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蔗是禾本科、甘蔗属的糖料作物,原产子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在我国有五个种,包括原产于我国的中国蔗、原产于新几内亚的热带蔗以及印度蔗.我国是世界栽培甘蔗最早的国家之一,利用甘蔗制糖也历史悠久.甘蔗所含蔗糖约占15%,此外还有纤维、色素等杂质.甘蔗经提汁、净化、浓缩、分离、结晶等工序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蔗糖产销国家,糖业是印度仅次于纺织业的第二大产业。印度现甘蔗种植400万公顷,蔗农约4500万人,产地主要分布南北两地区,南方地区的甘蔗单产和甘蔗含糖分比北方产区高。印度年甘蔗收获约2.6亿吨,其中60%生产白糖,40%生产土糖。1975年全国白糖产量仅1千万吨,以后每年呈逐步增长趋势。1998/99年度白糖产量高达1630万吨,增长幅度惊人。 印度人口超过9亿,生产的糖基本满足国内需求。1998/99年度印度白糖消费量1660万吨,年人均消费白糖14.1公斤,土糖8.1公斤。…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甘蔗资源走自己育种道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甘蔗栽培历史悠久,甘蔗资源(中国种和野生种)丰富,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于育种上,走自己育种道路,提高育种效能,前途是无限的。现将笔者的见解分述如下。一、中国种中国种是一个生势很强的栽培种(Species),宿根性好,适应性广,在南非、巴西、毛里求斯、印度及东南亚各国均有较长的栽培历史,在世界糖业发展史上起到很大作用。能抗多种甘蔗主要病害,对矮  相似文献   

4.
印度甘蔗生产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地介绍了印度蔗农在甘蔗生产上有选择地种植效益比较大的甘蔗种类,种植适宜的甘蔗品种,采用比较经济的栽培管理措施,讲究合理的施肥技术,重视施用有机肥料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成功经验,并借此浅谈现阶段我省甘蔗生产与研究中应该把握的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索了以甘蔗汁为原料联产朗姆酒和甘蔗醋工艺的可行性,朗姆酒制备包括:微生物发酵、蒸馏、陈酿以及调配等工序,制得的甘蔗朗姆酒香味浓郁、口感浑厚;甘蔗醋制备包括:果酒蒸馏、成分调整、醋酸发酵以及陈酿等工序,制得的甘蔗醋富含多酚、黄酮以及多廿烷醇类物质,兼具口感和保健功能。研究发现以分批补料法生产甘蔗醋,可有效提高甘蔗醋总酸含量,通过工艺优化发酵液总酸含量可达7.88 g/100mL,较单批发酵5.32 g/100mL提高了约48.12%。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印度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的一些情况。在印度坎纳诺尔(Cann-anore)保育了3303个无性系,在哥印拜陀(Coimbatore)保育了915个无性系。甘蔗近缘属在印度已成功地用于培育栽培品种,印度甘蔗育种研究所提出一套甘蔗品种分类指标,并计划到国外进一步收集甘蔗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一、甘蔗的种植与利用印度自古就种植甘蔗,现在几乎遍及所有的邦和中央直辖区。印度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于种植甘蔗。甘蔗是一种頑强的作物,能抵御难以预测的气候变化,农民种了甘蔗能够获得好的收入。但印度大多数农民都是  相似文献   

8.
15、《甘蔗糖业(甘蔗分刊)》双月刊,16开本,每期约9万字,定价0.30元,邮局(限国内)发行。全国甘蔗糖业科技情报站编。内容:报道有关甘蔗选育种、耕作栽培、土壤肥料、甘蔗病虫害防治,蔗田机械化等生产先进经验、科研成果、动态和国外有关技术文献资料。16、《甘蔗糖业(制糖分刊)》双月刊,16开本,每期约9万字,定价0.30元,邮局(限国内)发行。全国甘蔗糖业科技情报站编。  相似文献   

9.
台湾甘蔗面积约9万公顷,每年由于杂草为害损失8~18%,需花1.88亿美元用于防除杂草。甘蔗面积中3万公顷属台湾糖业公司(TSC)所有,每年购买除草剂花费近300万美元。化学药剂加上机械耕作相结合防治杂草的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相当大的比重。台湾甘蔗生产有3种植期:秋植蔗、春  相似文献   

10.
台湾甘蔗品种的变迁和今后育种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台湾甘蔗品种的变迁台湾是我国古老的植蔗省之一,甘蔗栽培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甘蔗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大的变迁,自从本世纪始,这八十年来台湾甘蔗品种不断更换,每次换种都促进了台湾糖业的发展。现将其变迁情况介绍如下:(一)竹蔗时代:竹蔗(由福建引进),栽培历史达三百多年,1905年栽培面积仍占总植蔗面积的90%,但该品种糖份低,产量不高,  相似文献   

