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日本稀土全部依赖进口。2009年日本稀土进口大幅减少,1-10月各种稀土产品进口合计为11943t,比2008年同期减少58%。其中从中国进口9750t,占总进口量的82%,比2008年同期减少63%。从细分产品看,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氧化镧,减少79%;其次是氧化钇,  相似文献   

2.
由于需求不旺,中国已放慢了进口铜。2007年5月份,中国进口铜22.0561万t,包括半成品在内。这比4月份进口量30.4万t少了1/4强。 对中国实际需求情况不明朗。麦克集团估计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上海期货价上扬,而现货价则下滑。虽然5月份进口量减少,中国在头5个月还是进口了130万t铜,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8.5%。[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日本进口 情况日本碳酸锂全部依赖进口。2004年进口碳酸锂11971t,比上年增加20%。其中从智利进口9528t,同比增加27%;从美国进口1676t,同比增长10%;从德国进口22t(药品用);从加拿大进口246t(LIB电解质用);从阿根廷进口142t;从中国进口189t。  相似文献   

4.
    
一2008年概况 1.日本供需 供应2008年日本进口镁45459t,比2007年减少7.3%。其中,镁锭36857t,同比减少5%;按种类细分,铝合金添加剂及球墨铸铁用的普通纯镁锭进口25462t,比2007年减少5.3%。而纯度在99.8%以上的高纯镁锭进口大幅增加至675t,同比增加225倍。压铸件用镁合金锭进口9837t,同比减少17.2%。但高纯度镁合金锭则大幅增加至884t,同比增加12倍。  相似文献   

5.
    
日本进口情况 碳酸锂是制备各种锂化合物的初始原料,日本碳酸锂全部依赖进口。2005年进口10001t,比2004年减少16%。其中从智利进口736lt,同比减少23%:从美国进口1538t,同比减少8%;从中国进口52t,同比减少72%;从加拿大进口233t,同比减少5%。而从阿根廷进口大幅增加,为779t,是2004年的5.5倍。  相似文献   

6.
    
日本进口情况 碳酸锂是制各各种锂制品的初始原料,日本碳酸锂全部依赖进口。2006年进口14537t,比2005年增加45%,达历史最高。其中从智利(SQM,Chemetall公司)进口10359t,比2005年大幅增加41%,占总进口量的2/3;从美国(FMC Lithium,Chemetall公司)进口1415t,同比减少8%;从阿根廷(FMC Lithium)进口930t,同比增长19%。从供应LIB电解质用高品位碳酸锂的加拿大进口246t,同比增加6%。  相似文献   

7.
    
日本进口动向:2003年进口碳酸锂9978t,比上年(772It)大幅度增长29%。2004年1~3月已经超过3000t,从需求坚挺增长的情况看,估计全年能够第一次超过10000t的大关。2003年从各国的进口情况如下:智利(SQM公司,Chemetall Foote公司)7530t,比上年(5039t)增长49%;从美国Chemetall Foote公司等进口1520t,比上年(2190t)减少31%;阿根廷256t,同比增长19%。  相似文献   

8.
    
2002年,日本进口各种锂化合物初始材料碳酸锂7721t,比2001年增长13%。其中智利(SQM公司)5039t,比2001年增长29%,占全部进口量的65%。从美国(与SQM公司签有供应合同)的FMC公司进口2190t,同比停滞不前。从美国FMC公司的阿根廷工厂进口216t,是2001年的2.4倍。进口氢氧化锂(含其他化合物)1019t,比2001年减少22%。其中,美国699t,比2001年减少25%,中国228t,同比大致持平。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进口情况 日本碳酸锂全部依赖进口。2007年进口13553t,比2006年减少7%。这是由于2005年供应紧张,2006年大幅增加库存所致。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碳酸锂743t,同比减少52%;从美国进口875t,同比减少38%;从加拿大进口284t,同比增加15%;从智利进口10725t,同比增加4%,从阿根廷进口894t,同比减少2%。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海关报道,2007年中国进口铜达到278万t,比2006年增加了34.8%。在2007年12月份进口22.45万t,比11月份增加了776t。  相似文献   

11.
《新材料产业》2012,(12):85-86
10月份,全国粗钢产量环比增长2%,同比增长6%,同比减缓3.7个百分点;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1.7%,增速同比减缓1.7个百分点。焦炭产量同比增长6%,减缓4.7个百分点。铁合金产量同比增长11.5%,减缓11.5个百分点。钢材出口484万t,比上月减少31万t}进口103万t,比上月减少17万t。焦炭出口5万t,比上月减少6万t。  相似文献   

