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马36井区注水开发特点及措施挖潜效果,认为不配伍的注入水造成地层伤害,并导致注水开发效果逐步变差。未来挖潜的主要方向应放在减少地层伤害、解放已伤害油层和挖掘断层附近及井间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2.
检188井区是2005年新疆油田公司重点产能建设区块,但是栓188井区由于经过长期注水开发,造成局部注采不平衡,地层压力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调整井的地层压力难以预测,钻井和固井施工比先期开发井复杂、难度大,根据栓188井区6口调整井钻井实践,阐述了检188井区调整井钻井技术难题及相应钻井工艺技术措施,为2005年检188井区大批量钻井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预测注水区调整井地层压力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水区地层压力随注采比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规律既受注采关系的影响,也受地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合适的预测注水区地层压力的方法,致使钻调整井时曾发生井喷、井漏、卡钻等复杂情况和事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本文首次提出科学预测注水区调整井地层压力的方法。研究和验证表明,其精度较高,完全可以满足施工要求。该方法推广之后,将会使注水区调整井的设计与施工更加科学,必将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周矶油田的地质特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周矶油田后期开发应加强滚动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寻找“三小”圈闭,利用侧钻等新技术新工艺来挖掘剩余油,尝试补充地层能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八面河油田面四区高含水后期的地质及开采情况,在加深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从1996年初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注水结构和产液结构的调整,经两年矿场实践,使面四区综合含水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分别下降了5.6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措施增油5.53*10^4t。  相似文献   

6.
花土沟油田为典型的长井段薄互层复杂断块油藏,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注采对应差,注水单层突进,地层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幅度较大。为了改善该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改善水质、完善井网、层系细分、水井分注、剩余油挖潜等精细注采调整工作,水驱控制程度和油藏动用程度得到提高,地层压力稳中有升,自然递减率下降,综合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欢喜岭油田锦16块开发调整效果分析及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彩133井区西山窑组储层敏感性实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储层注人水储层伤害评价、防膨稳定剂效果评价的研究发现,该井区储层具有强水敏特征,其临界矿化度为12447.46mg/L;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当注入达30倍孔隙体积倍数时,储层注入水伤害模拟评价其渗透率损失率平均为41.6%;0.3%的彩-12#防膨稳定剂对储层具较好的防膨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运用岩心及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资料、常规测井资料、声波时差分形分析及地震资料蚂蚁体追踪裂缝检测技术对百21井区夏子街组二段(P2x2)储层裂缝进行了识别。岩心及FMI测井资料表明,P2x2裂缝产状可分2组,为典型的剪切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可定性反映不同类型裂缝的发育程度,声波时差分形分析识别的裂缝发育段与试油结论基本符合;地震资料蚂蚁体追踪裂缝检测结果显示,P2x2主要存在北西向裂缝发育带和正北向裂缝发育带,且第四小层裂缝发育程度较第三小层高,其识别的裂缝发育段与试油结果中的产油、产水段也基本符合。声波时差分形分析与地震资料蚂蚁体追踪裂缝检测识别的裂缝发育段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滴水泉油田滴2井区储集层敏感性实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注入水对储集层伤害评价,认为该井区储集层具有中等偏强水敏特征,其临界矿化度为9339.32mg/L;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当注入量达30倍孔隙体积时,储集层注水伤害模拟评价的渗透率损失率平均为41.6%.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港油田枣35区块裂缝性火山岩油藏的裂缝分布特征和流体特征,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对注水开发后的动态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该油藏注水开发后地层压力急剧下降的趋势得到控制,并开始缓慢回升,但产量递减幅度仍然较大。分析表明,注入水沿裂缝窜流,导致采油井暴性水淹,油藏整体含水上升幅度大,注水15个月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注入水的无效循环,导致存水率、水驱指数和体积波及系数都很低,注入1×104m3水只能采出0.22×104t油;目前该油藏采出程度为4.06%,水驱采收率小于6%,油藏水驱剩余可采储量低,但实际剩余储量高,水驱条件下油层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应采用其他开采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该油藏的剩余资源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高钙砂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石南21井区中保罗统头屯河组高钙砂岩的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分析了高钙砂岩的成因及其意义,明确指出它具有等时性和等深性,可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层对头屯河组头二段(J2t2)砂层组进行细分与对比,并提出了该砂层组的细分方案,为油藏精细描述和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砾岩油藏具有明显的沉积旋回和韵律性,加剧了注水开发中的层间、层内矛盾,使注入水单层突进严重,含水率上升快,开发效果不佳。根据砾岩储层沉积韵律特征,结合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研究总结出砾岩油藏的基本沉积韵律类型和特征,建立了3类不同韵律模式的典型水驱曲线,对比分析不同沉积韵律类型砾岩层的注水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正韵律层的底部、反韵律层的顶部以及复合韵律层的中部油层动用程度好、采出程度高;复合韵律层段的注水开发效果明显优干正韵律和反韵律层段。  相似文献   

