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刊讯天津市今年计划试点建设20项绿色节能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民用建筑必须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实施,要  相似文献   

2.
地方·管理     
《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出台近日,广西正式出台实施《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广西首次发布的有关"绿色建筑"的综合性地方标准,第一次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和严格的评定,规定只  相似文献   

3.
《广东建材》2007,(8):2-2
大量标准相继发布实施,填补了多项节能标准的空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建设部先后批准发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21项重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了LEED认证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的节能设计要求,通过LEED v4参考标准ASHRAE90.1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以及最新参考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以围护结构系统、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求为方向,对比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认证最新参考标准在一些关键评价指标的差异化,为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腾 《化学建材》2012,(1):38-39,45
2002年1月由韩国环境部门推出了《住宅建筑的绿色评估准则》,并在市场的推动下,2008年又陆续发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发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包括了住宅建筑,学校,公共建筑,住宅小区,超高层和综合建筑6种类型的建筑。通过介绍韩国宿草三星某大厦,介绍了韩国绿色建筑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编的《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送审稿)日前在北京通过专家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查委员会高度肯定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认为《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和进一步推进绿色商场建筑评价工作,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总体达到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7.
杨扬  张铁辉 《建筑创作》2011,(6):107-109
引言我国公共建筑用能占城镇建筑非采暖用能的48%,每年消耗约2 400亿度电。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耗电量占其总电耗的40%~60%。如何降低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对于整个建筑的节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设计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在投资较低的情况下,采用了多项适宜的绿色节能技术,确保各个系统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力求经济,体现了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
唐汝宁  潘钺  李玉鑫 《化学建材》2012,(1):57-59,65
结合呼和浩特地区气候特点,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缺乏地区性的问题,以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基准,选取居住建筑类型,对标准中节能和节水项进行分析。节能从建筑本体设计、选择合理的采暖通风方式、合理的管理方式着手;能源利用着重于太阳能采暖、热水系统和采用地源热;节水从节水型用水器具、阶梯式水价、灌溉方式着手;水资源利用着重于中水和雨水利用。这些措施为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备项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日.广西正式出台实施《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广西首次发布的有关“绿色建筑”的综合性地方标准,第一次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和严格的评定,规定只有符合《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才能真正贴上“绿色建筑”的标签。据了解.按照《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绿色建筑”评定为一星、二星、三星3个等级,具体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方面内容.其中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  相似文献   

10.
《建材发展导向》2006,4(5):26-26
从江苏省建设厅获悉,《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已于公布,并于10月25日前完成修改意见的征集。据介绍,该标准比2006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更高且更具操作性。标准草案规定,绿色建筑包括住宅和公共建筑两类,其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  相似文献   

11.
国内首个LEED金奖案例及其空调系统特点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晶  钱颖初 《建筑节能》2007,35(1):52-54
建设部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促进节能省地型建筑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借鉴国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内首个获得LEED金奖认证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方面采用了多项环保策略。以空调系统为例,该项目使用了高效冷水机组、环保制冷剂、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排风全热回收等,有效降低整个建筑的能耗和运行费用达31%。相比较原有设计方案,绿色建筑新增投资的回收期仅为2.3年,故绿色建筑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通病,由此引发的"节能运动"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我国,建筑能耗之大已为千夫所指,基于此,国家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建筑节能政策,旨在通过加强建筑节能管理、降低能耗使用,实现我国节能的中长期专项规划的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能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标准,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到2020年,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绿色公共建筑电气设计要求简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金剑 《建筑电气》2012,31(3):35-39
通过对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条文、得分点的介绍,分析绿色公共建筑中针对电气设计要求采用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其重要意义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建立于2006年,当时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业界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旧版标准相比,新标准"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并由原来的按达标条文数评级变为分项打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中韩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能条款对于我国建筑节能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韩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SEED)节能指标的评价依据为韩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韩国《建筑能源效率认证标准》,结合这两项标准及中韩两国的能源特征,详细介绍了G-SEED节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式,并将节能评价指标按照建筑与围护结构、供暖通风与空调、照明与电气、能量综合利用四部分与我国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分值权重的对比分析,发现韩国居住建筑注重建筑与围护结构,公共建筑注重照明节能与能源追踪记录,而我国的节能评价指标则更注重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即设备与系统的选择与优化上,其权重甚至达韩国的2倍。  相似文献   

17.
隋馨 《门窗》2013,(10):41-43
现如今绿色建筑蓬勃发展,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结合绿色建筑评价的特点,并以澳大利亚NABERS为重点研究对象,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做出系统研究。通过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2月8日,由建设部主办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四次编制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从会上了解到,我国首部《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将在年底出台。标准出台后,仅公共建筑每年节能可达900万t标准煤。 据介绍,我国能耗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是交通和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7%,政府办公楼的耗能水平已超过8亿农民的耗能量。每年房屋建筑面积平均约10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6亿m~2,公  相似文献   

19.
5月11日,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宣贯会。建设部副部长黄卫指出,这三部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批准发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制定并强制推行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水节材标准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提高住宅和公共建筑品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黄卫强调,各地要充分认识工程建设标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既要加强标…  相似文献   

20.
一、编制背景及任务来源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建立了相关评价和管理办法,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得到高速发展.但是,医院建筑作为建筑中的耗能大户,因其安全性能要求较高、医疗流程复杂、室内外环境要求严格、各功能房间用能用水要求差别较大,尚未进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