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广东地区2018年市售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及检测。方法 采用国标《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对实验室2018年抽检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项目检测及分析。结果 275份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中23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总阳性率为8.36%; 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92%; 包装饮用水中桶装水的阳性率为100%, 共检出76株阳性菌株, 菌株形态主要为蓝绿色。结论 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比天然矿泉水严重, 且集中在桶装包装饮用水中。建议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采取控制措施, 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 分析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饮用安全性。方法 按照GB 8538-2016(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对广州市桶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 并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限量的判定, 统计2016~2017年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监督抽查检验情况, 分析桶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结果 2016~2017年, 共计抽样检验广州市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桶装饮用水654份, 总计1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75%。其中2016年从285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0份, 检出率为3.50%; 2017年从369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8份, 检出率为2.17%。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结论 广州市桶装饮用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消费者的饮水安全, 同时提醒消费者提高对桶装饮用水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徐州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8年徐州市抽检的包装饮用水按照GB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结果 2018年共抽取包装饮用水310批次,总计4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5.5%。生产环节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要高于流通环节,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瓶装饮用水。结论徐州市包装饮用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风险隐患,相兲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实施以来成都市内生产和销售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统计2015~2018年成都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情况, 按照瓶装饮用水和桶装饮用水、饮用水的类型(纯净水、矿泉水、其他饮用水)、生产季节及厂址地域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994批次, 检出率为8.8%; 瓶装饮用水检出率0.6%, 桶装饮用水检出率达12.9%; 各类型桶装水均有检出, 纯净水、矿泉水及其他饮用水的检出率分别为2.0%、5.4%、15.5%; 分季节统计, 第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 高达22.1%;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包装饮用水厂址地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市西北(属于邛崃山脉)。结论 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桶装其他饮用水); 三季度污染情况最严重; 地域主要集中在邛崃山脉一带。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是包装饮用水中污染风险较大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科学规范的检验方法标准能够为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监测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GB 853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是我国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主要依据的食品安全标准。本文对该标准“57 铜绿假单胞菌”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方法涉及的培养基、试剂以及滤膜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质控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完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宿迁市市售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按照GB4789.3-2010(第二法)和GB/T 8538-2008对市场上抽取的包装饮用水样品进行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对检测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对市售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两者的检出情况与产品包装规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抽检的86份样品中有4份样品检出大肠杆菌,检出率为4.65%,22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5.58%,检出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为阳性的样品均为桶装包装饮用水。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2=7.340,P=0.007)。结论宿迁市包装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清洗消毒工序消除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性。方法 参考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铜绿假单胞菌滤膜过滤法, 对大中小型(各2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清洗消毒工序前后的回收桶进行检测, 并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结果 大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回收桶清洗消毒前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依次为75%、80%、70% (平均75%), 清洗消毒后的检出率依次为0、20%、45% (平均22%), 同时检出其他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结论 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普遍比较严重, 中小型企业的现有清洗消毒工序不足以清除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茂名地区内瓶、桶装饮用水污染情况。方法 根据饮用水类别分别按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和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对各污染物开展检测。结果 2017~2018年间采集辖区范围内共计239批瓶、桶装饮用水, 其中检验耗氧量项目的有118批次, 共有10个批次检出污染物, 检出率为4.17%。有6批次产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51%; 2批次检出溴酸盐, 检出率为0.84%; 2批次耗氧量超标, 检出率为1.69%。结论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安全, 但仍存在铜绿假单胞菌等污染物的污染情况, 应加强对瓶、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的监管, 以保证饮用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参加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能力验证,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控制,讨论应用国家标准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检验铜绿假单胞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娄底市辖区内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 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安全饮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2017年在娄底辖区内从生产、流通环节采集包装饮用水共计383份, 按照相应国家标准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菌群。结果 水样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为85.12%。饮用纯净水微生物指标均符合GB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标准要求。2016年和2017年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22.16%和13.64%, 年度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0, P>0.05); 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2.35%, 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2, P<0.01); 所有检出阳性样品中, 具有蓝、绿色典型阳性菌特征菌落比例为87.72%; 样品采集来源与样品合格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2016年(χ2=0.060, P>0.05), 2017年(χ2=0.839, P>0.05)。