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三熟”工艺中炒制时间对燕麦粉的影响,燕麦籽粒经炒制0、10、20、30 min后分析其基本理化指标、面粉流变学特性、β-葡聚糖分子量及其货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燕麦粉相比,炒制热处理有助于燕麦胚乳和皮层分离,可以显著提高燕麦粉的出粉率。炒制热处理后,燕麦粉的脂肪酶活力和L*值显著降低;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热焓值、结晶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燕麦粉的糊化度增加;β-葡聚糖重均分子量降低,β-葡聚糖分子分布范围增加。在加速储藏期间,不同炒制时间的燕麦粉脂肪酸值随着储藏期间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对照燕麦粉的脂肪酸值变化的更快。根据Arrhenius动力学模型和统计学原理,预测到炒制 30 min 燕麦粉的货架期较长,在常温下 (25 ℃) 的货架期为229 d。  相似文献   

2.
以坝莜1号燕麦籽粒为原料,分别制粉获得炒制燕麦粉、燕麦片磨粉、超微燕麦粉3种燕麦面粉,并以实验室粉碎获得燕麦粉为对照,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获得燕麦粉的出粉率、理化指标以及面团特性。表明:炒制燕麦粉、燕麦片磨粉、超微燕麦粉的出粉率分别为79.4%、85.0%及95.0%。与对照燕麦粉相比,3种处理燕麦粉的脂肪含量均增加,而蛋白质含量、β-葡聚糖含量和灰分含量均减小。超微燕麦粉破损淀粉含量高;燕麦片磨粉色泽L值和a值最高,炒制燕麦粉的b值最大。峰值黏度、DSC热焓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燕麦片磨粉、炒制燕麦粉和超微燕麦粉,且差异显著(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燕麦片磨粉淀粉颗粒保留完整。3种燕麦粉的吸水率、峰值黏度、回生值、稳定时间都差异显著(P0.05),其中,炒制燕麦粉和超微燕麦粉吸水率高。总体而言,炒制燕麦粉各项指标较优。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了经不同脱皮次数的燕麦粉的理化特性和加工品质。结果表明:4~9次脱皮的燕麦粉峰值黏度处于较高水平;3~5次脱皮的燕麦粉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吸水能力和吸油能力居中且比较稳定;综合分析淀粉特性和蛋白质特性,4~5次脱皮(脱皮率约为7%)即适度加工燕麦粉的加工特性更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青稞和燕麦炒制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青稞和燕麦炒制样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青稞共检出64种香气成分,包括杂环类(25种)、酯类(10种)、醛类(8种)等;燕麦共检出97种香气成分,包括杂环类(16种)、醇类(18种)、醛类(15种)等。炒制青稞杂环类化合物种类与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炒制燕麦,而炒制燕麦中其他类型香气物质种类与相对含量则明显高于前者。香气分析显示,炒制燕麦香气更为复杂,其果香、油脂香、坚果香等分布较均衡;而炒制青稞中坚果香、可可香、烤香等特征香气更为突出,其他香气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燕麦的营养功能特性及综合加工利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燕麦不仅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 ,而且含有较高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其它禾谷类缺乏的皂甙 ,因此具有明显的降低机体内胆固醇、血糖等作用。研究改善燕麦食品的口感、综合利用燕麦的各部分 ,加工成各种功能性保健食品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不同萌发时间对燕麦淀粉理化特性和消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燕麦淀粉含量不断降低,发芽4 d时含量最低(52.68%);淀粉颗粒形貌随之改变,由形状规整、表面光滑逐渐变得不规则、粗糙、凹陷增多;淀粉颗粒晶型未发生改变,结晶度逐渐降低;起始、峰值和终止糊化温度以及糊化焓值均逐渐升高,表观黏度和剪切应力则整体呈下降趋势。体外模拟消化结果显示,发芽能显著改变淀粉的消化特性,发芽0 d的燕麦淀粉消化率为84.95%,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在发芽4 d时达到峰值(94.98%)。研究结果为丰富淀粉改性方法、利用发芽燕麦淀粉和推进淀粉基食品领域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燕麦储藏过程中易发生陈化现象,会影响到其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对不同贮藏温度(4℃及室温)条件下贮藏1年的燕麦籽粒,测定其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并考察其加工特性。结果表明:燕麦籽粒贮藏1年后,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均下降,室温下贮藏的籽粒中淀粉、水分、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油酸、亚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同样下降显著(P0.05);4℃及室温条件下贮藏1年燕麦籽粒的加工特性都发生变化,其面团硬度增加,弹性和黏聚性均降低。但室温下贮藏后的加工特性变化较显著(P0.05);随着加水量的增加,面团硬度下降,弹性和黏聚性均增大。  相似文献   

