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配电系统降损节能的措施有:合理使用电力;采用节能型变压器;平衡低压电力输送过程中的负荷;以发热的允许条件设计配电网络;对于低压电力供应密度高的情况采用铜导体而不采用铝导体;采用节能型的连接金具;对低压配电线路改造、更新,以减少传输和漏电损失;重视和合理进行无功补偿;采用性能优良的电子型电表;加深配电系统的电力发展规划的深度以平衡总体负荷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配电系统降损节能的措施有合理使用电力;采用节能型变压器;平衡低压电力输送过程中的负荷;以发热的允许条件设计配电网络;对于低压电力供应密度高的情况采用铜导体而不采用铝导体;采用节能型的连接金具;对低压配电线路改造、更新,以减少传输和漏电损失;重视和合理进行无功补偿;采用性能优良的电子型电表;加深配电系统的电力发展规划的深度以平衡总体负荷等.  相似文献   

3.
电力是一种宝贵的二次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电力在传递过程中要损耗一小部分有功功率与电量,所损失的这一部分电力称为线损。损耗电量占总传递电量(包括损耗电量在内)的百分比称为线损率。电力系统输电网线损率为8~10%。1988年我国线损率为8.85%。工矿企业(有井下开采的矿山企业)内部配电系统线损率在15%左右,有的高达30%,损耗是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国家政策,按时完成主站覆盖目标,支撑配电自动化建设,全面提升配电网精益化管理水平,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省信息通信公司进行配电网管理信息大区主站系统的示范性建设,对实现青公司配电终端的接入和远程监测起到了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种就地型馈线自适应算法,并在青海公司进行自动化建设改造中应用,增加配电终端,在电力配电设备状态感知的配电自动化管理信息大区主站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对全省的配电数据进行状态监测、指标分析和考核评估等功能。系统建成后能够充分利用终端采集的数据,提高调度运行控制及故障处理能力,提高配电运检精益化管理水平,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该应用的效果进行展示,此系统可通过高速计算判断定位故障点,为故障抢修节省时间,提高精度,是一套具有推广性的电力智能物联网系统。  相似文献   

5.
石军志 《矿山机械》2007,35(9):181-182
低压配电系统担负着直接向设备配电的任务,其配电方式直接影响着各个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和用电质量,应注意简化线路,适应生产变化及设备检修。  相似文献   

6.
刁美芬 《云南煤炭》2006,(3):30-31,34
低压断路器用途广泛,它是配电系统中主要的保护电器之一,也是功能最完善的保护电器,对电气技术人员来说,低压断路器是面向广大电力用户的重要设备,低压断路器如何选得安全、经济、合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济宁三号煤矿济宁市泗河口煤港6kV变电所应用智能高频开关电力操作电源系统后,具备了完善的监控功能,由监控模块、配电监控板和充电模块内置监控等构成分级集散控制系统,对电源系统进行全方位管理,实现了无人值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供电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工控安全相关事件的频繁发生,如何保障可靠稳定的电力供给成为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为保障供电可靠性、实现经济优质供电、提高电力系统的应急能力,配电自动化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配电自动化的核心,对其加强安全防护,已成为电力行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展开风险分析,找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为管理员部署安全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煤矿机械》2013,(11):232-233
配电是电力消费的重要环节,配电自动化的实现对配电效率和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基于下位机和上位机通讯的结构设计了自动配电系统,下位机选用ARM微控制器STM32F103ZET6,上位机采用通用微型计算机。上下位机通过串口传递数据,实现用电负荷的数据采集和配电线路的自动选择,大大提高了配电环节的可靠性,对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露天煤矿的电力系统,一般由国家煤炭局,(NCB)露天矿执行委员会通过与下述各方协商后进行设计:(1)地区电业局;(2)皇家矿山监察局;(3)设备制造厂.配电系统的目的在于把相应电压和频率的电力送至电机和用电设备.配电系统应在安全、不间断供电的同时,还要有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煤矿中所遇到的各种条件变化.配电系统是露天矿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的心脏.  相似文献   

11.
卢其威  高彦  刘静  刘扬  王彦文  王聪 《煤炭学报》2015,40(10):2496-2502
直流配电与交流配电相比具有节能、建造及运行成本低、线路损耗小且易于扩展容量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电力电子和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基于微网的低压直流配电系统,论文结合煤矿供电网络和用电设备特点,初步提出了煤矿直流配电网络拓扑和针对中高压直流输出的固态变压器拓扑,总结分析了构建煤矿直流配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煤矿实施直流配电网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李小伟  陈楚 《中州煤炭》2021,(3):143-147
为了在配网规划中预测未来需求量及用电量,从而决定电网的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新增容量大小,以及采用的发电设备类型,保证配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经济性,提出对配网规划中可以运用负荷预测这一思路。以电力负荷预测作为研究着手点,在分析电力消费现状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法、单耗法、趋势拟合法,预测某地2020—2024年的电力消费,对比分析配电网规划中不同预测方法的预测效果。研究发现,这3种方法在预测过程中的数据样本、适用条件以及建模思路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得出规划配电网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力消费的发展情况以及负荷影响因素,选择恰当的负荷预测方法,才能在真正提高配电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何伟  蒋恒深  胡晓磊 《煤矿机械》2011,32(2):143-145
为了改善目前煤矿井下现有供电系统的分散、人工控制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程序结构易于扩展,并设计了基于光纤通信的CAN节点模块,实现了煤矿井下配电的远程在线监测与控制,提高了井下电力监控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华文  华中豪 《煤矿设计》1993,(12):39-43,50
本文阐述了工业企业配电网络(地面)交流、三相660V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以下简称TN型式)、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电阻接地(以下简称IT型式)两种型式的优缺点,推荐使用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形式,并提出了中性点接地电阻计算公式及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5.
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岐岗 《煤炭技术》2012,31(12):50-51
电压骤降、瞬时供电中断已成为现阶段电力用户的最大困扰。传统的电力控制技术已无法满足敏感信息用户的电力需求,采用新的电力控制技术来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采用定制电力技术将是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的关键。文章对当下配电侧电能主要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电力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某煤层气田的配电网均在山区建设,线路长、分支多,造成电网运行效率较低。利用煤层气电网的电力集抄和数据采集系统,对采集的电力、电量和电能质量等数据进行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大数据思维,采用多种典型挖掘算法,进行因素分析,查找出电网运行中的高耗能环节存在于配电线路损耗、变压器损耗和抽油机电机损耗,通过对线路进行无功补偿、调整变压器负载率和更换节能电机等措施,提高配电线路功率因数,降低线损率,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提出了在兖矿集团驻地6kV配电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意义,并提出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案及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8.
变电站的重要电气设备——高压开关柜,负责通、断电力线路,保障系统的安全,为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但往往因为开关柜局部过热,引发各种事故,给变电站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在传统的开关柜过热故障检测中,基本采用人工检查,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且难以检测到事故。本题目以西曲矿选煤厂高压配电系统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对高压柜温度监控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确定采用了现在的实时在线温度监测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实时监控温度变化,并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9.
《煤矿机械》2013,(10):202-204
以综合临界负载功率为考查指标,确定了不同容量的双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以ColdFrie5272高性能型32位单片机作为核心处理器,配以VxWorks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给出了不同容量的双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控制器的实现方案。实际应用表明,整体系统在变压器经济运行和节约电能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人工控制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PLC、工业以太网及串行总线通信技术的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集成不同型号的开关,设计了通信速率匹配模块和CAN转485通信模块,并采用WinCC组态软件设计了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了井下配电的远程在线监测与控制,提高了井下电力监控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