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述了跨隔射孔测试联作工艺技术的原理、管柱结构和现场应用情况。它的井下管柱采用双封隔器结构,射孔枪接在两个封隔器之间,用油管把测试工具和射孔枪送入井下并对准油层,负压射孔后立即进行地层测试,录取地层资料,实现射孔和测试的连续施工。应用这项技术能够解决油气井任意选层射孔测试联作的技术难题,减少打、钻桥塞作业,减少井筒储存影响,实现负压射孔,有效地防止井喷,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研制开发了双通道剪销封隔器、电子压力计保护托筒等一批新型井下工具。解决了射孔弹爆炸瞬间产生的巨大震动和压力波对井下工具及仪表的冲击破坏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用哈姆雷特软管承压高、韧性强、耐磨损、可任意弯曲等特性,当环空压力传至剪销封隔器上部上穿越接头时,经哈姆雷特软管传至下穿越接头,再利用软管旁通过间隔油管后传至P-T封隔器上部的穿越接头,穿过P-T封隔器直接作用在点火头上引爆射孔枪,实现跨隔旁通管测试一射孔联作的目的。以二连油田太20井为例,简述了其现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吐哈油田地层压力较低、储层物性较差,且要进行上返试油的井采用常规测试射孔联作技术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为防止地层污染,降低试油成本,缩短试油周期,获取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采用跨隔测试射孔联作工艺。经在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牛16-8井采用三开三关加四开放喷求产工作制度,工艺取得成功。根据测试成果,对该井进行了简要的解释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长城钻探测井公司蒙古项目部射孔1队应用跨隔测试与射孔联作技术,日前圆满完成蒙古塔木察格21-X井射孔任务,射开油层厚度6.2米/1层,射孔合格率100%。截至目前,这项技术已在4口井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大庆油田塔木察格探区测试作业服务中,所遇到的储层物性差,压力系数低,砂体连通性差,自然产能低,假如用常规测试及普通的试油方法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开展了跨隔测试射孔联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工作,通过对压力释放装置、径向减震器、上封隔器的改进及作业管柱结构优化及塔木察格探区 16 井次的现场成功应用证明,该技术实现了一趟管柱完成射孔和测试的目的,同时实现了连续施工,有效地防止了井喷,提高了压力恢复速度,缩短了试油周期,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日前,大港油田测井公司圆满完成对扣50井的TCP射孔跨隔测试与水力泵三联作工艺,射孔一次成功率100%,实现该工艺在该油田首次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7.
任意选层双跨隔射孔测试联作技术就是针对老井复查、备层开发的井采用三封隔器结构,测试工具接在三个封隔器的上部,上部的封隔器和中部的封隔器构成第一个跨隔,用于封堵上部已射开层段,中部的封隔器和下部的封隔器构成第二个跨隔,用于把上下已射开层段分开,射孔枪接在这两个封隔器之间,使射孔枪对准油层,环空加压引爆射孔枪,然后立即进行地层测试,录取地层资料.这样就实现了油井多层情况下任意选层射孔测试联作,一次管柱达到射孔和测试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8.
射孔—测试联作工艺的优化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最早的射孔—测试联作工艺 ,点火系统采用钢丝绳驱动点火 ,易造成误射孔及钢丝绳被拉脱等现象 ;改用液压驱动点火方式 ,点火系统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液压驱动点火发展到压差式液压驱动点火 ,使其点火系统又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采取了有效的井下压力计、时钟防护措施 ,设计研制了压力计减震托筒及射孔枪引爆瞬间高压释放装置等井下工具 ,施工成功率大大提高。针对其工艺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近几年又设计研制了“跨隔—射孔—测试联作工艺”,该工艺减少了试油工序 ,提高了施工效率 ,节约了试油成本 ,录取的地层资料更完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联作工艺对老井复查、备层开发不适用,常出现环空打压污染已射层、环空憋压达不到点火头设计压力而造成射孔失败的情况,经过研究提出了跨隔旁通管联作工艺方案,用双封隔器隔开已射层,中间通过柔性旁通钢管传压,使压力传递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可解决环空打压会污染测试层以上的已射层的问题。分析认为,该工艺方案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已具备开发、推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多级脉冲复合射孔测试联作、超正压射孔测试联作、负压开孔射孔联作三种新型工艺,推荐了合理的管柱结构,总结了各自特点。通过现场应用证明其可行性、稳定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常规抽汲排液求产工艺作为一项重要的求产手段,由于其工艺简单,易于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但在冬季试油施工或遇一般稠油井时,就会出现试油抽子在油管内无法正常下入,导致不能准确求取产能液性资料的现象.针对这一难题,根据传统的泵抽原理,研制了利用油管管柱的上下运动实现连续排液的试油新工艺--油管泵抽汲排液工艺.该工艺不但可以成功解决上述排液求产难题,而且避免了由于常规抽汲井口防喷工具密封不严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液面检测仪检测动液面数据并进行地层参数解释,是今后求取地层参数的热点方向。传统测试方法在钻柱测试时需下钻柱,电缆测试时需下电缆,压力恢复测试时需要停产。与之相比,该方法具备以下优势:投入成本较低,测试时不需停产.也不存在施工风险。可随时进行测试,只需在抽汲井口安装一套超声波液面检测仪即可。文中给出了一种利用动液面深度数据进行试井的方法.并利用VS2010在Windows环境下研制出一套抽汲井液面恢复解释软件(SWLRIS)。详细介绍了软件的设计流程、算法思想及应用结果。其结果表明,该软件解释结果与常规解释方法基本一致;解释结果可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能复合射孔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高能复合射孔技术将射孔与压裂融为一体,用导爆索对射孔弹及复合固体推进剂同时点火,射孔弹沿不同相位爆轰射孔,推进剂爆燃产生的高压气体沿射孔孔眼压裂地层,在近井带形成的高导流孔缝网络可以大幅度增加渗流面积,大型地面水泥靶系列检测证实径向裂缝长达2.5m以上。1200多口井的现场应用证实,该技术增产、增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而且成全低。高能复合射孔技术体系由射孔器材研究及生产技术,地面检测技术,现场作业工艺,现代井下测试技术与大型优化设计分析软件5个方面组成,将引起石油射孔的巨大进步和变革。  相似文献   

