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液体模塑成型过程中合模时碳纤维平纹织物与模具之间的摩擦行为,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结合自主设计的摩擦试验装置,研究织物层数、摩擦速度、加载力、磨头曲率及其交互作用对碳纤维织物表面摩擦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层数的增加伴随摩擦速度的同步减小,可导致摩擦力逐渐增大,但其增长幅度仅为9%~11%;而磨头曲率的减小伴随加载力的同步增大会引起摩擦力的显著增大,其涨幅可达16%~33%;加载力的增大会导致纬纱损伤程度增加。该结果可为优化液体模塑成型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劳继红 《纺织学报》1996,17(2):40-41
本文探讨了润滑剂对纤维强伸性能及摩擦性能的影响,润滑剂可提高纤维强伸性,减小纤维摩擦系数,从而可减少梳理过程中的纤维断裂,提高纤维梳折。对不同粘度的润滑油进行了筛选,找到了一种使纤维摩擦力最小的油剂和最佳上油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编织过程中碳化硅(SiC)纤维束的摩擦磨损会导致其可编织性下降等问题,在传统抱合力机基础上通过自制载荷可控的抱合夹具,模拟SiC纤维束在编织过程中与机械部件之间的摩擦行为,研究了法向载荷、摩擦速度和摩擦次数对SiC纤维束磨损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SiC纤维拉伸断裂表现出明显的脆性断裂行为,SiC纤维束的摩擦断裂循环次数随着法向载荷和摩擦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摩擦次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当摩擦次数增加到100次时,SiC纤维束的拉伸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较原样分别减小了73%和53%;随着摩擦次数的增加,SiC纤维束破坏主要经历纤维分散、纤维起毛和纤维断裂等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胶辊砻谷时的摩擦较一般固体间的摩擦更具有特点,分析了砻龙摩擦产生的机理,推导出摩擦力与摩擦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结合算例对理论公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施工技术越来越重视了。本文介绍了西安地铁一号线盾构隧道穿越皂河桥,进行桩基托换时预加荷载施工过程,主要说明预顶力加载计算、预加载步骤、同步监控量测,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6.
纤维摩擦材料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蓉  胡键 《广东造纸》2000,(2):38-40
摩擦材料包括金属基、树脂基和纤维基三大类摩擦材料。随着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树脂基摩擦材料将会被纸基材料代替。最新的纸基复合摩擦材料有此金属基材料更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和摩擦系数,较低的磨损率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在未来几年内,纸基复合摩擦材料将会用于重载荷机动车辆。  相似文献   

7.
于平 《棉纺织技术》1999,27(4):253-255
在摩擦纺纱系统中,开松后的纤维在两个旋转尘笼的摩擦表面所形成的钳口处聚集,聚集的纤维受到纤维和尘笼之间摩擦力的作用而得到加捻,因而所形成的纱条是在垂直于尘笼旋转的方向输出的。纱线捻度的大小取决于尘笼摩擦表面的速度与输出速度之比,即摩擦比。此外,纺纱速...  相似文献   

8.
采用190 tex石英纤维,编织三维六向长方体织物,并选用布鲁克(Bruker)UMT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试验,分析三维六向编织预制体在不同载荷以及不同摩擦方向下的摩擦性能。结果表明,在摩擦速率为4 mm/s的情况下,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织物的摩擦系数不断增加;当载荷为3 N和6 N时,平行花节方向摩擦时织物的摩擦系数小于垂直花节方向摩擦时的摩擦系数;当载荷为9 N时,平行花节方向摩擦时织物的摩擦系数大于垂直花节方向摩擦时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9.
在对假发性能研究现状简要陈述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假发梳理性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建立了模拟日常生活中假发束纤维梳理动作的简易装置,介绍了测试方法和测试原理;通过对假发样品顺、逆鳞片的测试结果分析,建立了假发束纤维摩擦曲线的表达指标,从而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假发束纤维逆鳞片方向的动、静摩擦力分别大于顺鳞片方向的动、静摩擦力。摩擦曲线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实验测试的6个指标中,峰值与谷值平均值最能表达假发束纤维的摩擦性能,可用此指标定量表征假发束纤维梳理的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立体织物织造过程中高强高模纤维束间相互摩擦而导致织物性能下降的问题,以石英纤维为例,设计了一种用于测试纤维束间摩擦性能的摩擦磨损试验机夹具,使纤维束或单根纤维能够以相互正交或一定角度相接触,在纤维尺度上研究了摩擦角度、摩擦频率和法向载荷对纤维束间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实验参数对纤维束表面的磨损程度不同;摩擦角度为70°时的摩擦因数是90°时的1.2倍,即摩擦角度越小,磨损程度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摩擦频率和法向载荷对摩擦因数没有影响;在立体织物织造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纤维束间倾斜接触,从而降低织物性能下降,还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织造频率和法向载荷,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