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汉朝起我国对长江洪水灾害就有了简略的记载。隋朝以前,由于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南移,长江流域地区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发,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带人口尚不十分密集,加上两岸分洪蓄水之地也多,虽然洪水泛滥,但损失一般都不十分严重。自唐代开始,由于长江流域地区人口渐密,加之洲潍筑堤围垦活动渐多,水灾才日趋严重,据历史记载粗略统计,自唐代至清朝近1,300年间,长江水灾共223次,其中汉江42次。长江水灾愈到近期愈多,灾情也愈严重,唐代平均18年一次,宋元代平均五六年一次,明清时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水患,据现有史料记载始见于唐代。根据《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水患发生情况统计表》*的不完全统计,从唐代截止民国(公元六一八——一九四九年),三角洲历代水患记录次数大致是:在唐代三百年间(公元六一八-一九O七年),水灾记录仅一次;在宋代三百二十年间(公元九六O-一二七九年),水灾记录五次,平均每隔六十多年发生一次,在元代九十年间(公元一二七  相似文献   

3.
人文珠江     
在古代,珠江流域气候炎热,瘴气逼人,地广人稀。自唐代以后,作为边地的珠江流域岭南地区,便成为安置贬黜官员的流放之地。唐宋两代,著名的文化名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轼等,都曾流放于岭南。这些带来中原文化的名流,为岭南文化的启蒙和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文人爱茶,白居易尤甚。他晚年闲居洛阳,终日"茶铛酒杓不相离"(辛文芳《唐才子传》)。他写了60多首茶诗,约占唐代茶诗的十分之一,居唐代诗人之冠。从这些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茶在唐代中晚期文人中地位逐渐上升、转化的过程,而且反映出文人们更加重视研究饮茶的情趣和茶用具品质的社会风习。按陆羽《茶经》的记述,唐代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和末茶,都需通过炙、焙、碾、罗、煎,方可饮用。  相似文献   

5.
影子 《中华建设》2014,(12):52-57
"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中国建筑史》梁思成(1944年)  相似文献   

6.
丰富多彩的唐代墓志装饰纹样是墓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墓志装饰花纹种类繁多,包括植物花草、瑞兽流云等,这些经过精雕细琢的花纹布局缜密,动静适宜,繁简得当,给志石增添了神秘的艺术色彩。唐代墓志装饰花纹中,以忍冬、牡丹、莲花为代表的花卉类,以及以四神、十二生肖为代表的仙人瑞兽类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馆藏一件盛唐时期(公元703年)姬  相似文献   

7.
以前唱戏是男扮女装,现在戏份不够,还需要女扮男装。武陟县位于焦作市东南部,南邻黄河,北靠太行山,与郑州隔黄河相望,面积832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武陟县古属怀庆府(今以焦作市为中心的地区),是有名的千年古县。历史上"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向秀就是武陟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商隐,北宋大画家郭熙,明代礼部尚书、文学家何塘,清代翰林院学士、兵部尚书毛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均建都于此。南诏国统一了大理地区后,在洱海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建立了两座关隘,称为“上关”和“下关”,也叫龙首关和龙尾关,现均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级重点保护文物。然而正在扩建的公路,使得龙首关变得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城墙危在旦夕。  相似文献   

9.
长江在江西湖口接纳了鄱阳湖水系后,便进入下游河段。长江下游流经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后注入东海,长约835公里。流域面积共约13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河段,也是全流域最富庶的地区。长江下游北部以大别山、江淮丘陵为界,与淮河流域为邻;南部以黄山、天目山为界,与钱塘江流域为邻。南北分水岭之间约200多公里,绝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洼地和湖区,丘陵低矮而零散,大多位于南岸,大山、高山很少。江面比中游更加宽阔,水量也更为巨大。唐代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为我国灌溉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2300年的唐堯时代,山西省已进行凿井灌田;陕西关中地区,在公元前1千多年已举办了沟洫灌溉工程;河南洛河下游的灌溉事业,也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秦汉时期,唐代与清代是黄河中游灌溉事业比较发达的时期,在宁夏平原、后套地区、湟水流域都纷纷引河水灌溉农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便开始了宁厦渠道的兴建,秦渠就是这个时候挖掘的。以后汉朝修建有汉渠及唐俫渠,元朝建有美利渠、太平渠、明清建有通济渠、中济渠、七星渠、惠农渠、昌润渠、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唐代漆器的文献记载很多,但出土实物发现的并不多,重要的唐代漆器在日本反而有很多。日本奈良有座寺院叫做东大寺,寺内有收藏宝物的仓库,这就是著名的正仓  相似文献   

