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风貌不仅是乡村环境特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还是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为研究案例,从挖掘特色大地景观风貌、划分景观风貌分区、甄选特色精品村、打造县域美丽风光带,以及对传统村落、现状村落及新建村落提出分类改造指引等方面入手,推动提升东源县县域乡村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2.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故乡沦陷"热一度备受关注。在快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过于注重经济的急速发展而忽视了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许多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形成"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新乡村景观。笔者以广西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解析该景区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1∶1比例的建筑活态移植与复建的景观营建手法,探讨村落景观营建与旅游开发模式下,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研究超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保护,探寻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途径。以北京市延庆区榆林堡村为例,在分析基本情况、提炼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指出榆林堡村乡村振兴的困境,并最终提出以文化复兴带动乡村振兴策略,以文化为主要出发点,传承并发展历史文化,改善村落环境风貌,促进村落产业转型,实现"文化兴村、文化兴产、文化兴人",以期为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田 《安徽建筑》2015,22(1):33-34,102
文章通过对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小镇——徐州汉王镇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对汉王镇景观雕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乡土文化大量缺失,村民的精神生活常常受到忽视,景观雕塑的建设与村民的审美相脱离,新农村建设无法体现村镇原有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在在保留农村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农村文化与新农村景观雕塑建设相结合,在农村环境公共空间的改造中将环境艺术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精神需求,从而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本文创新点:通过设计学的个案研究,以苏北新农村汉王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设计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建造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农民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拥有着弥足珍贵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土景观却日渐憔悴和衰败,新农村建设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北岔口村为例,探明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类别,挖掘传统村落现状问题,明确乡土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策略,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乡土景观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卞梧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2,38(10):98-103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相似文献   

8.
王婧磊  黄燕 《城市建筑》2014,(11):81-81
城市规划的设计体系不完全适用于农村地区,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需要等同于城市设计的“乡村设计”介入。本文基于对黄土平原区的村落空间调查研究,总结归纳村落的空间组织,寻找能够实现村落的地域文化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合理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是解决这一内容的主要途径。乡村景观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景观类型,是服务于我国约7.9亿农村人口的聚落景观形态,是农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型的阶段,迫切需要利用现有的乡村自然景色改善传统景观环境给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宜居的具有田园文化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环境。在我国占土地面积1.74%的农村土地上如何规划和设计好乡村景观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比较法等方法,从构成乡土物质景观的空间村落肌理、乡土建筑、乡村村落、图腾、寺庙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土物质景观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正迎来发展的转型。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乡村建设中,如何传承地域文化和支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乡村发展和建设的研究理论都十分强调村民的主体性。然而,在今天大规模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中,贫困农村地区面临交通不便、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村落空心化、地域文化难以传承等问题。因  相似文献   

12.
村落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有机体,其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是村庄历史发展的沉淀,公共空间对村民的公共生活、人际交往、邻里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维系作用。在传统村落中,村落内部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层次丰富,满足了村民交往沟通等需要,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村公共空间受到严重影响。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体系中得以启示,对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世芬  于璨宁  田阔 《住区》2021,(6):146-154
完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多关注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忽视了村民对生活设施的需求.本文基于对山东滨海传统村落的考察,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展开研究,通过数据与图示化的分析,村民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设施配置规模不足、空间布局不均衡、配置模式僵化等...  相似文献   

14.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作为本地文化承载的主体,其重要价值伴随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树立的过程中。2012年以来,国家四部委陆续发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传统村落有序发展给予重视,于此,以兰州城河村为例,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基点,围绕传统村落产业建设、传统生活延续、景观塑造等方面,顺应"农业多产化、村落景区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发展趋势角度,对城河村的"产、村、景"一体化的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使城河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景观超越"美丽乡村"的表象,重温于传统生产、生活之中,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从而使传统村落更加平衡、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感知反映居民心理与情感,体现大众对乡村发展建设的真实诉求,是提升人居环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乡村集体记忆逐渐衰退,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要留住乡情乡愁。赣南传统村落在生活生产方式、村落风貌、历史沿革等方面独具特色,文化价值亟待被挖掘。因此,如何在保护传统和传承村落历史文化基础上,唤醒居民的集体记忆与大众的认同感,并对传统村落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开发和规划发展是当前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以乡村旅游为驱动力的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已经成为践行乡村高质量振兴、促进所在地区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文章以浙江省高坪乡圣塘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挖掘其聚落、农业、文化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村落在村落风貌无序、景观环境衰败、文旅融合不足等方面的发展困境,进而提出微介入、微改造、低干预和可持续等活化更新策略,以期为解决乡土风貌更新、人居环境提升、本土经济发展等乡村建设实践的具体问题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见证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规律的遗产宝库,潜藏着传统营造智慧和生计策略,是中华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前沿阵地,探索其振兴路径成为新时期的重点任务。研究以潞江镇老城和坪河传统村落为对象,通过漫步叙事方法,以居民简述视角开展传统村落资源禀赋识别,从场所、村域、区域三个尺度解析资源特征和发展问题。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背景,提出以多民族共建共荣共享为主线、以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为核心、以自然资源共生与转化为途径、以区域内三产共生共融为骨架和以构建点到点联动机制为经脉的“人村境业制”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路径,同时,基于不同尺度挖掘和识别民族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特征,探索传统村落融合联动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打造,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时代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过去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结与反思,结合多个具体的实证案例,提出了美丽乡村规划的新思路。即从传统的偏重物质空间环境的规划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村民的参与度、农村的产业发展、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邻里关系的建构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城乡建设》2022,(22):72-73
<正>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重庆市洛碛镇打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三张牌”,以建设“乡村美好环境和村民幸福生活”为根本,着力保护好当地建筑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充分挖掘并利用田园农耕文化和传统民居资源,通过设计下乡和共同缔造,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使杨家槽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