体种夏暑季节茶鲜叶为原料,参照传统工夫红茶初制工艺,重点研究了发酵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合感官审评与品质化学分析得知:鲜叶萎凋18 h时含水量为67.4%,进行揉捻工艺,发酵4 h,烘干制得的夏暑红茶,茶多酚含量为16.7%,茶红素/茶黄素比值为13.1,汤色红亮,滋味浓,甜香,具备较好的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