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无线电》2007,(7):F0004-F0004
系统简介 为了加强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的协作,充分发挥各个监测网、监测站的作用,我公司受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委托制定了RMTP协议(即:《无线电监测网传输协议》),该协议解决了不同开发商集成的监测测向系统的联网运行问题,已成功在全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各地均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无线电监测台站和监测网,但不同厂家集成的监测系统之间无法互连互通,严重制约了监测台站的效能发挥。通过适配RMTP协议,不同的无线电监测台站可以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联合监测和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3.
为兼容无线电监测网传输协议(RMTP),实时监测无线电信号并测量其频率、带宽等技术参数,无线侦察接收机软件系统通过网络接收硬件采集的无线电信号,使用经典功率谱估计方法对其进行频谱分析.系统用户界面采用跨平台GUI库CodeBlocks+wxWidgets进行开发,使用二维图形库wxMathPlot开发画图模块,将测量和分析的结果以频谱图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分析了系统的基本架构,wxWidgets库的使用方法,经典功率谱估计算法,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粘包"问题.  相似文献   

4.
英国无线电监测设施和干扰监测活动 1.英国无线电监测网的组成和任务 英国无线电监测网是由固定有人和无人无线电监测站、移动无线电监测站和卫星监测站以及各地区办公室配备的无线电监测设备组成。 ——固定无线电监测设施 地面监测系统(TMS)的主要作用是为英国核发执照的无线电频谱用户提供消除干扰的服务。在这方面大量要求协助的电话都涉及生命安全业务的。该系统对ITU的国际监测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是向国外一些主管部门提供互惠的监测信息,特别是为HF国际无线电路的干扰查处提供监测信息。  相似文献   

5.
沈建潮 《中国无线电》2011,(2):59-60,69
根据VHF/UHF频段电波传播特性、无线电业务的发展和无线电技术设施的整体情况,结合当地电磁传播环境,利用ITU-RP.1546传播模型对小型无线电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进行了仿真,估算出了常用无线电业务的监测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6.
0 前言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密集布站特性,要求整个系统有完善的组网方案以及充分发挥其潜能的监测数据分析能力.因此,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加工、高效提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及时准确地上报给用户,变得十分重要. 1 传统监测网络信息获取 "一对一"是传统监测网络的主要联网模式,依靠专线网络(RMTP)把监测现场的键盘、鼠标和屏幕"搬移"到控制中心,增加了用户获得信息"手臂"的长度,使用户不到现场即可操控监测设备获得监测结果,属于"拉"(pull)的信息获取工作模式.这种网络基本不具备智能性,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评价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技术性能,支撑无线电管理"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2019年12月2日至19日,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简称"中心")邀请国内外十余家无线电监测厂商共同参与,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展了无线电监测设施技术指标摸底测试工作。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张枢及总工程师黄标先后赴宁乡市湖南无线电标准校验场进行现场指导。  相似文献   

