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土和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从兴  铁生年 《建筑技术》2009,40(3):221-224
通过灰土和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作用原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分析了灰土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检测情况,提出了土挤密桩成孔时施工方法及技术应用,阐述土挤密桩在处理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挤土桩挤土效应的弹塑性分析及消除挤土效应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晋 《江苏建筑》2000,(2):36-42
本文简要阐述挤土桩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轴对称问题弹塑性解,模拟挤土桩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综合消除挤土效应的一些措施,可供工程实用和应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论证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可行性,在兰州黄河南岸高阶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开展了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单桩和群桩的挤土试验,测得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单桩周围土体的变形以及距桩周不同距离处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获得不同桩间距的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群桩桩间土物理力学指标变化以及桩间土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经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单桩挤密后的土层土性变化最大范围为2倍桩间距,明显影响范围为1.0~1.5倍桩间距;群桩间距不大于2.5倍桩间距时,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可以消除黄土湿陷性。  相似文献   

4.
沉管灌注桩的新发展——非挤土沉管灌注桩周广泉工程上按沉桩时桩土的相互作用分为挤土桩和非挤土桩两大类。沉管灌注桩属于挤土桩范畴,因其具有工艺设备简单、造价低、速度快、不排污、适用范围广等优点,特别是在量大面广的中小荷载的工民建及构筑物基础工程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生石灰块吸水分解、膨胀,桩间土被挤密、脱水,强度提高,以生石灰为主的挤密桩复合地基就按这一规律形成。挤密桩在土中产生包括生石灰的吸水、发热和体积膨胀的消化反应,降低了桩间土的含水量,减小了土的孔隙比,从而提高了地基强度。生石灰消化后形成消石灰,土中钙离子增加,发生阳离子交换,增强了土颗粒间的粘结力。生石灰与土或添加剂中的SiO2和Al2O3发生反应,生成硅酸盐水化物。这一反应有助于桩长期强度的形成,也提高了桩间土的粘结强度,因此反应提高了土的粘结力以及桩和土的强度。生石灰块中增加砂及碎石骨料,级配适…  相似文献   

6.
裴勇 《山西建筑》2005,31(14):62-63
对饱和粘性土中挤土桩竖向承载力时间效应进行了分析,根据工程实践经验,针对成桩后28d饱和粘性土中挤土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不达设计要求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计算和静载试验比较了土对弱挤土桩和普通预制桩的支承能力,得出了土对弱挤土桩的支承能力并不比对普通预制桩的支承能力小的结果,为在饱和软粘土地区使用弱挤土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挤土分区模型,建立了饱和土中考虑孔压消散的桩侧非均质挤土区桩竖向振动简化计算模型;通过分离变量方法,得到了桩竖向振动频域解析解和时域半解析解,分析了挤土区对桩竖向振动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挤土区当量半径和桩周孔压增量比越小,桩周土对桩的约束作用越强;挤土区的存在使桩土间的相互作用减弱,采用均质土完全粘结模型过高地估计了土对桩的约束能力,实际工程中尽早开展挤土桩小应变反射波检测有利于获得较大的测试深度。  相似文献   

9.
素土挤密桩作为一种地基处理方法,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在陕西关中地区建设工程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以法门寺合什舍利塔裙楼素土挤密工程施工为例,围绕素土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施工中的整个过程,叙述了素土挤密桩施工中放线定位、成孔、成桩等质量控制,经试检测桩间土的挤密系数,湿陷系数,桩体压实系数等指标均满足设计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0.
PHC管桩沉桩挤土效应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林兵 《广东建材》2009,25(11):52-54
PHC管桩为挤土沉桩模式,则沉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研究对设计、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PHC管桩的挤土机理和效应,分析了PHC管桩的挤土效益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以减小桩的挤土效益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桩施工方法一览表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排土桩(又称为挤土桩,包括打入式桩、压入式桩和振入式桩等)、少量排土桩(又称为部分挤土桩,包括部分挤土灌注桩、埋入式桩、螺旋式预制桩、打入式开口管桩和组合桩等)、非排土桩(又称非挤土桩,包括各种非挤土灌注桩)。具体分类,见图145。  相似文献   