结论 桶装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隐患, 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配合企业查找问题源头, 保证消费者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依据国家标准要求在不同场所进行采样,并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显示2016~2017年本研究采集瓶(桶)装饮用水样品2类共550组,总不合格率为3.82%;其中饮用矿泉水全部合格,包装饮用水不合格率3.86%,不合格样品中均有铜绿假单胞菌检出,且均为大桶装包装饮用水。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与包装规格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验资质的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承检机构,本实验室参加2016年食药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承检机构铜绿假单胞菌定性检验盲样考核。按照盲样考核作业指导书和《GB/T 8538-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的要求检验,并结合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VITEK 2)对分离出的可疑菌落鉴定。结果显示,样品1559、1562、1565、1580、1582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546、1573、1574、1579、1584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找四川省桶装饮用水企业生产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关键风险点,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方法选取四川省内10家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实地调研生产工艺,并在工艺各环节采集水样,按照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铜绿假单胞菌滤膜过滤法检测。结果现有水处理工艺能有效消除源水中的微生物污染,回收桶为引入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最大风险点,回收桶的清洗工艺至关重要。结论企业应从水源保护、水处理工艺、规范操作、生产和灌装环境、机器设备、包装材料、消毒剂合理使用、生产环节监控等8个方面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监控点、监控频次和监控指标,保障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市生产与流通环节中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状况,为其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 8538-2016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对某市2016~2017年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矿泉水(a)、纯净水(b)、其他包装饮用水(c)进行抽样监测与数据分析。结果共抽样228批次,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2.3%,各类包装饮用水间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s Exact Test);矿泉水的检出率比纯净水高(P_(a-b)0.0125,Fisher’s Exact Test),矿泉水与其他包装饮用水、以及纯净水与其他包装饮用水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_(a-c)0.0125、P_(b-c)0.0125,Fisher’s Exact Test)。各类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蓝/绿色素表型无明显差异(P0.05,Fisher’s Exact Test)。同时发现分离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耐药率均为100%)。结论纯净水卫生状况相对矿泉水较好,但各类包装饮用水均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及出现耐药株,应对包装饮用水产品加强生产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加强水资源监测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广东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构建广东省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方法 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对广东省20个城市进行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专项污染调查, 并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81株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758份样品中共81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总检出率为10.7%, 81份阳性样品中有51份样品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水平在1~100 CFU/250 mL; 81株分离株对四环素(tetracycline, TE)、米诺环素(minocycline, MH)、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sulphamethoxazole with trimethoprim, SXT)的耐药率分别为18.5%、60.5%、91.4%, 对另外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几乎100%。81株分离株中多重耐药菌株18株。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广东地域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 从中发现本次污染调查的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率为10.7%, 且对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强抗性, 建议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增强桶装饮用水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和建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验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 8538-2016),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计算各个不确定度的分量,最后对各个分量进行合并计算最终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其主要不确定度来源于重复性测定和样品量取体积,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分别为0.0055和0.0193,合成不确定度为0.0201,扩展不确定度为0.0402,(k=2)。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结果为(68~82)CFU/250mL。本文采用的评定方法,可以对单个包装饮用水样品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结果不确定度作出估计,比较适用于日常检测中铜绿假单胞菌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项目的检测,确保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的准确性,采用GB853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滤膜法测定,探讨了试验过程中水样稀释、滤膜放置、绿脓菌素试验等关键环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中"样品的稀释"对水样进行递增稀释,能够保证滤膜上生长的菌落数量在适宜范围内,提高计数准确性;其次,滤膜的正确使用以及绿脓菌素试验注意事项,能够有效避免漏检和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实验室对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提供外部质量保证,增强客户及相关委托方对实验室出具可靠数据的信心,我实验室积极参加盲样考核和能力验证活动。本文按照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及GB 8538-2016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操作,以VITEK 2生化鉴定仪辅助鉴定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本次实验室参与的矿泉水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结果均为满意。  相似文献   

19.
陈飞 《食品安全导刊》2023,(19):122-124
目的:调查研究桶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问题。方法:选取我国某省份2020—2022年共计22个监测点对辖区内的桶装饮用水进行样品采集,通过分离实验、药敏实验、污染水平界定标准方法展开实验调查,采集样品数量共计1 901份,分析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水平及耐药性。结果:1 901份样品中有112份样品呈阳性,占比5.9%;污染水平> 100 CFU/250 m L的阳性概率达21.4%。结论:该地桶装饮用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问题,应该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进行水质监管,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饮水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找出瓶(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超标问题所在,探讨瓶(桶)装饮用水企业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污染点及控制现状,提出解决企业生产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如何达标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期望开发出关键控制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本市乃至全省及全国范围在食品监管中频繁出现瓶(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的问题,为食药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确保企业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水,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