12.
1历史旱灾回顾我省属内陆性半干旱地区,从历史上旱情出现的频率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2年一小旱,3年一中旱,5年左右一大旱,10年左右发生一次连续数年的特大旱灾。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分析,我省旱年的机率从古到今呈明显递增的趋势,唐代以前史书上记述的较大旱年仅有14?..  相似文献   

13.
女性挎包出行,是唐代洛阳地区贵族少女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唐朝是个文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唐人对外来事物能兼容并蓄,表现在服饰、妆饰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在众多出土陶俑中,挽袱女俑的时尚出行装扮,令看惯了汉魏褒衣博带、冠冕衣裳者,耳目一新。洛阳市关林镇出土了两件挽袱女俑,它们形制、大小相似,均高24厘米,都是眉清目秀,身材高挑,头梳双环高髻,身穿红彩低胸紧袖衫,外加半臂,腰束红色  相似文献   

14.
正杜甫在《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东都洛阳,也有许多绣罗女子,带着柔美与韵致,尽情演绎着唐王朝恣意华美的时代风尚。在洛阳博物馆陈列的各类唐代文物中,唐代的霓裳丽人尤为引人注目。唐初,女子以清秀俏丽为尚,多着小衣窄袖长裙,显得合体雅致。到了盛唐时期,随着生活富足和安定,逐步形成了以丰满为  相似文献   

15.
名闻天下的德化瓷历史悠久,瓷种也很丰富. 根据窑址采集的标本上看,商周至唐代是德化窑的创始阶段,这一时期德化窑从生产原始青瓷发展到青瓷;宋元时期,德化窑在继承唐代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在原材料配方等方面有新的发展,除了生产青瓷外,又开发了青白瓷、影青瓷、酱釉瓷、黑釉瓷、青黄釉瓷、白釉瓷等.  相似文献   

16.
至少在宋代之前,社会上即兴起了磨镜行业。"磨镜"一词最晚在唐代已出现。唐代诗人贾岛《黎阳寄姚合》诗日:"去日绿杨垂紫陌,归时白草映黄河。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儿番磨。"由此可知,唐时已有磨镜。这种磨镜,是与制镜的开光处理镜面是两回事的。经过玄锡作表面处理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内外交流频繁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解放的盛世,妇女衣裙制造技术大幅度提高,服装款式也比以往任何时代丰富、繁多,主要特点是大胆外露,开胸很低,在质料方面多用丝绸绢纱,质地贵重,色彩艳丽,样式新颖,装饰精美,既露又透,可谓空前绝后.宋代以后,又封闭起来.总之,唐代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浪漫的时代,所以服装追求就非常大胆开放.这是上层社会的服装发展情况,下层人民也有自己的特别追求.  相似文献   

18.
钱塘江口的海塘在秦汉时已出现,大规模修筑记载始于唐代。唐代开元元年重筑盐官捍海塘堤,浙西沿线此时已建成比较完整的海塘系统了。五代吴越时建都杭州,天宝三年(公元910年)钱镠大力修筑海塘,始板筑土塘不成,后改用竹络装石筑塘,取得成功。北宋以后,因受钱塘江口潮流变化的影响,浙西较大的海塘修筑工程达九次之多。  相似文献   

19.
“泾渭分明”与“泾渭不分”,是我国人民长期使用的两句成语。意思是说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泾河和渭河,一清一浊,泾河汇入渭河时。两股水流清浊分明。但是,泾渭两河谁清谁浊,历史上就有不同的解释。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清浊变化有六次反复。在西周时期,泾、渭两水都是清的;战国末期和东、西汉时,泾河的泥沙含量超过渭河,因而泾浊渭清;到了南北朝又复为泾清渭浊;唐代变成了泾浊渭清。唐代诗人李频有诗为证:“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返照立,水澈故乡流。”可见,在唐代渭水不但象诗人家乡浙江的碧水一样清澈,而且流量很大,河面上帆船竞驶,就连江浙一带的大舟亦能通过渭河直达长安。到了明清时期,又成为泾清渭浊的局面。现在,则泾、渭两河都成了浊泥汤。  相似文献   

20.
至少在宋代之前,社会上即兴起了磨镜行业."磨镜"一词最晚在唐代已出现.唐代诗人贾岛<黎阳寄姚合>诗曰:"去日绿杨垂紫陌,归时白草映黄河.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儿番磨."由此可知,唐时已有磨镜.这种磨镜,是与制镜的开光处理镜面是两回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