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龙场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现今主要存在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体系,他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文中研究了黄龙场地区主要的构造特征,并且对主要的构造形成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成因模式,对黄龙场地区孔隙一裂缝型油气藏的研究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南巴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南巴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向南与川中低缓构造带以通江凹陷相接。其现今主要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体系,它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文中研究了通南巴地区主要的构造特征,并且对主要构造形成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3种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龙场构造具有复杂的演化史,构造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五个大的发展阶段,受到了川东高陡构造和大巴山构造带的影响;其中主要构造形成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期和晚期,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期形成了黄龙场北东向的构造体系,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晚期是黄龙场主要构造的形成时期.该期形成的构造加强或改造了黄龙场早期的构造形态,最终使黄龙场构造定形为...  相似文献   

4.
复兴场盐背斜是江汉盆地江陵凹陷重要的含油构造,其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精细勘探。因此,对复兴场盐背斜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盐层在不同应力背景下的流动对背斜形成演化的影响,对理解油气成藏过程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结合关键构造层的平衡恢复技术及生长地层分析技术,研究复兴场背斜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复兴场背斜为一构造特征走向上变化显著,受多期次断层改造、多种变形机制复合而成的盐背斜;背斜初始于早始新世新沟咀组沉积期—晚始新世早期的正断层作用,形成滚筒状褶皱并造成盐层的聚集;在晚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沉积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驱使盐层自西向东流动,造成构造整体西倾,形成单斜构造,并在渐新世晚期抬升剥蚀;背斜定型于新近纪—第四纪,发生构造反转,演化为一挤压型盐背斜,伴生逆断层和膝折构造。复兴场背斜的形成和演化受区域应力背景、沙市组盐层、东倾正断层及盐下古构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复兴场盐背斜形成的构造圈闭略早于烃源岩的主要排油期,并且在主要排油期,构造处于拗陷阶段,断层活动弱,有利于早期圈闭油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5.
塔北隆起构造格架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北隆起是一个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的前中生代潜伏隆起,包括4隆2凹,垂向上由加里东期-海西早期的台背斜才海面晚期的逆冲-褶皱系叠置而成,横向上自北而隆起幅度降低,纵向上东段发育向扩展的前冲型叠瓦扇,西段发育向北逆冲的反冲型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6.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参数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八十年代中期油气化探被纳入油气普划勘查系列并获得了飞速发展,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化探工作,测区涉及陆地,近海海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目前很有必要且已具备条件对全国的区域地化学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热演化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地热分布、盆地热演化、热结构和深部岩石圈热状况都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大量资料总结了裂谷盆地、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温演化成因模式。裂谷盆地的地热随地质历史的演化逐渐降低 ,在裂谷拉张阶段具有很高的热流值 ,但现今的热流值则取决于裂谷发生的时间 :中新生代裂谷仍保留较高的热流值且具有典型的“热幔冷壳”结构 ,而古裂谷现今的热流值较低。坳陷盆地的热流演化总体上看较为平缓 ,具有相对稳定的热流值 ,其地表热流的演化取决于盆地具体的地质背景 ,可能随地质历史的变化逐渐降低或增大。前陆盆地具有低的地温状况 ,这种地区由深部传导来的热流较小 ,地表热流值一般小于40mW /m2 ,地热梯度小于 2℃ / 1 0 0m。  相似文献   