14.
轴套式射孔压裂复合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复合射孔压裂装置的装药结构布置合理 ,提高装药量 ,延长对地层的作用时间 ,增强作用效果 ,研制了轴套式射孔压裂复合装置。这种装置是在常规射孔枪外套装了推进剂药柱 ,利用射孔弹射孔时产生的金属热粒子引燃外套的推进剂药柱 ,药柱在管外燃烧产生大量高温和高压气体 ,对地层实施压裂。其特点是 ,加大了装药量 ,多点引燃 ,起压速度快 ,压力高 ,射孔压裂效果好。辽河油田F5 2 - 4 2井的现场应用表明 ,该井施工前无产量 ,施工后稳定产量在1 6~ 2t/d。  相似文献   

15.
压裂分求复合试油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油井上试层位的压裂改造,长庆油田采用双K344-115型压差式封隔器进行作业,压裂结束后,起出压裂钻具,再下分求钻具对压裂层位进行求产,这样就需要起下2次管柱,不但增加作业成本、加大了员工劳动强度,同时会造成储层污染,并且存在井控安全风险。因此提出:在原压裂管柱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Y221机械封隔器代替K344-115型压差式封隔器作为下封隔器,用节流喷砂器代替原导压喷砂器,并采取足够的尾管作为抽汲时的沉砂口袋,实现一趟钻具完成压裂和分层求产,该技术通过在X62井现场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复合射孔压裂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复合射孔压裂技术是我国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新的油层增产技术,其作用原理是把射孔技术与高能气体压裂技术融合在一起对地层进行复合作用,提高地层渗透导流能力,以达到实现增加油气井产量的目的。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有3种结构型式:混合级装型、分体组装型和加载组装型。分析这3种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其对地层不同的作用效果之后,提出加载组装型结构是较理想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提出复合射孔压裂技术,尤其是混  相似文献   

17.
随着渤海油田的持续开发,已应用了多种增产措施来保证油田的产量,由于各种增产措施的应用及开发的进行,地层参数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满足后续油田的配产配注、压力及产能预测等精细开发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需对各储层的参数重新进行测试。由于渤海油田的大斜度井及水平井占比近一半,普通钢丝电缆工具串无法通过自身重力下至目的层。因此本文研究了应用连续油管内穿电缆的工艺,携带分层测试工具串下入井中,配合测试堵塞器及地面采集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一趟多层的测试。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实现简便快速的单层测试工艺,及时掌握单层动态变化;同时配合连续油管及测试堵塞器则可以实现大斜度井测试,不仅能满足大斜度井测试需求,还能在测试期间完成复产,降低测试对于生产的影响;跨隔测试技术在渤海油田高效完成作业,取得了准确可靠测试结果,因此该技术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逯启高 《油气井测试》2007,16(1):49-49,51
以跃1-22井测试—射孔联作为例,分析了测试—射孔联作过程中测试管柱漏失的各种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在马海马107井进行MFE测试—射孔联作时应用调整后的管柱组合,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