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叠后时间偏移是在时问叠加剖面上进行的。当地下构造较复杂时,反射时距曲线不再是双曲线,时间叠加处理的效果不太理想。叠前深度偏移通过直接对叠前数据进行偏移而避免了时间叠加处理过程,而且它能有效地控制横向速度变化,因而它能提供比叠后时间偏移更好的成像效果。通过运用GeoDepth叠前深度偏移软件,对江汉探区的盐丘、逆掩断层、陡倾角构造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例效果分析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地下构造复杂和速度横向变化大的地震资料成像的理想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获得的深度剖面,可较好地反映实际构造形态。但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山地复杂构造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周期长,成像普遍较差,难以满足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发展的需求。两步法地震深度成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成像方法。第一步在时间域里归位,采用叠后时间偏移或叠前时间偏移,对叠加剖面上的横向畸变现象(回转波、绕射波、断面波及倾斜反射波)进行偏移。第二步在深度域里归位,在偏移时间剖面上,建立有井约束层速度模型,通过变速时深转换,实现纵向归位,纵向上消除受速度"上拉效应"形成的假背斜和假高点,最终获得能真实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深度剖面。该项技术已在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ӹ���ĵ����������չ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高陡复杂构造及其油气藏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高陡复杂构造的准确成像是高陡复杂构造及其油气藏地震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影响高陡复杂构造准确成像的主要问题有:①山地条件下,因地形起伏、表层结构横向剧烈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问题;②地层速度的各向异性对速度分析和动校叠加的影响;③复杂构造对共中心点叠加的影响和复杂波场的准确归位问题。通过多年研究,在高陡复杂构造成像技术上取得了四项重要进展:一是形成了基于大炮初至层析反演表层结构的配套静校正技术;二是形成了基于各向异性条件的动校叠加技术;三是形成了构造模式指导下的叠后偏移技术和叠前叠后相结合的混合偏移技术;四是开发出了复杂构造的变层速度成图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兴城地区深层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不能获得理想的成像效果。虽然区域构造与火山岩的复合发育区的基本轮廓可被识别,但陡倾角地层的反射成像不清晰,火山岩地层边界模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断陷地层的速度结构复杂,常规叠后时间偏移不能使反射波正确归位,需要使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能实现复杂目标区的高精度成像。分析了该区的地质概况、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难点,指出速度建模是关键,并给出了相应的建模对策。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这样的建模方法对该地区有效。  相似文献   

5.
复杂地区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常规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反射波的偏移成像是基于地震数据的共深度点或共中心点叠加技术进行的,在地下地质构造相对复杂的地区,由于叠加过程的引入,导致了一些来自于大倾角地层或细微地质现象产生的地震反射信息的畸变或损失,而目前在算法上已经较为成熟的叠前偏移成像技术,便弥补了叠后偏移成像的不足,特别是在山前复杂构造区带,叠前偏移不仅能够使反射波准确成像,而且能够改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东部三岔坪高陡构造由于经历复杂构造运动,地表出露岩性变化大,激发接收条件差,造成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较差。针对以上问题,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应用于该复杂构造成像研究。在叠前常规处理和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测井、地质等资料,建立实体模型,并通过区域层速度填充该实体模型,从而建立起了高精度的速度模型;得到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其剖面断点更清晰,绕射归位合理,信噪比较高,构造形态清楚,成像效果较好;进一步与某实钻井位数据进行比对,误差较小,说明处理结果真实可靠。结论认为:当速度存在剧烈的横向变化、速度分界面非水平层状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使地震资料正确成像;在叠前深度偏移过程中,建立高精度的速度模型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地质条件复杂,虽然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的成果,能够识别区域构造与火山岩的复合发育区基本轮廓,但陡倾角地层的反射成像不清晰,火山岩地层边界模糊,其原因在于断陷地层的速度结构复杂,常规叠后时间偏移不能使反射波正确归位,只有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能提高成像精度.分析了兴城地区的地质条件,指出本区准确建立偏移速度模型难点是深层火山岩结构,并给出了基于叠前深度偏移迭代的速度建模对策.结果表明这种速度建模方式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偏移是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处理手段之一,目的使地下反射波同相轴准确归位。随着油气勘探构造越来越复杂,勘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的偏移处理(即叠后时间偏移)已不能满足成像的要求,它只能解决反射层的归位和绕射波的收敛问题,而不能处理非共反射点在倾斜界面上的叠加问题。此外,虽然通过叠前时间偏移能够解决倾角不一致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直接对地震道集进行处理,具有数据量大,周期时间长,成本较高。改进的方法: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正常时差校正(N MO),其次是D MO叠加,最后对DMO叠加后的数据进行叠后时间偏移。结果表明,叠前部分偏移的方法消除了因地层倾角因素产生的影响问题,提高了C MP叠加效果。本文介绍叠前部分偏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效果,通过D MO和叠后时间偏移的迭和使用,消除了地层倾角因素的影响,达到了叠前时间偏移的效果,使地下构造的空间形态和接触关系更好的在地震剖面上显示出。  相似文献   

