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建筑》2021,51(8):39-44
在高密度街区提供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品质生活的公共开放空间,是新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建立开放空间公共性评价方法是快速、科学识别其质量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的重要途径。选取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和纽约曼哈顿约克维尔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建筑附属开放空间(AOS)公共性评价体系、计算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六项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可达时间、休憩设施、开放程度、视觉感受、面积大小、监控影响;2)总体上曼哈顿约克维尔的公共性比珠江新城核心区略强,在单项指标上各有优劣。补充和发展了现有AOS公共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各类城市街区AOS公共性质量比较,同时也能科学、快速识别影响AOS单项因子,为城市街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提供优化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州珠江新城商务区是作为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项目而提出的.通过对国内外CBD研究的梳理发现,研究趋势逐渐发生了转向:CBD开始从理论研究的概念转变为规划实践的概念,从自然集聚的市场行为转变为规划建设的政府行为,CBD被认为是可以通过新城建设而实现的,商务办公空间的开发往往是CBD开发的核心所在.开发者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将形成不同的市场供给状况,在市场供给因素和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市场需求将反映在使用者的行为上.珠江新城商务区开发演变研究通过研究开发者(市场供给方)与使用者(市场需求方)的相互作用,解析珠江新城在不同阶段的开发机制,对其他城市建设CBD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心城区普遍存在的高流动、高密度、高强度背景下,存量时期通过释放部分附属绿地公共性、优化社区级以下开放空间配置,能够解决公共需求增加与可分配资源不足的矛盾。其中,微观尺度精准的供需评估和潜力识别是实现配置优化的前提。论文以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为例,通过建立街区三维模型以及包含城市公园、广场、建筑底层附属绿地、空中花园和廊道等在内的开放空间数据库,采用3D-GIS可达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公有开放空间稀缺度、附属开放空间充足度、公共—附属开放空间互补度等,比较街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以及不同高度建筑的供给差异,识别开放空间供给溢出区、平衡区和不足区,并提出基于附属绿地率转移的联合公共化、空中公共化和就地公共化的思路。研究能够释放附属绿地的活力,加大不同类型高密度城区社区级以下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密度,建构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开放空间系统,促进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向精准化转变。  相似文献   

4.
城市对于地下空间开发所关注的焦点,已由扩充商业容量转变为发掘其所具备的公共空间价值。苏州平泷路地下空间为了达成建构地下公共空间与特色街区的开发目标,针对特色街区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与对应影响因素的项目设计思路。为了确保开发过程中,项目能确实发展为平江新城的公共活动平台,平泷路地下空间以设置专业沟通平台,坚持合理与科学化发展的方式作为核心策略。同时,在项目计划初期阶段,从区域开发的角度优化调整相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商业策划阶段,藉由制订主题、调整空间业态与经营定位的方式,精准定位未来运营方向;在设计概念阶段,增设了文化活动空间,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产生保留余地;在设计深化与施工阶段,对内部重要与竖向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使平泷路地下空间最终能成为一个舒适、安全与安心的城市步行环境。最后,指出以公共空间开发为主,结合空间主题与城市文化设计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能够创造出地下空间街区的特色,并建议此模式可作为我国未来开发地下空间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空间变革为切入点,从空间公共性的延伸、空间尺度的变革、邀约形式的转变以及地方化建设4个角度,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变革进行了探讨.具体探讨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共性向泛私人性的过渡,不同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尺度带来不同身体感受、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人之间双向的邀约模式的变迁以及城市公共...  相似文献   

7.
黄平  王辉 《中外建筑》2024,(3):115-120
以嘉庚公建群创作为例,引发公众对城市公共精神的思考。从新城公建群开发、公共空间打造、嘉庚建筑风貌分析以及嘉庚精神的时代表达等几方面着手,逐层递进展现了嘉庚精神的文化与民族内涵。由此提出以城市公共性激发城市公共精神的策略,唤醒新城市民对嘉庚精神的记忆,使之成为集美新城公共精神的内在核心。  相似文献   

