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典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引  庄优波  杨锐 《风景园林》2020,27(3):18-23
社区共管是中国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体制社区协调的关键性制度。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梳理了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Nature,简称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指令式、咨询式、协议式、合作式、联合式、授权式6种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模式,并在越南(亚洲)、巴西(南美洲)、乌干达(非洲)、英国(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加拿大(北美洲)各自选择了一个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共管主要产生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冲突,而不同社区共管模式的选择受土地权属、社区类型、管理体制等综合因素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研究案例的6点成功经验和3点共性问题,并从模式选择、政策制定和实践开展3个角度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建设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优选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构建客观评价模型对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进行定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的调研数据,采用序关系分析法,以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二级指标为评价准则,构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该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中,4个为疏解型,3个为搬迁型,2个为控制型,没有发展型。研究结果可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科学遴选发展模式提供定量评价依据,也可为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遴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成超男  李锋  杨锐  吕婧 《中国园林》2022,38(12):6-1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降低以及入侵物种增加等问题与挑战,有关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与实践亟待开展。通过文献整理、案例筛选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具有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净增益最优化以及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愿景、目标和指标;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说明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和保护保育4种修复模式的应用情景。同时,根据文献分析总结中国生态系统的退化分布及其原因,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提出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问题与关注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6项具体的修复策略与3项建议。以期在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背景下,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彭婉婷  吴承照 《中国园林》2022,38(11):76-81
科学识别保护物种栖息地与社区生计的空间关系及格局特征,是制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减少野生动物与人冲突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支撑。以高原湿地旗舰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及保护地社区系统为研究对象,选择黑颈鹤重要的越冬地——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采用适宜性评价方法,结合MaxEnt模型和多种空间分析技术,辨识和评价了黑颈鹤栖息与当地社区生计空间的适宜性,基于二者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椭圆标准差法,分析黑颈鹤栖息地保护空间与社区生计空间的热点区域和分布方向特征。研究发现,黑颈鹤保护与社区生计存在冲突、共生与共存的多种空间作用关系,并具有动态变化特征;不同功能空间适宜性热点区虽然存在部分重叠,但具备错位发展潜力。研究结果为科学制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及管控对策,实现保护物种与社区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治理是全球高度关注的议题和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二者共同的工作抓手,但当前缺少二者协同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路径的研究。分别回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治理在国际社会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保护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实践,分析了基于二者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三大优势、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协同、界内与界外协同、体系与个体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路径框架思路,提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型自然公园的建设核心要点,并从全民认识、法律体系、资金机制、管理体制、社区应对、科学研究6个维度提出建设路径及其可能的行动。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框架,对于相关研究及政策制定、工作实施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应临  张玉钧 《风景园林》2019,26(11):75-79
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的类型和分布热点,并研究冲突分布与保护地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已有文献的文本分析、绘图分析、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可分为9类,其中限制访问冲突、农业和土地利用冲突、公园利益和税收分配、人类与野生生物冲突等4类较普遍;社区保护冲突的分布热点与森林资源分布有较强相关性,与社区经济收入状况相关性较弱;不同冲突类型的热点分布具有差异。研究结论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目前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社区对于精神层面的损失尚不敏感,社区的直接资源利用受限是引发冲突的最常见原因。森林生态系统类保护地的社区保护冲突受到最多关注,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中广泛存在;不同类型冲突的热点分布存在差异,受社区资源依赖程度、旅游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国家植物园是在国家层面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的机构,承担着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以中国首个国家植物园为例,论述了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工作,旨在为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由来,中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现存问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植物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探讨了国家植物园可以在国家层面,通过物种收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以及科普教育4个主要途径在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随着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展望】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国家植物园的责任、使命与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国家植物园今后应加强在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物种监测、迁地栽培植物的保护评估、物种濒危原因和生存策略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关系、气候变化对植物适应性进化的影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治等方面工作,同时应与以就地保护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紧密合作,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及缓冲区普遍存在大量社区居 民,如何科学选择居民点发展模式是遗产保护管理中需重点关 注的问题。以云岭片区为例,首先通过对社区历史风貌、人口 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等进行田野调查,利用指标体系法从自然 条件、区位条件、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模式、景观风貌与传统 文化五方面对云岭片区居民点居住适宜性进行评估。其次,利 用物种分布模型研究居民点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得到基 于遗产地核心价值保护的居民点分类结果。对以上研究结果进 行叠加分析,最终将片区内各居民点分为搬迁型、疏解型、传 统生活生产控制型和生态旅游控制型4种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将为以标准x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提 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9.
