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ICP-MS和BCR连续提取法检测了扬州古运河三湾段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形态分布,并与参考值(中国东部上地壳、江苏省表层A层土壤、黄河沉积物和长江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研究了稀土元素的富集与亏损状况、不同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稀土元素Ce、Pr、Nd、Sm四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别高于四个参考值,其中以Ce的超标较为严重。沉积物中轻稀土元素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异常系数δEu值达1.2。Gd的[(F_1+F_2+F_3)/T)]值均高于其它元素,导致Gd元素由沉积物中向上覆水体迁移能力较强,潜在生态危害性较大。物源指示分析,扬州古运河三湾段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物质来源与黄河沉积物相似。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古陶瓷化学成分数据库中检索出近200个浙江地区始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以及随后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和越窑、官窑、哥窑与龙泉窑青瓷等胎、釉的化学组成及烧成温度数据,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处理。从而对浙江地区古陶瓷工艺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指出它们胎、釉在组成上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承启关系以及烧成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炉窑改进的关系。 利用Bayes 多类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官、哥窑瓷胎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处理。所得的两类青瓷的判别函数为: △S=0.86X-2.43Y-47.82 式中:X,Y分别为瓷胎中SiO_2和Fe_2O_3的质量百分数。利用上式即可区分两类在外观上十分相似的著名青瓷。 相似文献
3.
对应分析在景德镇历代瓷胎配方演变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对应因子分析技术分析了景德镇历代瓷胎化学成分数据,结果表明,景德镇古瓷胎配方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五代十国和宋代为第一阶段;元代和明代为第二阶段;清代为第三阶段。瓷石掺和高岭土的制胎技艺始于元代,成熟于明未清初。在第一阶段内,瓷胎基本是由单一瓷石配制而成;第二阶段内,单一瓷石制胎与瓷石掺和高岭土的制胎工艺同时并存;第三阶段内,瓷胎配方几乎完全属于瓷石掺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料体系。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管窥陈显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瓷研究现状与分析[编者按:目前,我国古陶瓷研究事业在以往坚实研究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迅速发展。主要标志是:研究层次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拓展,多学科的研究进一步交叉相融,科工... 相似文献
6.
古陶瓷研究与科工贸一体化──谈我国古陶瓷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叶宏明,方三强(浙江省轻工公司总工程师)(绍兴瓷厂总工程师)中国古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显示出其主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于1993年9月成立的中硅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无疑... 相似文献
7.
对古陶瓷研究的再反思宋伯胤(南京故宫博物院)1986年10月,我为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写了一篇题为(对古陶瓷研究的反思)①的论文.对我国古陶瓷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标志,从五个方面表述了自己的粗浅的看。法。这五个方面是:一、从纵向向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世瞩目.无论是埋藏于地下的考古遗存,还是流传于世的瓷器、书画,均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欧美学者外,日本学者作出的贡献相当大.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日本学者的探究精神更是令世界陶瓷学界钦佩,三上次男、小山富士夫、三杉隆敏、上田恭辅、矢部良明等一连串陶瓷学界熟悉的名字,一次次写进中国陶瓷研究史,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多次被中外研究学者参考和引用.日本学者对中国古陶瓷研究的贡献,欧美学者是难以企及的,中日文化源远流长的亲和性是日本学者取得这一优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江西省陶瓷领域技术预见课题组 《中国陶瓷》2007,43(1):7-11,44
依据技术预见理论,并运用德尔菲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日用陶瓷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特点及江西省相关陶瓷领域的优劣势进行系统分析和预见,在此基本上提出了江西日用陶瓷发展重点方向和关键项目建议,同时为日用陶瓷领域的总体战略发展提出实施措施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浅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花瓷首先在元代的景德镇获得划时代发展。元代,在商品经济、市民社会的发展下,雅文化开始向俗文化过渡,雅俗文化呈现合流的趋势。加之民族融合的现实,必然使景德镇的青花瓷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时代审美特性。它既不同于唐代陶瓷的雍容华贵,也有别于宋代的精巧秀丽。本文从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论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所具有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