8.
方豪杰  陈沧杰  王婷 《规划师》2012,28(2):113-117
随着城市化及市场化的双重推进,新城开发过程中公共利益与市场开发的博弈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老挝万象塔銮湖新城的开发建设从新城开发的选址定界、规划设计等层面,对新城开发的空间利益博弈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索一种B M P模式,即公共利益与市场开发形成新型平衡关系,通过设立新城建设专职管理机构、制定保障公共参与的完备法规体系,并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等,对在用益物权语境下实现公共利益和市场开发的平衡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对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社区更新及旅游开发观察的基础上,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模式入手,探讨了社区营造对街区复兴及旅游开发的影响,通过对淡水老街几处公共空间改造的分析,论述了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应对历史街区转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转型,在全球化、分权化、市场化等政策和发展环境的嬗变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角色日趋向更加企业化的利益主体转变,即“地方政府企业化”.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建设大量涌现,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建设的实施主体,其企业化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新城的空间开发,并反映在新城空间的形成上.现以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公共物品供给方作为出发点,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化对新城空间开发的影响机制,并以武进新城区为实证案例,从极具政府企业化色彩的板块开发模式入手,探讨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新城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从小地块、密路网的规划布局,到第一批开放街区初步建成,前海历时十年。文章基于前海开放街区实践案例,从功能混合、公共空间、步行导向、共享街道、整体开发等方面,探讨高密度城市开放街区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开放、创新、宜人语境下的高标准街区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探索未来高度宜居宜业的开放街区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是影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与活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价值内涵从注重物质功能向普惠公共群体转变。以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概念的理论内涵。参考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基于历史维度分析中西方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的历史演变进程,总结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演变的特征,透过比较视角得出中西方规划实践中公共开放空间所体现的公共性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既丰富了对公共开放空间理论层面的研究,同时对有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晨 《华中建筑》2012,(7):53-56
广州市珠江新城金穗路北侧地下空间是以地下轨道为依托的集交通衔接、商业开发、城市广场等功能相融合的城市地下综合体。项目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的交通联系,充分发挥其在商业开发方面的巨大潜能.营造出以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多种业态并存的复合商业空间模式,与区域周边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共配套等共同形成广州市新的商业核心区。  相似文献   

14.
杭州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永林 《浙江建筑》2008,25(6):8-11
以杭州正在建设的城市新中心建设工程——钱江新城为例,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函义及其对城市活力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对钱江新城规划管理经验的总结,探讨了国内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管理阶段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公共空间是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规划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规划设计、管理、开发的角度出发,尝试建立城市空间的街区→社区→地区→市区的多级递进结构,希望籍此,公共空间建设从注重个案研究向层次结构管理转变,由人为管理向层次性法规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解读人本治理内涵和城市公共空间认识的基础上,解析人本治理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以广西贺州市平桂新城为例,通过梳理其公共空间本底及发展现状,总结当前贺州市平桂新城的问题与不足,并以问题为导向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出从人本规划、顶层设计、公园城市、共享元素4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及建议,希望能加快推进贺州市平桂新城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以期为贺州市其他片区和国内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胡明杰  赵静 《华中建筑》2012,(7):140-143
该文指出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特色消失、城市活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以新加坡为例,了解新加坡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过程及其最新的概念规划方案,同时从土地政策、住房建设、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捷运系统、花园城市规划五个方面探索新加坡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希望对国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塞尔达规划”的街区模式及其空间发育进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林琳  盖世杰 《华中建筑》2008,26(8):208-212
塞尔迭街区模式是现代巴塞罗那城市形成和友辰的基础,并仍在当代巴塞罗那城市建设中不断扬弃和更新。该文回顾了塞尔达规划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其以方格网为特征的街区模式经过1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街道、多层高密度街区与内院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扩辰区域市形态的历史进程,指出方格网街区模式在现代、当代城市建设中所具有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并简述其空间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塞尔迭街区模式是现代巴塞罗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仍在当代巴塞罗那城市建设中不断扬弃和更新.该文回顾了塞尔达规划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其以方格网为特征的街区模式经过15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街道、多层高密度街区与内院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扩展区城市形态的历史进程,指出方格网街区模式在现代、当代城市建设中所具有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并简述其空间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多遵循"大街区、宽路网"的空间布局.然而,推广街区制和"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势在必行.新的街区规划模式有利于增加路网微循环,释放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环境的安全度和舒适度.文章通过分析巴塞罗那超级街区计划的背景、概念方法和施行效果,从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角度,总结归纳对我国推广街区制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