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发布,全国至今已有26所高校设置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学科深度交叉的专业,涉及材料、电化学、工程热物理等众多领域.因此,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计非常重要,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几所代表性高校的储能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为例,...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背景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的当下,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应运而生。作为储能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有着学科交叉、知识集成、方法融合、技术贯通等本质特征,对储能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该门课程为例,基于华北电力大学储能专业学科建设思路和已面向两届学生开展的教学实践经验,重点阐述了该门课程的建设背景、核心特征、框架内容、特色亮点及实践经验,凝练了以“内嵌式、交互式、探究式、数字化、情景化、迭代化”为代表的课程特征,分析了课程建设目标及其达成度,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这对于我国发展储能科学与技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提出了初步的"储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知识体系、课程规划等一般性建议,希望对理科、工科以及理工科综合类高等院校的储能专业设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求不断细化,共同完善。从本期文章开始,将在《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设立《储能教育》专栏,欢迎相关的主管领导、教授、学者和储能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分享和讨论线上线下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技术人员的储能专业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4.
储能技术能够解决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能量密度低、间歇性、波动大等问题,是促进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随着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储能技术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从而给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储能技术高水平人才培养难和人才严重匮乏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开展了面向储能技术的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增设储能技术专业课,拓展学生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建立交叉学科团队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导师团队的正面引导作用;利用高水平储能创新平台反哺教学,实现储能交叉学科产教研协同育人.以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储能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是一种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缓解能源危机的绿色环保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的转化、储存和利用关键依赖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储能科学等技术的发展。在当前国家能源规划和双碳战略实施背景下,社会经济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我国高等学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自2019年获批以来已进行了4年的建设,目前在读本科生共计124名。本文从特色培养目标的设定、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的构建和系统性实践能力的培养等3个方面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致力于高级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兼具航空航天传统优势与特色体现及紧密结合新能源产业需求与技术发展特征的专业培养目标,展现了基础扎实、融合交叉、方向多样、重视实践等特点的系统课程体系和由基础实践、创新实践、综合实践联合构建的校内外基地相互配合协调的完整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尝试探索符合社会经济及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专业建设已进入了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的成长时期,而大学专业特色的形成必须首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论述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企业和各种非盈利组织提供高级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为此,就需要在培养模式上强调课内实践、课外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有机的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双碳”背景下,储能作为克服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不稳定性的支撑技术,重要性日益显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开展储能领域高水平的基础人才研究对我国在储能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使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和储能领域论文数据,分析储能领域高水平人才的结构特征、分布和趋势,为相关部门制订储能领域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高水平研究高地和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承办的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将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期间由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储能工程分会暨第二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会议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过程热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化工系、《储能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合承办,会议主题为"低碳能源体系的基石——储能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承办的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将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期间由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储能工程分会暨第二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会议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过程热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化工系、《储能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合承办,会议主题为"低碳能源体系的基石——储能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信息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高校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传统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信息人才培养和企业间要求的供需矛盾,促使我们反思人才培养目标和做法。信息类人才培养的"3.5+0.5"培养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利用了半年时间让学生在相关企业中去参加实践,通过实践成为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0月2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2015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结果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发布,创刊于2012年的《储能科学与技术》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编丁玉龙教授和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紫峰教授发来贺信,他们一致认为这对《储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海西经济区煤矿行业的发展,坚持与福建煤监局合作办学,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形成"校企交替、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模式符合区域发展与煤矿行业的需求,为培养从事煤矿开采专业提供现代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适应煤矿开采一线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介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意义,重点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订单培养"。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承办的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将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期间由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储能工程分会暨第二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会议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化工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储能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合承办,主题  相似文献   

14.
将行业需要作为目标引领对独立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紧密衔接行业需求,将行业标准明确和细化至每个环节。基于我院"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个性彰显"的人才培养理念,从模块化课程设置、立体化实践教学构建以及校企合作等角度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承办的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将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期间由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储能工程分会暨第二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会议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正>各有关单位:为了进一步推动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及相关行业领域中的应用,促进我国智能电网产业与储能工程技术健康有序的融合与发展,由"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办的"2015中国智能电网建设与发展论坛"将于2015年8月6~7日在合肥市召开,论坛主题为"储能工程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诚邀各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踊跃参与本届论坛交流。  相似文献   

17.
<正>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承办的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将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期间由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2015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储能工程分会暨第二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会议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化工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风能》2012,(10):9
9月17日,GE在上海首次举办储能技术论坛,GE中国研发中心的专家与来自国内外知名储能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共同探讨了当今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此次研讨会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一个储能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中国"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到储能。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智能电网建设、电信等行业的备用电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并网等众多领域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储能产业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储能容量大、安全性高、寿命长、经济环保、建设周期短等优势,是未来和抽水蓄能相媲美的长时储能技术,成为未来储能重点布局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工作原理、面临挑战及解决方案,以期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首先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进行了介绍;对系统中的压缩机、透平膨胀机和换热器等关键设备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用的关键设备;并从地面关键工艺技术和地下储气设施两个角度介绍了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常用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及工程案例;最后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是当前国内的主流技术,且高温储热成为未来压缩空气储能发展方向,也是压缩空气储能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系统关键设备和技术优化、成本降低、应用场景发展等方面尚有一定改进空间。[结论]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长时储能,对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过去十年来,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新型储能作为灵活调节资源,可为新能源消纳、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能力提升提供支撑。因此,这十年来其技术发展迅猛,已逐步实现了兆瓦级至百兆瓦级不同规模的电站化系统集成与推广应用。在此过程中,大容量集中式储能电站以及分布式储能的广域协同聚合是规模化新型储能系统的两种应用模式。本文主要聚焦规模化新型储能在电源侧和电网侧的应用场景,从工程应用、检测评价、标准制定等三个方面对新型储能的研究进展做了回顾,论述了过去10年来的技术发展规律、阶段性成果以及里程碑事件,剖析了现存问题及其原因等。最后,针对新型储能系统的应用工程、检测评价、标准制定,对其未来重点攻关方向、机遇与挑战等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新型储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标准化管理、智能化运行、安全质量提升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