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开源  唐洁影 《电子器件》1994,17(3):177-180
本文介绍了多孔硅(PS)二次阳极氧化(A0)过程中的电致发光现象,所设计的M/PS/Si/M肖特基结构的二极管也观察到了电致发光,本文还对它们的发光机理做了粗略地讨论。并提出要使多孔硅电致发光器件实用化,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硅发光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夏建白 《半导体学报》1998,19(5):321-326
硅发光对于在单一硅片上实现光电集成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介绍了目前已有的使硅发光的方法:掺深能级杂质,掺稀土离子,多孔硅,纳米硅以及Si/SiO2超晶格,讨论了两种可能的发光机制:量子限制效应和表面复合效应.最后介绍了两个硅发光器件,表明硅发光器件的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3.
王启明 《电子器件》1994,17(2):1-12
发展硅基光电子学一直是人们关注追求着的一个诱人的目标,众所周知,半导体晶体管是构成微电子技术的关键基础,而发光,激光器件则将是光电子学的心脏部件,硅属间接带隙材料,发光效率至少比直接带隙的GaAs低三个量级。探索硅基材料高效率发光的途径,已是当前科技界研究的热点,能带工程的应用为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本文着重评述,由SiGe量子阱能带工程,Er ̄(3+)发光中心离子注入掺杂工程,以及直接带隙β一FeSi_2新材料工程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作者的若干初步想法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汪开源  唐洁影 《电子器件》1994,17(3):181-184
本文介绍了采用阳极氧化腐蚀工艺在单晶硅上制作多孔硅(PS)薄层,对PS薄层进行了微结构的分析为毫微结构量子线组成的复杂网络,其截面尺寸为纳米范围而纵向尺寸在微米量级。对PS样品光致发光谱的测定发现随阳极氧化电流密度和腐蚀时间的增加谱峰发生“兰移”并用PS的量子限制效应解释了上述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在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法制备的氢化纳米硅(nc-Si:H)/氢化非晶硅(a-Si:H)多层膜中,未经任何后处理工艺,观察到室温可见光致发光(PL).当nc-Si:H层厚度由4.0nm下降至2.1nm时,PL峰波长由750nm兰移至708nm.本文将这种对量大于Si单晶能隙的光发射归因于多层膜中nc-Si:H子层的量子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激光CVD合成纳米硅(平均粒径为14nm)的可见发光特性。用300-450nm波长激发时,在400-650nm区间观测到了发射宽峰。首次发现粒径大于10nm的纳米硅在室温下具有可见发光,该现象可用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来作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多孔硅的光致发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电化学腐蚀的阳极氧化工艺,在硅衬底上制备多孔硅(PS)薄膜,实验测定了多孔硅薄膜的光致发光谱(PL),发现光致发光谱峰值波长随阳极氧化时间、HF浸泡时间或置于空气中自然氧化时间增加而向短方向移动(“蓝移”).文章用量子限制效应(QCE)理论解释了上述实验结果,并提出了在多孔硅发光机制中还存在表面态及实物质在发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多孔硅发光(LEPOS)实验。多孔硅是在HF电解槽中通过电流把n型硅阳极氧化制成的。用紫外光照射可得到可见光的光发射。在多孔硅层的顶部对固体接触层上施加交流或直流电压,可看到可见的电致发光(EL)。给出了两个实验的原始光谱。  相似文献   

9.
汪开源  徐伟宏 《半导体光电》1994,15(3):255-258,272
介绍了用阳极氧化腐蚀形成多孔硅的工艺,并分析了它的微结构,实验测定了多孔硅光致发光谱(PL),由PL谱的峰值位于可见光区,不同于Si的带隙能量;用纳米量子限制效应(Q-CE),解释了多孔硅中进入量子线中电子和空穴能量增量为ΔEc和ΔEv,于是多了孔硅有效带宽成为E=E。+ΔE。而E。是Si的带宽为l.08eV,ΔEc和上ΔEv分别为h2/4meq2和h2/4mhq2,由此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Si基异质结构发光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金中 《半导体光电》1999,20(5):294-300
综述了Si 基异质结构发光研究的现状。介绍了Si 材料本身的本征发光、激子发光、杂质发光等特性,描述了掺Er- Si 的发光、Si 基量子结构( 量子阱、量子点) 的光发射,重点研究SiGe/Si 异质结构的发光性质。同时还对多孔Si 发光、Si 基发光二极管(LED) 与Si 双极晶体管(BJT) 集成、Si 基上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 与微透镜的混合集成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在InP衬底上用通常的晶格匹配(y=0.53)和晶格失配(y>0.53)In_(0.53)Al_0.48As/In_yGa_(1-y)As层结构同时制作p-沟和n-沟曾强型异质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HIGFET)。获得1μm栅长e型p-沟HIGFET,其阈值电压约0.66V,夹断尖锐,栅二极管开启电压0.9V,室温时非本征跨导>20mS/mm。相邻的(互补的)n-小沟HIGFET也显示e型工作(阈值V_th=0.16V),低的漏电,0.9V栅开启电压和高跨导(gm>320mS/mm)。这是首次报道在InP衬底上同时制作具有适合作互补电路特性的p_和n-沟HIGFET。  相似文献   