9.
复杂构造识别的可靠性,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偏移归位成像精度,而可靠的归位成像取决于偏移速度场建立是否符合地质构造解释模型。求取高精度偏移速度,是约束地质构造模型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为此,针对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合理的地震地质构造解释模型及相应的偏移速度场;依据斯奈尔定律,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归位成像;共解释5个断层地层圈闭(其中1个地层圈闭),刻画了3个二叠系夏子街组扇体,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复杂构造识别的可靠性,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偏移归位成像精度,而可靠的归位成像取决于偏移速度场建立是否符合地质构造解释模型。求取高精度偏移速度,是约束地质构造模型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为此,针对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合理的地震地质构造解释模型及相应的偏移速度场;依据斯奈尔定律,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归位成像;共解释5 个断层地层圈闭(其中1 个地层圈闭),刻画了3 个二叠系夏子街组扇体,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海拉尔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叠前精细预处理、三维剩余速度分析,蒙特卡洛法自动速度拾取和三维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对海拉尔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常规叠后时间偏移结果相比。浅、中层断层成像清楚。断面波发育,基底成像效果明显改进。深部反射结构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清晰。为在该地区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遵循反射地震数据叠前偏移可分步描述的思想,即动校正+叠加+叠后偏移,根据叠前观测波场、零炮检距波场和叠前时间偏移波场之间的坐标位置关系,通过波场变换实现了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和叠前时间偏移。计算实现简单,只是空间方向的Fourier正反变换与时间方向的积分,并且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与叠前时间偏移计算量基本相当,计算没有任何关于小炮检距近似或小反射倾角近似假设。最后讨论了这种方法在研究保幅成像、地震道插值等方面的应用可能以及处理实际地震数据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莺歌海舅地中央泥底辟构造带是非常有利的含气的构造带,由于受深部热流体产浅层气的共同影响,在构造顶部地震资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带。对于由浅层气多次反射屏蔽所造成的模糊带,我们通常先作精细的速度分析,取得可靠的一次波速度,再作F-K滤波,在F-K域中切除多次波能量,保留一次波能量。F-K滤波后,作第二次速度分析,提高速度参数的精度,从而提高叠加效果,使模糊带的有效波得以成像。精细的速度分析表明,模糊  相似文献   

14.
叠前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野外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积分法叠前偏移处理是不满足叠前偏移处理要求的,尤其在进行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时,由于不同区块的资料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问题,因此存在更多不适于叠前成像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GX断裂带叠前深度处理要求和叠前数据特点,对叠前地震数据规则化处理技术和叠前随机噪声衰减技术的使用技巧和参数选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使GX断裂带地区地震资料的断面形态更加清晰,潜山及其内幕成像清楚,解决了速度横向变化引起的叠后偏移归位不准确的问题,取得了理想的叠前深度偏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齐中山  王汝珍  敬朋贵  李桂林  何鑫 《石油物探》2011,50(6):607-611,529
川东北地区海相储层成像不仅受复杂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嘉陵江组膏盐岩的影响,长兴组—飞仙关组海相储层成像困难.从优化成像基础数据、叠加成像、叠后及叠前偏移成像等方面论述了在膏盐岩影响下进行储层成像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叠后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存在的不足,认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是消除膏盐岩影响、确保储层精确成像最有效的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反映的储层地质信息丰富、可靠,为岩性识别与储层预测提供了高质量资料.  相似文献   

16.
用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问题的重要技术。高质量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依赖于高精度的深度 速度模型。常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不仅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叠前地震数据 ,而且迭代建模过程较长 ,从而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我国东部老油区钻井较多的特点 ,提出测井约束建模法 ,此方法利用已知声波测井、VSP等资料中的低频速度信息 ,帮助处理人员建立初始的宏观层速度模型 ;再根据叠前深度偏移之后 ,深度剖面上的主要层位应与测井中相应层位的深度值一致的约束条件来修正层速度模型。通过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应用证明 ,该方法实用有效 ,能够在缩短叠前深度偏移周期、节省机时费用的基础上提高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质量 ,使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东部深层勘探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转换波勘探成本低,获取的地下信息量大。但由于转换波的传播路径不对称,入射波与反射波的速度不同,因此转换波资料的成像比纵波资料更复杂。为此,对转换波成像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转换波成像思路作了介绍。转换波成像方法可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成像两种,叠后偏移主要包括共转换点道集抽取、动校正、转换波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后偏移等,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分为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和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两大类。分别对叠后偏移的4个主要处理步骤和叠前偏移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指出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目前转换波资料处理的发展方向。新的转换波成像思路是,先对转换波资料进行转换,然后再成像,如非对称性校正法和纯横波成像法等,对这些新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转换波成像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转换波成像配套技术的研究如静校正、去噪,以及能更好地适应不同观测系统的高保真、高分辨率的叠前成像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某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伍宝  周腾  赵改善 《石油物探》1999,38(1):1-8,20
介绍了VIEWS地震速度建模,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流程以及某地区A、B两条地震测线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过程,包括初始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速度分析及模型修正,深度偏移成像处理等。并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及其转换的时间剖面与叠加剖面,叠后时间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XDLZ地区构造较复杂,以往开展的二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精度低且空间位置不够准确,为此进行了二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研究。首先分析了K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关键技术和参数(如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均方根速度建模和偏移孔径选取)对研究区复杂构造成像的影响及处理技巧;然后对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在该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包含的地震信息更加丰富,深层复杂构造成像得到改善,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层及断点空间位置更趋合理,成像相位和振幅误差较小,构造成图精度较高(约提高了4%);最后,指出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