15.
彩南油田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应力场及裂缝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利用岩心测试、地层裂缝描述、现场测试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彩南油田西山窑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应力场及裂缝分布特征。目的提高该油藏的开发效果。结果彩9井区西山窑组三向主应力的关系为σV>σH>σh,水平两向主应力之差约为5MPa.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110°;在平面上.最小主应力梯度变化范围为0.01138~0.01446MPa/m,且与地层压力的递减速度成正比;在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中.NWW向裂缝分布广、规模大,且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和彩9井断裂带走向一致.是造成水淹、水窜的主导因素。结论根据裂缝分布,可选择射孔段裂缝不发育或未引起水淹(窜)的注水井,进行高强度注水.以补充油层亏空;根据水平最小主应力梯度分布状况,选择注水压力。  相似文献   

16.
涠10—3油田7井区注水采油动态及采收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涠10-3-7井区L3^Ⅲ是主要产层组,产量占84%,已注水,次要产层L3^Ⅱ未注水。利用甲基水驱曲线预测水驱最终采收率20.2%。初步分析认为水驱储量少,储量动用程度低。主要由于L3^Ⅲ油层组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和底部突进,油层水洗厚度薄,不出油厚度大;油水井布置不合理,注采系统不完善,水驱油面积小。另外,L3^Ⅱ油组没有注水等原因,造成采收率偏低。提高采收率应采取如下措施:强化采液、增加水驱储量(其中包括增加垂向波及厚度和完善注采系统扩大水驱油面积)、堵水和打斜井、改善中-低渗透性层,提高产油能力、对L3^Ⅱ油组进行注水。  相似文献   

17.
周8井区潜3_3~2砂体自开发,共经历了天然能量试采、注水开发上产、高含水产量递减、滚动扩边再次上产,以及2006年至今的二次递减等五个阶段,2006年以来,周8井区钻新井仅油井3口,水井1口,由于井损或水淹,导致井网不完善,油区细分层系后各小层储量控制程度低,具有细分层系后综合开发调整的潜力。对车档断层进行重新落实,将周8井区潜3_3~2层重新细分为5个小层,对各井分层进行对比归位,分析各层注水开发效果,重新认识区域剩余油分布,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综合治理方案,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重检3井区低阻超稠油油藏认识及开发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域油田重检3井区是2006年正式投入开发的一个低阻超稠油油藏。分析认为导致重检3井区油藏低阻的主要原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和低幅度构造及低含油饱和度。低阻超稠油油藏的开发特性是:相对其它稠油区块的高采注比高采水率、开发过程中的含水居高不下,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开发效果明显变差。解决的对策是加强低阻油藏认识,保证注汽质量,优化注汽参数及注汽模式,还可以借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等措施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结合塔河油田TK7226井区钻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利用地质学、地震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TK7226井区开展地质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为主要的储集砂体,属于中孔-中渗储层,断裂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分析河道砂岩性油藏与断层的关系,认为其具有垂向调整、侧向运移、断裂控藏的成藏特征,并总结出河道砂含油气判别的3种方法,在开发实践中效果显著,对同区及同类河道砂岩性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启动压力梯度大,天然微裂缝较发育和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等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突出,应用压力叠加原理研究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计算注采井间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曲线,结合室内试验及现场测试确定的启动压力梯度值,确定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的合理排距,开展以强化注水、不稳定注水、沿裂缝线状注水、注水产液剖面调整为主的注采调整以及裂缝侧向加密调整,取得了明显稳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