8.
正反转构造动力学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转构造是指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反向变化所产生的与前期构造性质相反的一种叠加构造,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两种类型.绝大多数正反转构造产生于张性盆地演化的反转期,即应力场转变为压应力场的时期.研究认为,张性盆地反转的动力机制有主动反转作用和被动反转作用两种,因此,依据反转的动力机制,将正反转构造划分为主动正反转构造和被动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联接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和西昆仑褶皱带的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解释结果,研究和分析了测线所经地区的岩石圈地电结构特处。指出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发育规模较大的逆掩推覆构造带,推覆体宽度约40km,由南向北的推覆距离达20km以上。并依据电性资料划分了构造单元,探讨了各单元的构造接触关系,最后通过对该区均稀重力异常特征、地震岩石圈内部低阻层比面地表陆内变形的综合分析,研究和建立了塔里木西南部和西昆化之间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东部南门场构造具有川东高陡构造的普遍特征,地面地质条件恶劣,地腹构造相当复杂,地震剖面在构造顶部成像困难。因对其构造主体部位构造特征认识模糊,导致勘探进展缓慢。现利用构造中段主体部位两口钻井的录井、测井资料,对门2井地层层序重新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倾角、井斜数据及邻区钻井的对比资料,以地震剖面为背景,尽可能精确地恢复了门2井区的地腹构造形态;这一构造模式较为接近钻井实际情况,可对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川东北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川东北构造的区域演化历史分析,黄龙场构造是多期构造运动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 对其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晚喜山运动北东-南西向作用力。该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Mohr- Coulomb 准则对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进行了预测,裂缝主要分布在靠近黄龙场构造高点附 近、断裂两侧和断裂交汇处。在2 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黄龙场构造形成了2 期共6 组裂缝,裂缝延伸方 向主要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3.
川东北黄龙场气田飞仙关组台缘滩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沉积与储层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方法对川东北黄龙场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利用地震剖面层拉平方法,恢复了黄龙场气田飞仙关期东高西低的沉积古地貌,自东向西依次发育台地边缘、台缘斜坡及陆棚相带;根据地震响应特征,识别出4种不同的地震相类型,并且利用神经网络波形聚类技术,指出了不同地震相的平面分布;通过均方根振幅、波形及弧长等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处理,发现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具有强振幅、高频衰减、强相位异常等特征,揭示了鲕滩储层主要分布于东部的D4井-hl6井-hl9井一带;应用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指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低速异常明显,主要分布在距飞四底反射层0~60ms范围内;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追踪点集,雕刻了飞仙关组鲕粒滩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方法体系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鲕滩储层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钻井液、完井液等液体浸入对近井带地层所造成的伤害,在建立地质模型时,将伤害带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假设,并定性地绘制出渗透率变化图形,再利用等值渗流阻力方法和裘比公式以及达西定律,得到了各种不同模型下的表皮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东北部黄龙场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存在大型断背斜圈闭,其有利滩相储层发育特征研究是该段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在构造研究和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沉积微相特征,对储层主要发育段(嘉二2亚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综合预测。利用地震属性与地震反演技术相结合预测出嘉二2亚段强振幅能量异常、低密度异常滩相储层平面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地带;多参数反演技术预测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地震相干体技术与频谱分析技术综合预测出储层的裂缝发育区,这是该区优质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成功的关键。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亚段最有利的滩相储层主要分布在HL2井东南高部位及其斜坡带以及HL5井的西部,应是研究区内嘉二段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西部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在曾母盆地西部所采集的大量地震,重磁及有关的钻井,地质资料,对该区的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和构造发展史进行了论述,对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分析。文章认为,曾母盆地是发育在块体会聚带上的周缘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拗陷,走滑改造和区域沉降三个阶段,在地震剖面上存在T2,T3,T3^1,T4,T5(Tg)5个区域不整合界面;盆地内断裂和局部构造均十分发育,局部构造主要有泥底辟,断块,花状,反转和潜山构造五类。  相似文献   

17.
红海盆地Tokar地区构造成因与圈闭样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海盆地主体为渐新世晚期开始发育的年轻裂谷盆地,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化商业开发,但地质评价显示红海盆地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Tokar地区位于苏丹红海南部水域,构造上属红海盆地中段西侧,先后经历了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两次大的构造运动、裂陷-稳定-裂陷3个构造演化阶段,在盐上和盐下两个构造层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渐新世末主要形成基底卷入型构造,后中新世末则主要形成断层滑脱型构造和盐相关型构造,表现为潜山构造、披覆背斜、盐下原生背斜、盐上滚动背斜、盐上牵引背斜、盐拱背斜和盐墙遮挡圈闭等7种圈闭样式.根据油源、储集层和保存条件的对比分析,结合圈闭的规模和可靠程度,认为盐下原生背斜和盐上牵引背斜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