12.
针对静压桩挤土效应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问题,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建立了静压挤土桩复合地基和非挤土桩复合地基的数值计算模型,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对静压挤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性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挤土效应在桩土界面处产生的侧向压力使静压桩的极限侧摩阻力增大,桩侧阻力优先发挥,端阻力发挥相对滞后。静压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的增大逐渐增加,挤土效应使桩间土强度有所提高,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贡献更易发挥。静压桩复合地基的基础沉降变形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挤密桩复合地基中桩间土挤密的特点与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挤密桩复合地基中桩间土的挤密规律、特点及效果检验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对桩距设计及桩间土挤密效果的检验与控制提出几点浅见,供参考并望指正。  相似文献   

14.
预制桩沉桩引起的挤土效应对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沉桩挤土效应的研究对防治措施的提出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预制桩沉桩方式、工作机理、挤土效应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桩基础设计阶段和沉桩施工阶段减少预制桩挤土效应的各种常用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现浇X形桩(以下简称XCC桩)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异形截面桩,其沉桩挤土效应不同于传统圆形截面桩。针对目前的理论模型和试验技术对于研究异形截面桩沉桩挤土效应的不适用性,提出一种新的异形截面桩沉桩模型试验技术。基于透明土变形可视化技术,分别研究了圆形桩和XCC桩沉桩挤土的位移场变化规律。通过将圆形桩透明土沉桩挤土位移场的结果跟传统的理论模型(圆孔扩张法和应变路径法)进行对比,验证了透明土沉桩模型试验技术的可靠性。随后,开展XCC桩的沉桩挤土试验。进一步地,基于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一种简单的修正扩孔理论用于计算XCC桩异形桩的沉桩挤土径向位移的分布规律,并将理论计算位移与模型试验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修正扩孔理论的合理性。提出的异形桩透明土沉桩模型试验技术以及修正扩孔理论可以作为研究其他如矩形桩、Y形桩、H形桩等异形截面桩的沉桩挤土效应问题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浇X形桩(以下简称XCC桩)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异形截面桩,其沉桩挤土效应不同于传统圆形截面桩。针对目前的理论模型和试验技术对于研究异形截面桩沉桩挤土效应的不适用性,提出一种新的异形截面桩沉桩模型试验技术。基于透明土变形可视化技术,分别研究了圆形桩和XCC桩沉桩挤土的位移场变化规律。通过将圆形桩透明土沉桩挤土位移场的结果跟传统的理论模型(圆孔扩张法和应变路径法)进行对比,验证了透明土沉桩模型试验技术的可靠性。随后,开展XCC桩的沉桩挤土试验。进一步地,基于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一种简单的修正扩孔理论用于计算XCC桩异形桩的沉桩挤土径向位移的分布规律,并将理论计算位移与模型试验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修正扩孔理论的合理性。提出的异形桩透明土沉桩模型试验技术以及修正扩孔理论可以作为研究其他如矩形桩、Y形桩、H形桩等异形截面桩的沉桩挤土效应问题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晓燕 《山西建筑》2004,30(18):69-70
针对挤土桩在打桩过程中产生的明显挤土效应,以圆柱孔扩张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打桩过程产生的桩周土位移,提出了采用砂桩进行纠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合适的土体屈服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通过在桩–土界面设置接触以及在桩顶施加位移荷载建立了符合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沉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讨论了桩–土界面不同摩擦情况对沉桩产生位移场的影响。并对桩–土相互作用及水平向孔扩张的2种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及其摩擦情况是正确模拟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桩-土界面摩擦对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合适的土体屈服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通过在桩-土界面设置接触以及在桩顶施加位移荷载建立了符合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沉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讨论了桩-土界面不同摩擦情况对沉桩产生位移场的影响。并对桩-土相互作用及水平向孔扩张的2种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及其摩擦情况是正确模拟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静压群桩挤土位移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应变路径法及源汇法理论,建立了已存在桩情况下单桩挤土位移场。在此基础上,结合拉格朗日插值函数推导出了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群桩挤土位移场的解析解。该解较各桩的简单叠加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而且能够简化为不考虑施工顺序的静压群桩挤土位移场的解答。利用得到的解析解对群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忽略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群桩挤土位移场相比,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迎桩面挤土位移较大,而背桩面的挤土位移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