8.
燕麦的营养特性及配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的草本植物,分带稃型和裸粒型两类(俗称皮燕麦、裸燕麦)。中国种植的燕麦95%以上为裸燕麦。裸燕麦起源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区域的高寒地带。一、 燕麦的营养价值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等单位的分析结果,中国裸燕麦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含量均高于其它谷类作物(表1)。膳食纤维由多糖化合物和木质素组成,纤维多糖化合物主要由燕麦胶(β-葡聚糖)、果胶、瓜尔胶等组成,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燕麦中含有大量的燕麦胶,是很好的降血脂食品。二、燕麦的蛋白质组分及氨基酸含…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燕麦熟面条质构及蒸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燕麦全粉与小麦粉比例为3:7的混合粉为原料制作面条,研究了4种商品谷氨酰胺转氨酶(TG-M、TG-B、东圣TG和绿维康TG)对燕麦面条质构和蒸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TG-B酶,其他3种TG酶均可以显著增加熟面条的硬度;4种TG酶对燕麦熟面条弹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均可以显著增强熟面条的拉断力和拉伸距离。东圣TG酶对面条黏聚性和回复性的改善作用强于其他酶制剂,但对面条吸水率的贡献最小。除了TG-B酶,其他3种TG酶在添加量超过0.2%时均可以降低面条的蒸煮损失。  相似文献   

10.
燕麦没有面筋蛋白,不能形成面筋网络结构,限制了其主食化的应用。该试验对燕麦进行不同的热处理制粉,获得对照燕麦粉、常压蒸制燕麦粉、炒制燕麦粉、微波燕麦粉,利用多功能粉体物理特性测定仪,测得振实密度、松装密度、休止角、崩溃角、压缩度等参数,比较不同热处理燕麦粉的粉体特性;利用质构仪对不同热处理燕麦面团的质构特性和应力松弛特性进行研究,采用SPSS软件作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热处理燕麦面团的质构和黏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改变燕麦粉的流动性,炒制燕麦粉的流动性最好;不同热处理对于面团的硬度、黏着性、胶黏性影响较大,在同样的加水量梯度(3%)下,炒制面团硬度降低最大,黏着性降低最小,胶黏性降低最小。对照面团硬度降低最小,胶黏性降低最大,常压蒸制燕麦面团黏着性降低最大。但对于黏聚性和弹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热处理对于面团的黏弹性影响显著,在同样的加水量梯度(3%)下,常压蒸制和炒制处理的面团残余应力(E2)降低,容易恢复形变,并且,炒制的阻尼系数(η)大大减小,松弛时间较短。为燕麦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燕麦不同熟化方法对燕麦香肠品质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脱皮燕麦经过预处理,采用不同的方式添加至香肠配料中。以掩埋的不同预熟化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香肠品质的检测,分析不同预熟化方法对香肠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燕麦麸皮对挂面品质特性的影响,在面粉中分别添加0、5%、10%、20%、30%燕麦麸皮,并对挂面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添加燕麦麸皮显著增大了挂面的蒸煮损失、吸水率和混汤吸光值(p<0.05),改善了面条的断条率(p<0.05);随着燕麦麸皮添加量的增加,挂面的硬度、咀嚼性显著增大(p<0.05),而粘性和弹性呈下降趋势,挂面的感官品质变差。燕麦麸皮的添加量为20%时,挂面的综合品质最好。因此,燕麦麸皮的添加,改变了挂面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3.
添加燕麦麸皮对挂面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麦麸皮对挂面品质特性的影响,在面粉中分别添加0、5%、10%、20%、30%燕麦麸皮,并对挂面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添加燕麦麸皮显著增大了挂面的蒸煮损失、吸水率和混汤吸光值(p0.05),改善了面条的断条率(p0.05);随着燕麦麸皮添加量的增加,挂面的硬度、咀嚼性显著增大(p0.05),而粘性和弹性呈下降趋势,挂面的感官品质变差。燕麦麸皮的添加量为20%时,挂面的综合品质最好。因此,燕麦麸皮的添加,改变了挂面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4.
燕麦面团流变学及加工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燕麦粉为原料,以中强筋小麦粉为对照,研究燕麦粉与小麦粉不同配比混合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食品加工特性.结果认为,与小麦粉相比,燕麦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醇溶蛋白含量较低,球蛋白含量高,谷蛋白含量稍低.燕麦粉峰值、最大、最终黏度均小于对照小麦粉.加入燕麦粉后,面团形成时间延长,稳定时间降低.用淀粉代替燕麦粉,同样添加量下面包及馒头比容、总评分降低,面条吸水率、总评分降低,失落率升高.当面粉取代量大于5%时,对混粉食品制作品质有显著影响.加入10%、25%、10%燕麦粉制作面条、馒头和面包是较为理想的配比.  相似文献   

