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结合绿色建筑的产生背景,介绍了完善绿色建筑机制、倡导绿色设计理念、加强绿色施工管理等推行绿色建筑的途径,促使绿色建筑逐步取代传统建筑,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企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建筑既影响建筑企业的需求也影响建筑企业的供给,同时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的使命。建筑企业要完成"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历史使命,需要相应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支持。绿色建筑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绿色理念、绿色制度和绿色产品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行为。建筑企业需要从绿色建筑理念、绿色规章制度和塑造绿色企业形象等方面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相关内容,阐述了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中国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之一,北京市绿色建筑虽然政策体系,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形成,绿色建筑规模数量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其绿色建筑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及局限。  相似文献   

4.
呼唤真正的绿色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特征,详细探讨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分析了绿色建筑对建筑业的影响,批驳当今国内建筑市场充斥的以绿色建筑为名的非绿色建筑,指出未来绿色建筑应有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在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24个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关键因素:绿色建筑的成本、绿色建筑的识别、绿色建筑的政策体制、社会的绿色需求环境、绿色建筑的专业机构及管理。进一步分析显示,绿色建筑的成本对绿色建筑推广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的经济理性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比较了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和造价分析法探讨了绿色建筑的价值理念。基于绿色建筑外部性分析,阐述了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经济原理,提出了一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迅猛发展,标准规范正进一步完善,但有关政策法规的发展却难以满足绿色建筑快速发展态势,难以满足我国更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学组专题开展研究,对世界上绿色建筑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绿色建筑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参考。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学组成立于2010年3月,是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内设的专业学组之一,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的建议,完善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体系,保障绿色建筑标准的推广实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期展示学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启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2014,(6):6-6
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浙江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行业协会、江苏省绿色建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4上海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科技周”近日落下帷幕,本届“科技周”活动以“绿色建筑区域发展和建筑工业化发展”为主题,探讨绿色建筑区域发展和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交流国内外绿色建筑理念、先进技术成果和发展经验,探求绿色建筑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浅谈绿色建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现代人追求绿色建筑的需求及绿色建筑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从绿色建筑的特点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途径,得出了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策略,从而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绿色建筑的内涵出发,将日本、澳大利亚与我国绿色建筑政策实践进行比较,指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绿色建筑奖励机制、鼓励绿色建筑产业相关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大力提高全民对绿色建筑的应用和认识等方面来加快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浙江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行业协会、江苏省绿色建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4上海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科技周"近日落下帷幕,本届"科技周"活动以"绿色建筑区域发展和建筑工业化发展"为主题,探讨绿色建筑区域发展和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交流国内外绿色建筑理念、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绿色建筑工作的全面推进,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增加,绿色建筑技术、产品逐步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正得到建立与完善,绿色建筑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保障,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正是保障绿色建筑健康顺利发展中的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是地方乃至全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绿色建筑工作推进的质量、成效以及最终目标的是否实现。具体而言,绿色建筑保障体系涉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关制度设计以及推广机制、激励办法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10,(2):93-93
<正>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激励中国建筑师的绿色建筑设计意识,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绿色建筑学术委员会、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拟于2010年5月在武汉召开"绿色建筑创作"国际会议。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的绿色建筑设计专家结合其建筑创作介绍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及优秀作品,会议将结合绿色建筑美学、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学、绿色建筑艺术形态、被动式技术及绿色建筑创作等问题展开学术讨论。欢迎国内外关心绿色建筑发展的专家,特别是青年建筑师及建筑院系学生参会。  相似文献   

14.
刘宏伟 《中外建筑》2009,(6):176-177
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趋势,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绿色建筑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绿色建筑外部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学组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的领导下,学组全体委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按计划开展工作,以深入学习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方法为契机,发展实践绿色建筑为重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对比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的基础上,强调绿色建筑检测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助推作用,明确绿色建筑检测行业应做好检测技术支撑工作。绿色建筑检测机构应顺应新时代要求接受新挑战,进一步扩充绿色建筑强制检测参数,提高绿色建筑检测要求,健全绿色建筑实效性能检测技术体系,补充绿色建筑全过程效果数据,突出绿色建筑以人为本的高品质绿色性能,完善绿色建筑在运营与设计环节的良性反馈机制,有效助推我国绿色建筑高效化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传统规划中,缺少相关法规和规范指导绿色建筑布局规划编制。对江苏省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探索,包括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划分绿色建筑控制区域、评估地块绿色建筑潜力、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在评估地块绿色建筑潜力时,引入影响因子赋值和权重分析,根据绿色建筑潜力评估总得分,进行地块绿色建筑星级规划。阐述徐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实践,包括规划目标、规划方案、技术导则和保障措施等。这些思路和方法有效地弥补了绿色建筑空间布局规划的短板,为江苏省其他地区开展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6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绿色建筑委员会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近300位嘉宾感受着亚热带冬日的暖阳,共同见证了联盟的成立. 大会由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新加坡绿色建筑协会主办,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深圳分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承办.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清勤主持联盟成立仪式,深圳市副市长张文.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主任王有为、新加坡绿色建筑协会第一副主席戴礼翔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时代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要求,系统梳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阶段,得出我国绿色建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绿色建筑需加强对绿色建筑运营评价体系及运营管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加快绿色建筑步伐 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燕 《山西建筑》2007,33(10):80-81
指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讨论了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贵族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异同,以及未来实施绿色建筑过程中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以加快节能和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