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保障房配建是我国保障房建设的重要模式,而开发商配建动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其顺利推行。在阐释保障房配建运作模式现状,剖析开发商配建积极性低的原因基础上,从土地供应、配建保障房的商品房类型、房屋产权、租金设定与支付、准入与退出管理5 个方面进行了基于市场化的保障房配建模式优化;运用博弈模型进行可行性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可行;根据保障房配建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相关法规及政府监督机制、合理规划配建比例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激励开发商进行保障房配建,完善我国保障房配建制度。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通州区古月佳园置换房项目设计为例,分析保障房项目设计由以往以"住宅单体"为重心的设计机制转向住区环境整体改造提升及精细化设计的策略,并针对公共设施配建优化、住区环境与秩序重置、外部空间与城市界面融合设计进行思考,提出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标准应从保量到增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市场资讯     
<正>8月1日起商品房和保障房将实施统一物业管理7月12日,据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透露,从今年8月1日起,在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配建项目中,商品房与保障房将实施统一物业管理,建设单位不得通过增设围栏、绿植等方式将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保障房与商品房分割。如果建设单位欲分区域实施物业管理,应按照北京市规划设计指标,分区域建设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分别配套设备设施。(凤凰网)  相似文献   

4.
确保京津冀保障房与商品房市场协调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体化目标的基础和保障。选取京津冀保障房和商品住房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分析法,对 2001~2015 年保障房和商品房市场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保障房和商品房市场发展呈平稳上升趋势,发展水平已处于良好协调阶段,但还需要不断增加保障房建设才能满足需求;京津冀区域保障房投入主要集中在北京,与河北省发展呈两极分化趋势;京津冀保障房与商品房市场发展不均衡;相对于保障房建设,北京商品房市场发展超前而保障房滞后。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政府应打破户籍和区域限制,缓解北京住房保障压力,使保障房在京津冀范围内跨区域空间流动起来,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周榕 《住宅产业》2014,(4):59-62
相对于集中建设的保障房,配建保障房用地选址空间自由度加大,使被保障家庭更加方便地就近居住、就业、就医、就学和出行,降低了生活成本,同时还有利于社会和谐。因此,配建保障房的政策实施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已建成的配建保障房项目调研,总结配建保障房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从空间布局、建设规模、指标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 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 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 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 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 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 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 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 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 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 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共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升,很多工薪阶层买不起商品房,保障房成了很多人的选择,而保障房政策也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住房政策。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下,保障房实现了住房数量的急剧增长,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也引发了一些让人思考的社会问题。保障房的居住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独立住区模式,一种是混合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8.
配建比例是公租房配比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它的影响因素如区位因素、开发商的总投资、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奖励等对配建比例的确定有着不同的影响 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测算商品房建设中公租房配建比例区间的模型,为确定保障房配建比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保障房建设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武汉市现行的几种保障房建设模式,结合武汉市特点进行举例说明和比较,阐述了这几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提出配建模式应当成为武汉市保障房建设主流模式。同时分析了目前的发展中配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影响城市居民住宅区位微观选择的五个主要因素,考虑不同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提出适合保障性住房配建住区实施的三种模式及其在城市中适宜规划布局区域,为保障性住房配建住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基础,实现住房困难群体在城市中均匀分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17,(7)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经济、社会和政策制度等多维度急剧转型,城市居住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封闭住区大规模出现,并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多数研究认为封闭住区是空间私有化的表征,削弱了城市机动性,加剧了社会隔离,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与融合。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街区制政策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但如何实施尚需进一步探讨。以广州保障房住区为例,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方法,研究居住在不同开放程度的保障房住区的居民对街区开放和空间共享的主观感受,分析其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对住区建成环境和空间共享的需求,回答封闭住区是否是政府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宜居生活环境的一种高效和公平的方式,又能为国家实施和推广街区制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靖  马进 《城市规划》2007,31(9):47-53
对住区开发建设中封闭式住区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应该从城市的角度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观。文中从住区道路交通、公建配套设施、景观空间、住区结构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建构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11)
人居环境品质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在中国,随着城市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提升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命题。文章以保障房住区为例,从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感受两个维度对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了探索,发现居民对建成环境总体上可以接受,而其主观感受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总体不佳。故文章从规划政策的完善和规划过程的优化方面提出了规划策略,认为优化保障房住区的选址、鼓励居民全过程参与规划决策、实现规划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平衡是进一步提升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才保障房政策对大城市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以南京市为例,将大数据(POI等)与小数据(问卷和访谈)结合,利用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方法,总结已建(在建)人才保障房的居住空间特征和新就业人才居住需求偏好,并探析人才保障房住区和需求偏好的适配与错位;最后透过问题反思讨论人才保障房的发展。主要结论为:(1)人才保障房围绕产业园区布局,选址考虑职住平衡,却远离城市中心;周边配套设施缺乏,而内部配套又不足;住区社会空间流动性高,住户场所感低。(2)在既已形成的功能格局和基于土地财政的经济理性下,当前人才保障房居住空间难以满足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设信息》2009,(5):72-72
本刊广州讯 受楼市大环境的影响,广州去年的保障房项目67%没有落实,而且均为开发商的配建项目。为此,广州市住房保障办新闻发言人黄信敬日前向媒体表示道歉,同时表示在住房保障项目建设中将放弃商品房配建模式,以避免受市场影响太大。  相似文献   

16.
城市保障房住区建设及其居住环境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保障房建设的核心议题,即保障房住区及其居住环境建设,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国外的保障房住区建设已有丰富的历史经验,相关研究因而较为深入,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已经展开了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改善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相比而言,国内保障房住区建设的时间较短,居住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少量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简单借鉴,另一方面,研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居民的主观感受、住房保障性人群的真实需求,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房产人语     
《中州建设》2011,(22):68-69
希望将来城市规划年会所颁的奖项中也能有保障房的设计者。 ——在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谈到城市化发展布局的时候着重分析了保障房建设存在的没景观、没配套,又地处偏远的问题,并举例说美国和德国都犯过同样的错误,而这样的保障房慢慢就演变成了“贫民区”,建议学习美国波特兰、法国巴黎以及新加坡的经验,让商品房开发商强制性配建一定比率保障房,并规定相同的外观立面。这样才能让居者部有尊严。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民有所居”的问题, 我国进行了大规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关注此类住房的人居环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以广州市 4 个保障房住区近 800 户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研, 建立包含客观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评价两大维度的保障房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房居民对住区人居环境感到比较满意,但精神层面生活品质仍有提升空间;进一步发现,住房环境评价受人均住房面积、家庭人均月收入、入住时长、建造年代影响;住区环境评价受区位、建造年代影响;社会关系评价受建造年代、入住时长影响。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保障房建设提升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东花岗保障房片区为例,分析我国现行保障房制度与布局策略下的保障房居民社会融合度方面的三个问题:居住空间分异严重、公共设施配建落后、就业居住空间失配,并从调整布局结构、培育城市次中心、完善交通网络三个方面对我国今后保障房建设中社会融合度的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缓慢建设和再建设阶段,最终形成多元主体供给、阶层混合、均衡分布、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社区。相较而言,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大,根据政策要求和制度变化可分为保障房建设起步、保障房建设缺位、保障房建设回归和加大保障房建设4个阶段。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演替特征的比较,包括住房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住房类型、保障对象和住区居住环境建设等,总结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比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