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赤泥对水体中铅离子的吸附作用及赤泥的掺加量、吸附反应时间、溶液中Pb^2 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对铅离子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h.赤泥的掺加量为2g/L时,2h后吸附率可达99.6%;溶液初始Pb^2 浓度越大,吸附率越小.但当把赤泥的掺加量固定为0.625g赤泥/100mg Pb^2 时,溶液的初始Pb^2 浓度对吸附率影响较小.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较为显著,温度越高,吸附率越大,表明吸附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
:五氯酚(PCP)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被用作杀虫剂、抗菌剂和防腐剂,会大量地富集在沉积物和生物体内。PCP 具有极高的毒性,在环境中难降解,持久性长,其大量使用和不恰当处理,将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因此,PCP 在水环境中的生态毒理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总结了近几年PCP 对水生生物毒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对水生生物的氧化损伤、急性毒性、内分泌干扰、遗传毒性、细胞毒性及发育毒性等的效应和机制,同时,关于PCP 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饱和漆酚冠醚PVC膜铅(Ⅱ)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正十五烷基苯并15冠5为中性载体,制备了PVC膜铅离子选择电极,并对电极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电极的能斯特响应斜率为28mV,检测下限为2×106mol/L,线性范围为3×106~5×102mol/L,对大多数离子的选择性系数为104~102.  相似文献   

4.
以3'正十五烷基苯并15冠5为中性载体,制备了PVC膜铅离子选择电极,并对电极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电极的能斯特响应斜率为28 mV,检测下限为2×106 mol/L,线性范围为3×106~5×102 mol/L,对大多数离子的选择性系数为104~102.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脱酚酚油回收萘瓣加工现状,得出回收萘的三种新工艺、选取了合理的最佳方案,并给出由此产生的理论效益 。  相似文献   

6.
水生植物对铜、铅、锌等重金属元素富集作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调查区域内土壤及植物中的Cu、Pb、Zn等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分别进行了评价,所调查的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Cu、Pb、Zn等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有一定的选择性,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与土壤背景值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中重金属的背景值越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长春南湖水中生物膜上优势菌种细胞体对铅和镉的吸附规律。通过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描述了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金属在细菌细胞体上的吸附均遵守Langmuir和Freundlich热力学方程,就金属铅和镉的竞争吸附而言,镉的存在对铅的吸附有一定影响,能减少微生物细胞对铅的吸附,而铅的存在对镉的吸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异丙醚萃取酚水溶液中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釜串联间歇法在接近工业应用的条件下模拟逆流连续萃取操作,分别对合并进料和分段进料进行溶剂比和萃取塔理论平衡级数的考察,实验发现,异丙醚-苯酚复合溶剂对萃取对苯二酚有促进作用,分段进料可降低溶剂用量和减少理论平衡级数。  相似文献   

