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焉耆盆地9条构造剖面进行了构造复原。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焉耆盆地处于弱挤压状态,构造变形量相对较小,而主要的变形量集中于燕山晚期和喜山期,但喜山期变形稍弱于燕山晚期。平面上盆地西部变形量较大,东部变形量较小。盆地中、新生代的演化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燕山早期弱挤压与同生变形阶段,燕山晚期强烈挤压阶段,喜山期对冲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4.
平衡剖面技术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遵循几何守恒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与恢复方法,是构造演化定量分析的有效手段。介绍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和平衡剖面的制作。论述了平衡剖面技术在反转构造和挤压区盐构造平衡、伸展断陷盆地亚分辨正断层预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而对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含斜向滑动的构造以及含不均匀剥蚀的多期构造平衡与恢复目前则难以实现。由二维剖面平衡与复原走向三维平衡与复原,同时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完整的三维地质可视化、平衡和恢复系统,是平衡剖面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裂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平衡剖面正演模拟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正们盆地或局部构造的形成过程,合理地挪释盆地演化史和局部构造发展史.裂陷盆地构造沉降数值模拟可以估计上地壳与壳下岩石圈的伸展率及岩浆侵入体积.伸展率可用以计算裂陷盆地的古热流史,为预测烃源岩的演化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略论拉张性“花状”构造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张性“花状”构造可以分为对称性,非对称性和复合的三种亚样式,它们虽然在许多几何特征上与负花状构过类似,但成因却有本质的不同,其各级别断层是依次发育的,亚样式类型取决于断层形态,断层形态受沉积压实、异常流体压力等控制,由于控制因素空间上复杂变化造成亚样式的多样型。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足以说明油气勘查中古构造和古地理恢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A·исъгсен认为,储层的相对年龄可以用地质剖面的古恢复来确定,它是研究油气储层结构的主要指标之一。古环境恢复主要用地质资料,特别是钻井资料进行。在应用这种地质分析方法方面,共深度点地震剖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保留古恢复的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变换有油气藏的库页岛东北大陆架的复杂地质条件下获得的地震剖面,我们应用了这种方法。按深度比例绘制的地震位移剖面是古构造恢复的基本单元,这种方法被引入到对每条地震测线的静校正中,经静  相似文献   

8.
9.
确定古构造应力方向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该文提出了一种分析盆地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首先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盆地在各地质时期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然后借鉴材料力学中利用应变花求取主应力方向的办法,将盆地在3个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等同于应变花的3个线应变,进而利用相应公式求得盆地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利用该方法求得胶莱盆地白垩纪莱阳期、青山期和王氏期的第一拉张主应力方向分别大致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南—北向,这与由其他传统地质方法分析得到的结果对应性良好,说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此外,形变率在不同方向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盆地的力学性质,因此该方法还有助于判定盆地类型和成盆机制。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不受地层出露情况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下刚果盆地阿普特阶厚层盐岩在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盐构造,并对油气聚集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利用平衡复原剖面和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分析典型盐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探讨影响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具有明显的构造变形分带特征,其中后缘伸展带主要发育盐滚、盐筏和铲式正断层,中部过渡带以不同形态的盐底辟为主,前缘挤压带主要发育盐蓬、逆冲断层和厚层盐岩。盐构造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阿尔比期—晚白垩世初始活动期、晚渐新世—上新世末强烈活动期、上新世末—现今微弱活动期3个阶段。重力滑动作用和上覆层差异负载作用是导致下刚果盆地盐构造发生塑性流动变形的主要因素,而基底倾斜程度也对盐构造变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轴水平拉伸盆地三维古构造重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平衡剖面技术应用于盆地古构造重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偏离构造变形事实的,绝大多数盆地构造变形属多轴水平拉伸的三维变形。三维变形古构造恢复一般应视为二维变形的某种叠加,叠加方式视断裂总体变形特征而定。三维变形盆地中断裂可分为孤立断裂和各种断裂组合,恢复时需分别处理。作为实例,我们重建了汤原断陷早第三纪中期白垩系顶界三维古构造。  相似文献   

