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协同物流商务信息系统及其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协同物流商务穴CLC雪的概念,分析了协同物流商务系统穴CLCS雪的商业模型,对LCS的体系结构及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复杂性和领域交叉性,提出了使用UML的协同开发的模型.使用UML语言为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实现了技术交流的顺利进行,是大型综合开发中解决协同交互问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6.
面向软件应用开发的校企协同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协同的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为一体的、面向社会用人企业需求的创新型的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途径为研究对象,以软件应用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软件应用开发项目为驱动,校企协作教学,将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转向启发引导型、学生主动参与型,并与当前国际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希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拓展专业课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师的视野,丰富工程社会实践经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所涉及的研究路线和方案有普适性,对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微软公司推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讲述了Windows CE的主要特点。介绍了Windows CE的开发过程,对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Windows CE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该文提出了MIS中协同开发设计的思想。以Oracle为例,说尽地描述和比较两种协同开发的实现方法。该思想的应用可大大增强和完善MIS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网络的普及、客户的分散等,企业需要一种高效的协同方式来实时全方位地信息管理、整合和优化。当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利用网络并通过协同开发模式来进行项目开发和人员管理,但随着协同件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环境日益复杂,需要有为之匹配的协同开发模式,本文将提出一种新型的协同开发模式--社区化编码的网络协同开发,并对此模式的价值特征、应用场景等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简要介绍了嵌入式Linux软件开发的特点,分析了使用嵌入 式Linux进行软件开发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云计算环境下,引入网络化的协同开发机制,能优化Web应用的开发过程,缩短开发周期,提高Web应用的开发效率。提出了一种采用构件组装技术协同开发Web应用的方法。在该方法中,Web应用的功能或流程活动将以构件为单位进行划分。划分出的构件可以进一步地拆分成多个子构件,并分别以开发任务的形式发出。开发者可以接受任务,并在构件开发模板和自动生成的代码框架下进行开发。开发出的构件会被统一回收,并组装成对应于原功能或者原业务流程活动的构件。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现了一个基于协同开发Web应用的构件组装工具,以及用于自动生成代码框架的离线开发工具。 相似文献
13.
14.
15.
该文在分析协同软件开发工具的需求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介绍并讨论了一些协同软件的研究状况和国外的系统、研究趋势,力图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对每个研究的热点给予一定的介绍和剖析。对国外系统的介绍中突出了各个系统的特点和优点,形成了一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提出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框架,设计统一数据访问接口,自主开发了“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开发平台”软件。该软件包括个人工作空间管理、仿真建模、数据管理、过程管理、模型库管理和仿真评估等功能模块,能够支持复杂产品从设计、仿真、分析和优化的整个多学科协同开发过程,实现了对协同开发相关的项目、人员、模型、数据和工作流等资源的集成化管理,为复杂产品虚拟样机的实施提供了设计、仿真和资源管理的分布式支撑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嵌入式操作系统中的技术典范VxWork进行了详尽分析,包括任务控制与调度、任务通信与同步互斥、中断处理和USB驱程栈结构。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个通用的VxWork USB驱程栈框架。 相似文献
18.
19.
在嵌入式开发中,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是重要的一环。文中对一种适用51单片机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X51 Tiny进行应用。首先从任务管理和内存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该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用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traf-fic。应用实践得到以下结论:该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启动简单,没有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短小精悍,代码不足50行;运行可靠,仿真、硬件运行结果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而得到RTX51 Tiny操作系统对任务和堆栈管理的有效性及其代码精简和运行可靠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S. G. Tammaro J. N. Mosier N. C. Goodwin G. Spitz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1997,6(1):19-51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results of a field test of Instant Update, a collaborative writing tool by a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department at the MITRE Corporation. Thirty-six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Instant Update software and free training and support in exchange for their cooperation with data collection. These participants spent a great deal of time writ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ir written work. They began the pilot test with enthusiasm, using Instant Update for many types of documents and anticipating many benefits. After three months of experience they rated the actual benefits they received from the software lower than they had expected. Their usage became much more refined. They continued to use it for some types of documents, but stopped for others. The collaborative writing software was used successfully to create joint documents that have a consistent format and are produced on a regular basis (such as weekly activity reports) and for documents that provide access to shared information (such as a vacation calendar). It was used less successfully for the production of documents that require a complex work flow and have a changing group of contributors. We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collaborative writing is difficult to support and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collaborative writing tools need to be improved before they can meet the needs of most co-writers, they are adequate for some types of tasks. Documents that are well defined and are created by experienced users who can cooperate well can benefit from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too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