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瀚舟 《上海节能》2023,(10):1400-1404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对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省市在政策层面明确提出发展碳普惠机制,深圳是较早施行碳普惠的城市之一。研究总结了深圳构建全闭环碳普惠体系的经验,分析了其在居民用电场景实施的亮点,评价了其产生的初步成效,并立足上海实际测算了居民碳普惠助力本市减碳降电力负荷的潜力,提出了上海建立居民电力负荷控制碳普惠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碳普惠是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消费的有效举措。上海、广东等省市已经试点开展了碳普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论是以政府为主体还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行方式都存在不少挑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北京市应用碳普惠对于推动碳排放快速下降,推进城市治理模式改革,以低碳消费拉动低碳生产,激发数字经济赋能碳减排,探索京津冀协同减碳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鉴试点省市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建议北京市加快研究建立支持碳普惠应用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碳普惠应用场景减碳量核算标准体系,构建消费端和生产端碳减排全链条闭环。  相似文献   

3.
碳普惠是降低生活消费侧碳减排的有效抓手,通过数字化平台技术构建市场化机制激励,将生活消费端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低碳行为量化,从而实现对生活端碳减排的管理。本文立足北京实际,介绍了碳普惠体系工作建设情况,深入分析碳普惠工作面临的困难,对未来工作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消费端的绿色转型需要更多地采用引导性的激励性措施改变公众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碳普惠是当前一种主流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但是面临着碎片化、信息孤岛和激励效果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员工碳普惠为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普惠平台设计方案,分析了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碳普惠的优点,应用原理和系统架构,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碳普惠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各地开展了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制的建设。本文在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总结问题与经验,倡导建立多元协同碳普惠机制,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为落实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碳中和示范要求,2023年,北京市两家商超在节能降碳工作基础上,通过开展碳普惠和零碳商品销售活动,积极探索商超碳中和创建路径,为推动建筑、人员、商品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参考经验。碳普惠是商超碳中和的一大优势,但在多场景碳减排计算方法、减排量兑换转移和交易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推广零碳商品是商超碳中和的一大亮点,但在零碳商品价格、宣传推广、政策激励等方面仍需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逐步落地实施,各类型碳普惠制实践探索模式不断涌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碳普惠制建设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必须采取完善数据治理规则、优化数据采集方式、构建数据生态系统等措施才能推动碳普惠制落地落实。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碳普惠制机制及框架运行设计,为各地开展碳普惠制建设创设了成熟的、可复制的机制和模板,以期能以碳普惠制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绿色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生活消费领域应用碳普惠的潜力巨大,而碳普惠运行的关键是量化低碳行为的减排量,碳足迹是科学量化低碳行为减排量的有效方法。本文选取北京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带杯购买咖啡、闲置手机交易、闲置显示器交易、在线会议和旧衣回收等6种典型低碳行为进行碳足迹核算研究。从计算结果看单台闲置显示器交易产生的减排量最大,参加在线会议的减排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9.
碳定价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来激励减排的有效手段,是当前各国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可信的政策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和碳减排信用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是碳定价机制的主要手段,碳信用体系是有效补充。作为碳定价机制最成熟的区域,欧盟随着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加速改革、跨境碳定价机制的持续推进和碳金融的创新发展,其碳定价机制日渐成熟。我国应吸收欧盟碳定价机制的成功经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市场核算方法及标准,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稳步推动碳金融发展,加快推进碳普惠机制,逐步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碳定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巴黎气候行动规划2050”提出了巴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文章选择巴黎碳中和战略实施路径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资料和规划文本,分析巴黎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现状,2050实现碳中和的规划目标、路线图及措施实施情况,对北京能源转型提出了建立中长期碳减排情景模型、能源领域率先低碳转型,推动重点领碳减排,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刚 《中国能源》2022,(7):44-49
碳定价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对比分析欧盟与我国碳定价机制的发展特点发现,我国碳定价机制还存在碳排放测量系统不健全、碳定价机制不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短板明显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碳核算系统构建、丰富我国碳定价机制内容、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强国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是有效制定减排政策的关键,合理划分碳排放部门有助深化对碳排放变化机制的理解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把能源消费碳排放划分为发电、产业和生活三个部门,基于LMDI方法将各部门碳排放变化效应分解为若干因素,研究广东省2000-2016年的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并和全国进行分阶段对比。结果表明:发电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主要增碳因素分别是用电量增长和经济增长,增碳效应在进入新常态后明显减弱;生活部门主要增碳效应是人均能耗上升。火力发电占比下降和火电效率提升、产业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变化分别是发电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主要减碳因素,而生活部门没有显著的减碳因素。根据广东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提出各部门碳排放控制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热泵技术对区域居民供能的工程基础上,针对碳普惠机制在数据方面的需求,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碳普惠机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特点。基于中节能贵阳中天未来方舟案例项目的实施,就在碳普惠项目中采用区块链技术的良好实践进行了探讨,指出应用区块链技术,使碳普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对我国节能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为完善节能制度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双碳”战略下的节能工作稳步推进,节能任务进一步清晰。2022年,全国能耗强度继续下降,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任务稳步落实、机制逐步健全。展望2023年,我国能耗强度有望实现更大幅度地下降,化石能源消费控制将持续强化,但挑战依然存在,仍需各部门间统筹协调,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切实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力争为“十四五”后期节能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在全球范围内正日益成为有效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机制或政策工具。面向“双碳”发展目标,适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分析研究,对推动我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梳理了欧美相对成熟碳市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国内试点碳市场的建设经验,并对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内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我国碳市场目前主要存在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健全、覆盖行业与交易结构较为单一、碳配额分配科学性及公平性有待提升、多市场联动效应较弱等不足。  结论  建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未来重点围绕顶层设计、市场体系、调控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强化公众主体意识、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提升生态文明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深圳市盐田区创新全国首个以"碳币"为核心的全民行动体系,包括生态文明碳币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运行、管理和成效等4个方面,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扩大公众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完善既有低碳措施,上海市将加快碳普惠制度的建设.文章将针对碳普惠工作,结合既有的节能低碳措施,提出一些碳普惠建设设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佳  荣燕燕 《上海节能》2023,(4):376-380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化工园区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具备率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的基础和责任,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借鉴国内外低碳发展先进案例,研究提出了化工园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会娟 《上海节能》2023,(3):314-316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了将打造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园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载体,管理者既承载着一定的管理职能,又承担着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的职责。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园区实现碳排放“双控”既需要依托企业,又要实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园区的管理成本。因此,园区管理工作亟须数字化转型,以支撑全域范围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必要聚碳排放、碳达峰等监测难题。本文提供了监测框架与核心指标、创新达峰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汇聚能源消费、排放因子、经济社会数据形成专业的“碳”数据库,通过建立准确的碳核算数据模型,开展碳排放达峰监测应用,从时间、地区、行业领域入手,分析能耗和碳排放发展情况,识别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推演排放趋势,支撑碳达峰路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