12.
电发光器件对平面显示器和光电子集成电路都有用,为制作这种器件,对Ⅲ-Ⅴ族元素半导体材料和有机材料进行了广泛研究。然而,用这些材料制作的器件往往缺乏长期稳定性或缺少大面积的均匀发射。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以及用硅制作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的广泛应用,用硅制作电发光器件应是有益的。日本科技公司和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用溅射工艺在硅衬底上淀积了2μm厚的硅酸铕(EuSiO)层,然后使此膜层在1000°C的真空中退火15分钟。所做成的器件在很大面积上呈现均匀光强的白光电发光发射,室温下的外量子效率约0.1%…  相似文献   

13.
多孔硅发光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讨论了量子限制效应,推导出多孔硅有效禁带宽度增量并用量子限制效应和表面态及其物质在发光中作用的理论解释了PS光致发光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VarianGenⅡMBE生长系统研究了InGaAs/GaAs应变层单量子阶(SSQW)激光器结构材料。通过MBE生长实验,探索了In_xGa_(1-x)tAs/GaAsSSQW激光器发射波长(λ)与In组分(x)和阱宽(L_z)的关系,并与理论计算作了比较,两者符合得很好。还研究了材料生长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Ⅴ/Ⅲ束流比,量子阱结构的生长温度T_g(QW),生长速率和掺杂浓度对激光器波长、阈值电流密度、微分量子效率和器件串联电阻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和MBE生长条件,获得了性能优异的In_(0.2)Ga_(0.8)As/GaAs应变层单量子阱激光器:其次长为963nm,阈值电流密度为135A/cm ̄2,微分量子效率为35.1%。  相似文献   

15.
多孔硅的发光是源自其最表面层,该层是非晶态的。本研究揭示其结构是随机分布在此表面的纳米尺度的硅。多孔硅的微结构好象量子海绵,没有观察到“线”状结构,是一种无序材料。多孔硅的发光极象是由于这种纳米硅原子簇中的量子限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MOCVD技术和光电子器件工艺成功地制备了P-i-n结构的P-ZnSe-(Zn0.65Cd0.35Se-ZnSeMQW)-n-ZnSe自电光效应器件(SEED)。在这种自由光效应器件中,在反向偏置电压下实现了由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QuantumConfinedStarkEffect)引起的电光调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多孔硅发光的研究进展DevelopmentsinLuminescentPorousSiK.H.Jung等曾有研究表明,多孔硅层(PSL)在4.2K的温度下具有可见的光致发光(PL)特性。近期对PSL的观察表明在室温下也有一定强度的PL现象,这一特...  相似文献   

18.
详细讨论了两种新的多孔硅发光机制理论(无序Si网络结构和聚硅烷/氢化物发光)以及相应的实验支持。通过分析多孔硅的各种发光机制和多孔硅微结构研究,作者认为多孔硅不是仅有一种发光机制,不同的微结构和成分构成会产生不同的发光机制,其中量子限制效应和聚硅烷/氢化物发光是受到较多实验支持的,分别有微结构和成分决定的发光理论。  相似文献   

19.
纳米硅薄膜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电容式耦合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中,使用高氢稀释硅烷为反应气体制备出了晶粒尺寸为2~10nm的纳米微晶相结构的硅薄膜,使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X射线衍射谱(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IR)等结构分析手段检测了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纳米硅薄膜的晶格结构为畸变的金刚石结构.X射线衍射谱表明除了Si(111)的2θ=28.5°和Si(220)的2θ=47.3°处的衍射峰外,在2θ=32.5°处存在着一个强的异常峰.HREM结果表明存在新的Si结晶学结构与XRD异常峰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含有纳米硅点的光致发光二氧化硅膜,发现其激发谱分别在246 nm 及506 nm 附近有极大值。当激发波长在506 nm 附近时,观测到一个强度很弱但发射谱线宽度只有约0 .05 eV 的发光带,远小于250 nm 激发时的发射光谱的宽度( 约0 .50 eV) 。此窄发光带的发光波长及峰型随激发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分析表明它起源于硅氧化合物中的纳米硅点,而短波长(250 nm) 光波激发时的宽发射谱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硅中的杂质与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