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CFD方法对大型砖冰机制冰桶排列方式对制冰池流场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现有制冰桶为顺排,制冰池内制冰桶横向间隔内的盐水速度几乎为零,制冰桶纵向间隔内盐水呈层流分布,流速约为0.3~0.4m/s。制冰桶横向间隔内盐水温度高于纵向间隔;整个制冰池盐水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很不均匀,盐水阻力相对较小。采用叉排制冰桶可显著改善制冰池内盐水流场,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相对更均匀,且盐水温升相对较大,盐水与冰水换热效果更好,但盐水阻力也有所增大。通过对制冰池内盐水流体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对比分析,为砖冰机制冰池制冰桶排列方式的优化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然广 《制冷》2002,21(1):49-51
目前国内外大量用冰的食品加工 ,特别是渔船冰鲜和冷藏运输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着桶式块冰。本文通过八种常用冰桶规格及配套设备的设计 ,展开关于提高制冰效率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介绍在小型实验台上模拟内融冰式蓄冰桶的制冰和融冰过程,测量蓄冰桶水温、盐水进出口温度和冰层厚度等参数,并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两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冰储冷中央空调系统的分类、工作原理、储冰模式和运转方式,着重介绍了以下几种类型:冰盘管式、完全冻结式、机械制冰式、冰球式和冰晶两相式。其中冰盘管式、机械制冰式和冰晶两相式属直接膨胀制冰;完全冻结式和冰球式皆用乙二醇水溶液作载冷剂,属间接膨胀制冰;冰晶两相式借助低浓度盐溶液冷至冰点以下成冰晶体水溶液,可直接泵送,又属动态制冰。储冰模式分为分量储冰和全量储冰两种,运转方式分为四种,可按不同要求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5.
王虹  何国庚  田奇琦  杨丽媛 《制冷学报》2012,33(1):10-13,50
冰浆由于良好的热物特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制取方式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过冷水动态制冰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制取冰浆方式之一,但其主要缺陷是过冷却器易发生冰堵。在此,基于水溶液结晶的机理,从影响过冷却器冰堵的因素出发,指出纳米氟碳表面改性材料可改善表面状况,有效抑制壁面结冰,减少制冰过程中的冰堵问题,提高整个系统的制冰效率,降低能耗。纳米氟碳涂层抑制过冷却器冰堵的机理对进一步深化和开发新一代防结冰技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蓄冰桶蓄冰、融冰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编制了求解程序IST,利用该程序对ET-60A型蓄冰桶制冰储冷、融冰取冷过程进行了模拟,其结果与实测数据相近。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制冷学会和农业部水产局联合组织的“新型颗粒制冰技术交流会”于1988年10月在京召开。18个单位的近4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听取了加拿大森维公司(SUNWELL)Goldstein先生介绍了新型颗粒制冷机的原理、构造、应用特点和能量消耗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新型制冷机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了断的形成冰的原理一般的制冷方式,冰的形成是水在冷却的金属表面逐渐冻结成冰。而颗粒制冷机冰的形成是让水溶液(盐溶液)温度降低后直接在溶液中形成单个冰晶体,颗粒大小为2~3  相似文献   

8.
我国制冰设备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人造冰的制取分类 人造冰的制取包括制冰方式、制冰装置和冰的形状三方面内容。各自的分类见表1至表3。  相似文献   

9.
过冷水法动态冰浆制取技术具有传热效率高、系统简单等优点,但过冷却器易发生冰堵是影响其稳定性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过冷解除装置的动态制冰系统,利用设置在过冷却器内的可灵活拆装式螺旋叶片对制冰溶液进行过冷解除,同时刮削换热壁面上粘附的冰晶。测试了不同工况下该制冰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该制冰系统可稳定产出冰浆并有效改善冰堵问题,最高含冰率达9. 1%,最大持续制冰时间可达521 s。冰浆含冰率与持续制冰时间成正比。Na Cl添加剂质量分数为6%时对冰浆含冰率和持续制冰时间的改善效果显著。实验获得制冰系统最佳运行参数:制冰溶液体积流量为0. 50 m3/h、二次冷媒起始温度为-15℃、螺旋叶片转速为175~225 r/min。  相似文献   