11.
1.蔗糖生产的历史沿革日本甘蔗栽培历史源于何时无准确的考证。据琉球大学池原教授的《冲绳糖业》记载约始于天文3年(1534),距今约400~500年前就有零星的甘蔗栽培,但多为生食之用。有人推测甘蔗在8世纪便传入琉球,而作为制糖原料栽培则由仪间真常(1557~1644)1625年从中国引入制糖技术开始。那时日本的制糖作坊用石制的或铁制的压榨机生产土糖。也有学者认为日本的糖业起源距今约380年前的庆长年间(1610),由直川智从中国的福建省把甘蔗及制糖技术传入日本的奄美大岛开始了日本的制糖业,尽管查证的年份不同,但日本的制糖技术由中国传入是肯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12.
巴西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约八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约一亿多)的国家。巴西土地肥沃,早在十六世纪已引进甘蔗进行栽培,到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糖国之一。76年甘蔗产量已超过一亿吨,76/77年榨季糖产量达760万吨,是世界产甘蔗糖最  相似文献   

13.
前言甘蔗的收获加工作业(包括收割、切梢脱叶、打捆、运输)占甘蔗栽培所需总劳动工时的50~60%,其中,脱叶作业的劳动工时约占收获作业的70~80%。在国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19世纪  相似文献   

14.
糖,通常指食糖,种类虽多,主要是甘蔗和甜菜糖,其成分纯净时都是蔗糖。甘蔗制糖有悠久的历史,约两千年前始于中国和印度。中国还更早地制造饴糖并长期大量食用。从甜菜制取食糖则世界上仅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我国甘蔗制糖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原料甘蔗的品质,降低原料甘蔗的生产成本,提高甘蔗糖生产的经济效益,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制糖学会受全国甘蔗制糖学会委托组织召开的全国首次提高原  相似文献   

16.
甘蔗属于多年生、年年收成的禾本科植物,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世界上的主要的甘蔗产国有:巴西、古巴、印度、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南非等。在我国,甘蔗的种植遍布17个省、区;其中,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和云南等六省、区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就大陆而言,甘蔗的主要产区——广东、广西、福建和四川的种植面积及蔗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相应面积及产量的80%和90%。广东年产蔗糖超过100万吨,约占全国蔗糖产量的1/3,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健康种苗是保持良种的优良种性、减少病虫害发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其生产成本高、栽培条件要求严格等问题而导致推广应用缓慢。本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扦插技术应用于甘蔗健康种苗良种繁育的设想,为进一步验证扦插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优势,设置原苗、剪主茎、扦插3个处理,研究了扦插技术下甘蔗健康种苗1年新植2年宿根的表现,综合分析扦插栽培模式的整体效果和收益,为扦插技术在甘蔗健康种苗快速繁育上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甘蔗健康种苗原苗剪去主茎后分蘖率显著提高,有效茎数显著增加,产量无显著影响;扦插处理的有效茎数显著多于其他处理,由于生长时间短导致新植蔗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宿根产量无显著差异;“剪主茎+扦插”栽培模式的新植产量(66.07t/hm2)略低于原苗处理(69.89t/hm2),第1年、第2年宿根产量与原苗处理互有高低,但差异不大,3年的总产量(274.05 t/hm2)与原苗处理(277.09 t/hm2)相当。新植时,“剪主茎+扦插”栽培模式可比原苗种植节约生产成本105...  相似文献   

18.
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永 《甘蔗糖业》2010,(6):44-50
本文通过与先进甘蔗生产国对比,详细分析了造成我国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整合土地资源,培育、壮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规模化种植;选育推广高产、高糖、多抗、宿根性强的新品种,扩大其面积;逐步推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尤其是要解决甘蔗机收问题;科学施肥,提高肥效,减少肥料投入;生控为主,化控为辅,多种措施配合,综合防控蔗田有害生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灌溉面积;应用化学催熟增糖,提高榨季早期甘蔗蔗糖分。以此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增强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文摘与简讯     
印度育成耐浸甘蔗良种Co.S.633是印度科因巴托尔甘蔗育种研究所1963年在 Shahjahanpur 育出的良种。亲系:印度846×印度312。植物特性:植株生长直立。节间圆筒形,无木栓裂痕,无生长裂缝,无芽沟,生长带平  相似文献   

20.
一广东揭阳糖厂所属蔗区多为赤红壤岗地.本区虽有精耕细作的栽培经验,但因缺水缺肥,土壤瘦瘠,尤其缺乏磷、钾,甘蔗亩产一般约4~5吨。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于1982、83年与轻工部甘蔗糖业研究所进行协作肥料试验,并配合较大面积示范,对宿根蔗还进行了集中压榨观察。两年来的试验和示范说明,甘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