12.
《深冷技术》2007,(6):62-62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油品短缺约2亿t,除1.2亿t需要进口外,煤制油技术可解决6000万-8000万t以上,投资额在5000亿元左右,年产值3000亿~4000亿元。其中间接液化合成油可生产2000万t以上,投资16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左右。建设规模50万t/a的煤制油生产企业,若原油价不低于25美元,内部收益率可达8%-12%,柴油产品价格可控制在2000元/t以内。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2.6%,踞第三位;国家将煤炭进口关税由3%-5%降低到1%,煤炭进口成本降低,鼓励进口,煤制油项目没有资源短缺之忧。  相似文献   

13.
    
一.2007年回顾 日本需求与进口情况 用于阻燃剂和聚合催化剂等的三氧化锑的需求动向基本反映了锑的需求情况。日本2007年三氧化锑需求为7130t,比2006年减少2.7%。其中,阻燃剂需求6287t,同比减少4%,占三氧化锑需求的88%。涂料及颜料需求316t,同比增加15%。玻璃需求12t,同比减少43%,其它方面需求为515t。  相似文献   

14.
《现代材料动态》2008,(11):F0004
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中国8月进口铜精矿320,000t,同比下降42%。  相似文献   

15.
    
2003年的供求:日本的供求2003年日本需求铟419t,比上年增长18%。需求的8成以上(360t)用于透明电极ITO(铟一锡氧化物),这方面的需求比上年增长20%。在供应上,国内(同和矿业、日矿金属)生产70t,比上年增长17%,进口264t,增长89%,废料再生160t,增长1%,供应合计494t,比上年增长38%。推测供过于求75t。但实际上,估计在ITO溅射靶材厂家及供应商手里还有库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材料动态》2005,(7):29-29
2004年我国铝材出口大幅增加,全年共出口铝材43.1万t,同比增加15.7万t,增长57.3%。其中,铝板带材出口8.2万t,同比增长56.7%:铝箔出口7.5万t,同比增长63.1%:铝型材(含铝条杆)出口24.43万t,同比增长57%。2004年,我国铝材出口增速超过进口增速42.4%。这在中国铝加工行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7.
5月印刷设备、器材进口
  与去年同期相比,2013年1~5月印刷机下滑5.68%,从其子项来看,胶印机增长3.16%,数字印刷机增长0.82%,增速明显放缓;其他常规印刷机下滑29.70%,整体表现为下滑态势。辅机零件增长27.74%,但数字印刷机用和非数字印刷机用呈现极大差别,前者的绝对值是后者的7.6倍,增幅是后者的3倍。柔性版进口金额尽管绝对值较小,但增幅达到了去年同期的3.6倍。从两个体系来看,非数字印刷体系进口金额下滑6.57%,数字印刷体系进口金额增长17.01%。稍加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胶印机进口尽管还在增长,但势头已有减缓;数字印刷体系、柔性版进口处于上升的态势,再深一点讲的话,就是人们期盼胶印技术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8.
日本2006年稀土进口数量及金额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进口数量和金额分别比2005年增加36%和77%。但氧化镧的进口数量没有超过2003年的2240t,铈化合物的进口金额少于2002年的31.08亿日元。进口价格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其中氧化铈为400日元/kg,铈化合物为499日元/kg,氧化镧706日元/kg,之后价格持续下跌。  相似文献   

19.
    
日本2006年供应 2006年日本供应为134.4t。国内DOWA公司生产新镓锭8t,比2005年减少2t。进口33.5t,比2005年减少22%。其中,从法国进口4.581t(4~7N):中国12.344(4N):匈牙利0.7t(4N);美国2.352t(6N);俄罗斯2.2t(4N);乌克兰0.3t(4N);台湾11.072t(2N)。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2004年供求动向 供应 在镁锭进口显示出稳定增加的同时,镁粉/镁颗粒以及其他镁制品的进口也大幅度增加(见表1)。据日本镁协会统计,2004年镁锭、镁粉/镁颗粒和制品等总供应量为52402t,比上年增加10.3%。镁需求量为46084t(包括出口量),比上年增加10.2%。供求双方都为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