15.
以感官品质、色泽、质构、挥发性风味等为考察指标,比较研究智能炒制和传统炒制2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大盘鸡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炒制与传统炒制大盘鸡的感官品质和质构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L*值、a*值和b*值均显著高于传统炒制的(p<0.05),表现出更好的光亮色泽和红度;智能炒制大盘鸡、传统炒制大盘鸡分别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0种和42种,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与传统炒制相比,智能炒制大盘鸡的香味物质组分较多,短链醛类、酮类、不饱和醇类、醚类、杂环类等阈值较低的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均较高,智能炒制更能保持大盘鸡的风味。  相似文献   

16.
燕麦乳易因淀粉回生引发沉淀、口感变差,是燕麦乳生产、储运、消费等环节面临的共性难题。通过尝试加酶挤压替代传统酶解工艺,考察了加酶挤压对燕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并评估其应用于燕麦乳加工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α-淀粉酶添加量为0%、0.02%、0.06%、0.1%和0.2%的条件下,燕麦淀粉分子质量与加酶量呈负相关,水溶性指数、还原糖含量和糊化度与加酶量呈正相关。添加0.2%的α-淀粉酶后,淀粉分子质量由原淀粉的178.38×104 g/mol降为41.42×104 g/mol,水溶性指数和还原糖含量分别由原淀粉的0.41%和15.13 mg/g升高为44.39%和56.72 mg/g,糊化度为98.19%。加酶挤压样品的黏度显著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加酶挤压导致淀粉颗粒不规则形状的形成。流变学结果表明,加酶挤压样品表现出更强的流体特性。加酶挤压处理后,燕麦乳稳定性明显增强,感官评价良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燕麦全麦发芽前后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燕麦全粉的乳化性从发芽前的3.32m2/g增加到发芽后的5.6m2/g;燕麦全粉的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分别由发芽前的4.38%、7.63%增加到发芽后的5.92%、58.19%。同未发芽燕麦全粉相比,发芽燕麦全粉的色度L值和a值显著减少(p0.01),b显著增加(p0.01)。发芽燕麦全粉的最适合糖化温度为50℃,糖化4h产生还原糖5.4mg/g,而未发芽燕麦全粉的最适合糖化温度为45℃,糖化6h产生还原糖1.49mg/g。燕麦总酚含量从发芽前的0.058mg/m L增加到发芽后的0.105mg/m L。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燕麦全麦发芽前后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燕麦全粉的乳化性从发芽前的3.32m2/g增加到发芽后的5.6m2/g;燕麦全粉的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分别由发芽前的4.38%、7.63%增加到发芽后的5.92%、58.19%。同未发芽燕麦全粉相比,发芽燕麦全粉的色度L值和a值显著减少(p<0.01),b显著增加(p<0.01)。发芽燕麦全粉的最适合糖化温度为50℃,糖化4h产生还原糖5.4mg/g,而未发芽燕麦全粉的最适合糖化温度为45℃,糖化6h产生还原糖1.49mg/g。燕麦总酚含量从发芽前的0.058mg/m L增加到发芽后的0.105mg/m L。   相似文献   

19.
收集2011年国内燕麦主产区42个燕麦样品,分析了品种间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差异以及酶解后燕麦浆稳定性差异,探讨了淀粉性质、糊化特征值以及酶解后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淀粉质量分数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变幅分别为54.94%~65.85%和8.26%~15.49%;糊化特性中,糊化温度变异系数CV最小(12.10%),破损值CV最大(158.30%),有25个品种的破损值为0,河北坝莜1号和S109-61-31燕麦粉破损值最大。酶解后四川白燕2号、盐源1号、宁夏白燕2号、甘肃定莜7号等回生值较小,比较适宜燕麦饮料的生产加工。燕麦浆酶解后的稳定性与燕麦粉糊化特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湖南湘西食用百合(BJBH)的品质特性,本试验系统分析其主要营养成分,生、熟百合质构特性,全粉与精制淀粉的膨胀势和凝胶质构及淀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变幅内,BJBH的蛋白、淀粉及膳食纤维等主要成分含量表示出不同;煮熟后其质构特性变化主要是由大分子物质(淀粉、膳食纤维)吸水膨胀引起;全粉和淀粉膨胀势分别为6.2和14.5 g/g,纤维素等不溶性多糖是导致两者凝胶质构显著不同的主要因素;BJBH淀粉颗粒粒径集中分布在9.09~34.57μm,平均粒径19.28μm;衍射类型属B型,相对结晶度为54.4%;DSC曲线中TO、TP、TC和ΔHgel分别为54.0、63.2、75.0℃和13.3 J/g;淀粉颗粒酶解速率先快后慢,72 h后分解速率趋于稳定;淀粉颗粒的吸水速率先减慢后升快,在相对湿度为100%时吸水量约为215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