印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区,野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预留地、社区保护地和邦立森林保护区作为缓冲区或廊道的"动态"保护地体系。随着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模式从属地管理模式转变为中央统筹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走向联合社区的"积极保护"。同时,印度通过建立委员会、推进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实现了由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专家学者、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彭琳  贺沁璇  曹越  张引 《中国园林》2022,38(10):121-126
在“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和长江大保护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有必要开展国际视野下的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研究。通过国际比较、空间荟萃分析、个案研究,基于“保护价值-人为干扰”分析框架,对全球大河流域自然保护优先度及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评价,筛选出亚马逊河、湄公河、育空河、多瑙河4个典型案例,剖析其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路径异同。研究发现:1)长江流域整体属于“高价值-高干扰”区域,局地存在较大空间差异;2)国际大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治理主体和途径存在普遍共性,但在空间优化模式和关键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治理主体、驱动力、治理途径、空间优化模式、关键议题等方面提出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引  王柳川  钟乐  李波 《中国园林》2023,39(4):65-70
社区共管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赋权程度是这一概念的核心,决定了其模式、机制和形式。对社区共管赋权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制约了相应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优化。采用文献调查、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案例比较法,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案例库,从内部、外部、交互三方面解析了12个变量与赋权程度的关联。研究发现:1)中国社区共管以指导式为主,兼顾咨询、协议和合作式,赋权程度整体上随时间发展不断升高;2)社区共管案例集中分布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3)社区、政府和制度3个主成分会影响赋权程度,其中制度因子的影响最大。提倡重视社区共管的时间演变特征,培育社区主观能动性和因地制宜的制度建设。深化对社区共管赋权程度的理论认识,为保护地社区共管模式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自然保护理念的转变,中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机制也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模式逐步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模式转变。选择福建武夷山、四川九寨沟、宁夏云雾山、吉林敬信、青海甘达和江西渔潭6个案例,通过比较研究,从组织体系、保护内容和保障制度3个方面解析案例形成的6类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即社区共管、社区参与管理、协议保护、保护地友好体系、社区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小区。模式的共同点是以社区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引导社区参与保护;不同点在于引导方式、协调机构和保障制度的差异。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从法制建设、资金保障、引导方式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对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机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卢小冬  谢勇 《园林》2022,(12):52-55
自1956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地存在着交叉重叠、权属不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内自然保护地发展现状,分析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后高质量发展方向、主要目标与实施要求,并以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探讨基于整合优化后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途径,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和社区发展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5.
李婧  韩锋 《风景园林》2022,29(7):86-91
黄山汤口镇上张村是一个典型的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案例。以上张村为例,剖析CBNRM模式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挑战与实施路径。1)基于文献构建CBNRM概念模型;2)通过档案、问卷和访谈资料,梳理上张村的自然资源管理经验,分析上张村当前在个体发展和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困境;3)根据建构的CBNRM概念模型提出上张村自主管理的促进策略,并通过在地实践验证其有效性。进而,提出CBNRM模式下的中国保护地社区管理的3种方法:管理机制优化、社区能力建设、可持续生计引导。研究结果证明了3种方法对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协调有促进作用,为克服中国保护地社区管理的制度、意识、资金困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体现了CBNRM与中国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性,为协调自然保护与社区繁荣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1):8-9
城市并非只是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也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机遇.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化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然而,城市生态系统同样拥有适应其复杂环境的本土物种,并且能够通过营造近自然的、稳定的栖息地来鼓励新的物种前来定居.此外,经过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修...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气候变化,大量物种需要转移其活动范围,而物种能否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取决于气候连通性是否良好。如何保护并提升连通性以促进物种在气候变化下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所需应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为针对性地探讨气候变化下的连通性问题,国际学界提出了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国际上提出的气候连通性和与之相关的气候速度、气候轨迹和气候梯度廊道等概念的定义和关系进行了梳理;其次从研究现状、数值模拟、指数评价和空间规划4个方面对气候连通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为实现在气候变化下有效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对中国气候连通性进行研究和提升的5项建议,包括开展气候连通性评估和气候驱动下物种迁移路径监测及模拟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边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国土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提升规划、落实大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路径,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保障跨国气候连通性。研究结果对明晰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中国形成了部门主导、分类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不同部门背景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基于部门、行业和专业的视角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规划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自然保护地和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体例研究、单个自然保护地规划专项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3个层次。总体而言,中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呈现出了将实践研究作为主导研究方式;开展了大量针对国外的案例研究;拓展了多元的规划技术研究;支撑了标准规范的制定等特点。建议近期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应聚焦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保护地规划衔接研究、自然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结合实践的规划编制过程和公众参与研究,以及支撑规划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研究5个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客观认识和科学描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怒江峡谷西岸农村聚落抽样调查,将怒江峡谷聚落分布类型划分为3类5种,根据屋顶、墙体和地板建筑材料,将民居建筑分别划分为4种、7种和3种。并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周边地区农村聚落分布特征和民居建筑演变历程,分析聚落分布和民居演变对自然保护的影响,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董桂宏翻译 《景观设计》2010,(5):I0042-I0047
该项目位于芝加哥市南部,靠近铁道,被一条城市主干道和一座停车场所环抱.其场地经过填埋而成。该项目周边的社区治安较差.不适宜青少年在户外探索自然世界和栽种植物。该项目于2006年竣工.占地面积约760平方米,这个屋顶花园为周边社区的孩子们和老人提供了一处户外活动的天堂,他们在屋顶花园栽种蔬果.无忧无虑地享受自然的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