9.
大蒜油对亚慢性铅中毒家兔排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家兔20只,雌雄对半,随机分为I-Ⅴ组,每组4只。其中I组为阴性对照组,Ⅱ组为阳性对照组,Ⅱ-Ⅴ组以1.57mg/kg的剂量隔日腹注PbAc)2溶液20d,同时除阳性对照组外,其余三组每天分别喂饲70mg/kg、140mg/kg、420mg/kg的大蒜油,连续观察40d。饲喂大蒜油各组的尿铅排泄量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脑、肝、肾、骨、血铅含量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证明了大蒜油对素食类动物亦有很好的驱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0.1mol/L的盐酸作为浸提液,提取冷饮、冷食中的铅,然后用双硫腙法测定其含量。铅的回收率在93.8—101.0%之间;变异系数在0.72%—2.18%之间。测定结果与湿法消化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且此法简单、快速、节省试剂。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铅锌市场形势与兰坪铅锌矿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来的铅锌业市场普遍处于低迷状态,2002年的情况从前8个月的实际市场形势来看,也不容乐观.文章重点介绍了云南兰坪铅锌矿的基本情况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并从市场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及办法,为兰坪铅锌矿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禾草灵酸以一定的浓度残留在环境中,蓝藻作为一种目前难以治理的微生物,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药残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蓝藻的爆发。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模式生物,研究了以环境浓度存在的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蛋白、群体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的毒理机制,为合理使用农药及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苯胺及其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生物监测的方法,研究了苯胺及其衍生物抑制斜生栅列藻生长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96h的EC50值苯胺衍生物的毒性比母体毒性强.这是由其脂溶性、化学活动性、极性及稳定性的大小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以苯扎氯铵为主要有效成分消毒液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为其应用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1]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雄性小鼠LD50为3.16(2.71-5.01)g/kgBW、雌性小鼠LD50为3.69(2.71-5.01)g/kgBW,属低毒;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未见有致突变性。结论:该浓度苯扎氯铵消毒液要注明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应用生物法 (大型蚤 )测试了一系列苯酚取代物的急性毒性值 ,LC50(48h) ,并对测试结果作了定量构~活关系 (QSAR)分析。证明取代物的毒性按下列顺序减小 :-CH3 > -X>-OH> -NH2 > -NO2>> -OH(苯酚)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TDG过饱和对鲫鱼的影响,采用流水式生物测试法研究TDG过饱和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DG过饱和水体对第1批鲫鱼胁迫时间为8、10、11和14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50.7%、139.2%、137.9%和136.2%,第2批试验鲫鱼暴露9、10、11、15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42.1%、141.2%、139.0%、134.7%。此外,鲫鱼受TDG饱和度为145%的水体胁迫,肌肉组织和鳃组织CAT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且肌肉组织CAT活性低于鳃组织。  相似文献   

17.
以蝌蚪为模型生物,测定了部分取代芳烃类化合物在静态试验系统中的急性毒性效应(24h-LC50),提出了成键原子的生物活性点价(δi^a)与其组成原子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并建构了蕴含有机物的生物活性的自相关拓扑指数(^mQ),使用^1Q对毒性数据(-lgLC50)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获得良好的相关模型,相关系数为0.9805.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环境毒理学方法中的半静水实验考察了四氯乙烯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其目的在于评价水环境中四氯乙烯对鱼类的影响,为制定渔业水质标准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四氯乙烯对草鱼的毒性为高毒,四氯乙烯对草鱼24、48、72、96h的LC50及其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43.28(41.43~45.21)、40.98(39.34~42.69)、39.60(38.20~41.06)、37.71(36.66~38.79)mg/L,其安全浓度为0.377 mg/L.  相似文献   

19.
人工甜味剂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甜味但不是糖类的合成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制药、个人护理品、酿酒和饲料等行业。主要针对其进入环境后特别是环境水体当中的污染水平及趋势、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和分析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30℃条件下,采用血清瓶液体置换系统,模拟厌氧消化反应设备条件,测定了丙烯腈、腈纶生产过程废水等各种高浓度有机氰废水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及废水中丙烯腈、乙腈、聚合物和氰化物这些主要污染物质对产甲烷菌的毒性。结果表明,丙烯腈生产一段、二段急冷废水和腈纶生产工艺废水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能很差,3种废水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分别为36.3%、45.8%和53%,比代表一般石油化工工业废水生化性能的苯酚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78%)低得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对产甲烷活性抑制性较强,丙烯腈、乙腈、聚合物、氰化物使厌氧菌产甲烷活性降低5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5、320、1300、4.5mg/L。其毒素类型分别为:丙烯腈在低质量浓度下为代谢毒素,厌氧菌产甲烷活性在恢复试验中得到恢复;在高质量浓度(>120mg/L)下为生理毒素,毒性引起的产甲烷活性受抑制,但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氰化物在低质量浓度下为生理毒素;较高质量浓度下(>25mg/L)为杀菌性毒素,厌氧菌细胞已遭受严重破坏,无法修复。乙腈和聚合物始终为代谢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