10.
孔庄煤矿集中降温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庄煤矿井筒布置和矿井生产条件出发,先后总结、分析了片冰降温系统、热-电-乙二醇降温系统、井下低温水排热的井下集中降温系统(HEMS)和真空制冰降温系统。从集中降温方案效果、投资、降温系统运行稳定性、井筒输冷管路安装、矿井制冷水质、井下制冷排热等方面综合考虑,适合孔庄煤矿特点的集中降温途径只能是真空制冰降温方案,为矿井三期改扩建工程按期投产、验收创造了条件。同时,该降温工程的实施必将填补我国在矿井集中降温领域的一项技术空白,并在制冰技术、输冰管道、输冰工艺、压风冷却、井下融冰工艺、制冰节能技术上取得突破,进而推动我国煤矿降温制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硕成  杨红波  张绍志 《制冷》2006,25(2):40-43
本文提出了利用动态式制冰与现有空调系统相结合,构成动态式蓄冰系统,为现有空调系统的改造提供了方向;通过试验论证了动态式制冰构成的蓄冰系统的稳定性;给出了蓄冰系统设计时的优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双碳”背景下制冰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研发更加低碳高效的制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重点对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真空闪蒸制冰技术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冰技术3种制冰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真空闪蒸制冰技术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冰技术具有低碳、节能等优点,可对冷链运输、人工冰场等领域起到积极作用,在“双碳”背景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制冰系统稳定性、提高制冰效率是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制冰工业的突出优点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冰质,使之适合生产上的需求。这不仅要求体现在制冰阶段,更主要的是在整个制冰、用冰过程中,包括输送、贮藏阶段,确保现代化的制冰方法得以改善、发展,充分发挥自动化制冰的优越性。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制冰方法来看,常用的有四种类型,即管冰机、片冰机、板冰机和块冰机。其中管冰机技术于当今世界尤为发展迅速,因为管冰具有较大的热交换表面,耗能低,投资小。  相似文献   

14.
对片冰上浮式蓄冷装置的制冰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片冰平均厚度、蒸发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测算了蓄冰槽的充填率脚。研究结果表明制冰装置具有蒸发温度高、热经济好、蓄冰槽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它适用于冰蓄冷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一.冰蓄冷系统概述 冰蓄冷系统的核心就是制冰系统,传统的冰蓄冷技术主包括冰球式和盘管式两种,这两种冰蓄冷技术的制冰过程都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由低温不冻液把冷量传递给水而结冰,因此统称为静态冰蓄冷,目前是国内主应用的冰蓄冷技术。但是静态冰蓄冷由于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设备进行,以及其自身纳冰特性的限制,随着管外冰层厚度的增加,管外热阻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16.
利用CoolPack软件对滑落式制冰系统和浸润式制冰系统进行分析,利用能量分析法对比评价两制冰系统中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的能量利用情况,并分析过冷度、过热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对整个系统损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润式制冰系统的效率较滑落式制冰系统提高约11.27%,制冷量提高约4.12%,适当降低蒸发器出口过热度、提高冷凝器出口过冷度、降低冷凝温度、提高蒸发温度均有利于提高机组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省现有的水产冷库大多是属中小型的,且都是混合型的(兼有制冰、贮冰、急冻及冷藏)居多。而制冰量较大的(100吨/日以上)冷库,其制冰间多设在顶层。下面就顶层制冰的利弊问题以及贮冰库的大小问题探讨一下。一、冷库顶层制冰的利与弊我国目前的制冰工业,基本上是以生产条冰为主,且几乎都是供给渔船出海打鱼用的。因此,条冰的输送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把制冰设在顶层,主要是基于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中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震  曲凯阳  江亿 《制冷学报》2003,24(1):46-50
为了使给定的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的制冰功率和COP达到较高的数值,关键在于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选择。在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中,从蓄冰槽出口到过冷却进口水的温升可以通过三种不同途径实现,(1)专门外界热源加热;(2)依靠环境传热;(3)空调系统回水加热。研究了在这三种情况下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选择方法。计算了某一给定系统在这三种情况下的制冰功率和COP随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变化,根据计算结果选择了在这三种情况下合适的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  相似文献   

19.
宛超  刘益才  张明研  辛天龙 《制冷》2009,28(1):32-35
对内融冰U形盘管式蓄冰槽制冰、融冰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讨论了蓄冷槽内温度变化、载冷剂温度变化、取冷量变化对系统COP的影响,以及蓄冰槽中添加剂的对比实验,验证了在水中添加一定质量硼砂可以在保证冰蓄冷系统COP的基础上有利于改善制冰、融冰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然冷源单管制冷蓄冷试验和一维传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利用自然冷源单管制冰过程的传热分析,建立了管制冰的一维传热模型,在蓄冰池围护为绝热条件下,用积分法对一维模型进行了求解;在模拟自然冷源制冰实验台进行的单管制冰试验表明:管道制冰半径与制冰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一维传热模型解析解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