8.
周志平  朱辉 《中国无线电》2022,(8):59-60+64
在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框架下的政策制定、干扰排查、行政执法等过程中,无线电监测设施承担着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浙江省自2018年开始根据工信部的部署要求在全省范围开展了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测试验证工作,通过测试验证了解监测设施的运行状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总结的基础上研究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对监测设施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十四五”期间,浙江省无线电管理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22年年底,浙江省无线电监测中心本级及9个地市(除杭州、宁波外)监测站共建成各类站点、主要设备及系统345台(套)。要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确保这些无线电监测设施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是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做好新形式下杭州亚运会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浙江省无线电监测中心(简称“中心”)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前建立的无线电监测网络是针对固定频谱分配政策设计的,为了适应频谱分配政策的变化,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无线电监测技术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一种频谱传感测量方案及基于LabVIEW的实现方法,该系统由无线电测量设备、设备服务器、测量服务器和客户端等组成。该系统采用统一的软件平台,易于编程和控制,网络接口和协议开放,为采用新理论和新技术进行无线电频谱监测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由于其流量计费、高速传输等特点,正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车载监控、电力抄表、气象监测等行业的远程数据传输。它支持TCP/IP协议体系,然而用户面对可选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传输控制协议),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文中主要将这两种协议进行对比,从可靠性、适用性、资费等方面讨论了在GPRS网络上,两种数据传输协议在车队管理系统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Reliable multicast transport protocol (RMTP)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reliable multicast transport protocol (RMTP). The RMTP is based on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which receivers are grouped into local regions or domains and in each domain there is a special receiver called a designated receiver (DR)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sending acknowledgments periodically to the sender, for processing acknowledgment from receivers in its domain, and for retransmitting lost packets to the corresponding receivers. Since lost packets are recovered by local retransmissions as opposed to retransmissions from the original sender, end-to-end latency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overall throughput is improved as well. Also, since only the DRs send their acknowledgments to the sender, instead of all receivers sending their acknowledgments to the sender, a single acknowledgment is generated per local region, and this prevents acknowledgment implosion. Receivers in RMTP send their acknowledgments to the DRs periodically, thereby simplifying error recovery. In addition, lost packets are recovered by selective repeat retransmissions, leading to improved throughput at the cost of minimal additional buffering at the receivers. This paper also 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MTP and its performance on the Internet  相似文献   

13.
刘琨  刘锦高   《电子器件》2006,29(4):1284-1287
为解决现有门禁系统使用不便和易被损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门禁系统设计方法。该系统采用TI公司S6700多协议收发器芯片、高性能MCU和其他外围电路作为读卡器,TI公司的Tag-it HF-I作为电子标签。通过软件部分和数据库的设计对进出人员信息进行管理。该系统成本低,效率高,安全保密性好。  相似文献   

14.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w services are based on data networks specially Internet. These services include http, telnet, f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etc. Besides, we recognize a mobile network as a multiuser network.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Internet Protocol which is sensitive to link congestion in wireline data links is also used in wireless network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the TCP layer uses flow control and congestion control. Besides, radio link control (RLC)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sublayer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ompensate the deficiency of TCP layer in wireless environment. RLC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quality of service enhancement of the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protocol stack of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which is based on 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hen, we evaluate its layer 2 error control mechanisms and verify TCP ove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error control mechanism and finally quality of service improvement results from it in fading channels.  相似文献   

15.
对延边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系统的设计实施进行了详细介绍,探讨了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性,对系统方案提出的背景、设备选型、系统设计思路、工作原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地市级广电系统节目安全播出和监管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线上行链路的TCP跨层改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下一代蜂窝通信系统(例如,4G)里,传输控制协议(TCP)做为主要的端到端传输协议将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开展而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上行无线链路对TCP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针对上行链路的TCP改进机制。该机制利用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的反馈信息,实现了对TCP层定时器的自适应控制,从而大大降低了上行无线链路对TCP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同传统的TCP机制相比,本文提出的TCP改进机制能够使得TCP在可靠性低,突发错误时间长以及切换时延高的无线移动环境更为有效地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低级别读写器协议的无线射频识别中间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RFID中间件系统是RFID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RFID应用系统和RFID读写器之间,是RFID标签信息的处理中枢。传统的RFID中间件系统对上层的RFID应用系统提供了统一的应用层事件(ALE)接口,但是和RFID读写器之间的连接则采用适配读写器厂商私有接口的方式,不利于快速构建RFID应用系统。基于低级别读写器协议(LLRP)的RFID中间件系统提供了标准的接口来接入不同厂商的读写器,大幅度地提高了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介绍了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相关技术在安徽省广播电视监管平台建设中的应用,为新形势下广电监测监管平台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依据,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9.
结合智慧广电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了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为基础,针对普通话、闽南语等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智能识别分析,高效准确的对广播电视中的非法内容、违规词汇进行识别;对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结合福建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智慧广电监管的实际,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功能模块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a Wide Area Network Protocol Analyser, the HCT‐6000, in examining a serial kilostream link running the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The various test facilities the unit offers are explored and an overview of the PPP protocol is given.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