12.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沉降史分析和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南襄盆地典型井的沉降史模拟及典型剖面的回剥,分析了南襄盆地的沉降史和构造发育史,并对盆地内各凹陷的沉降做出比较,进而反映该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和构造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南襄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和新生代两期成盆过程,划分为白垩纪基底差异裂陷、白垩纪末期基底差异反转、古近纪基底差异裂陷、古近纪末期基底差异反转及新近纪基底整体拗陷5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两期成盆作用差异较大,盆地沉降中心发生明显迁移,从而造成各凹陷地层结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巴楚隆起中部卡拉沙依断层的差异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卡拉沙依断层是巴楚隆起内部的多期活动断层,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等关键变形期.平面上卡拉沙依断层表现为2条规模不同的断层自南西向北东呈剪刀式会聚,剖面内卡拉沙依断层表现为由沿寒武系滑脱的坡坪式盲冲断层和基底卷入式高角度逆冲断层共同组成.含膏盐岩层系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层变形特征,基底先存构造的差异性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段变形特征,区域构造应力场转换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期差异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中详细分析了现有恢复古构造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恢复精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平衡剖面控制下直接编制古构造等值线图的方法。研究认为:命名为"某段沉积前"的构造图,反映的并非某一时刻的地表形态,而是该段地层沉积后底界面的构造起伏,是整个时段内变形叠加的结果;地层倾斜、井斜、差异剥蚀、断层水平位移是影响古构造恢复精度的最主要因素,沉积压实影响相对较小,古水深影响最小,几乎可以忽略;平衡剖面控制法读取的厚度是在地层拉平、断层水平位移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兼顾了差异剥蚀、沉积压实的影响,可以准确标定古断层的位置,更能准确反映地质历史时期构造的三维形态。  相似文献   

15.
江陵凹陷盐构造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含盐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盐构造与油气藏存在密切关系,江陵凹陷盐构造非常发育,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①盐构造及其伴生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空间场所;②盐构造形成可改变流体动力系统并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网络通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假设条件入手,即:(1)垂向上地层形变是有限的;(2)固体体积不变,对综合沉各界 柱进行了描述,从空间和时间上识别引起压实的原因。然后根据弹性,塑性或粘滞形变,从微观现象到宏观效应进行了描述。应用孔隙度/深度以及孔隙度/有效应力关系对沉积盆地的沉积夺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选取多条地震剖面进行二维构造—地层解释和平衡恢复,揭示了赛汉塔拉凹陷的发育过程,了解了二连盆地的总体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表现为下部断陷、中部不均衡隆起和拗陷并存、上部超覆拗陷的基本特征;严格受正断层活动控制的沉降主要发生于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一段沉积时期,在腾格尔组二段沉积时期,盆地发生不均衡隆起和拗陷,部分地域的沉降仍受到断裂活动的控制;在赛汉塔拉沉积期主体表现为区域性拗陷沉降和超覆不整合发育,盆地接近消亡;全盆地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亚构造层序或盆地相,即下部裂陷盆地相(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一段)、中部拆离盆地相(腾格尔组二段和赛汉塔拉组)和上部热衰减或构造反转盆地相,它们分别受控于不同的构造作用过程。研究结果对二连盆地西南部具有相同成因类型和构造样式的其他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二叠纪盆地是波兰西部的主要勘探对象。赤底统孔隙砂岩和两种镁灰岩统碳酸盐岩地层是最重要的油藏。每一个沉积体系包括不同的岩相,其相互联系形成圈闭/油藏和盖层组合 。由构造和岩相组成的复合圈闭往往引起较高的勘探风险。基于3D地震资料的古构造分析为改进解释进而明显降低勘探和开发钻井风险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盆地内沉积地层与走滑活动的对应关系,将盆地内沉积划分为前走滑层序、同走滑层序及后走滑层序,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以上3种走滑层序到沉积之前的水平状态,获得了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平衡剖面计算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定量化描述构造活动过程,探求不同地质时期构造活动对辽河盆地中部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地震解释角度看,层拉平是一种古地表重建技术。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地震层拉平无法精确恢复倾斜地层厚度、压实地层厚度和地层水平伸缩量。为此,从地震层拉平的技术原理出发,首先将该技术与其他恢复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增加地质条件约束或对原有技术方案进行改进,最大限度地降低恢复误差对恢复结果的影响,使地震层拉平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地震解释的各个环节。并得出如下结论:①在楔状层序顶、底界面夹角小于15°、地层间隔厚度小于1000m的条件下,可利用沿层切片近似代替地层切片预测薄储层; ②当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压实作用差异较小时,可先利用地震层拉平技术恢复剥蚀地层厚度,进而利用修正的残余厚度法恢复古地貌;③对于一般地区而言,恢复主成藏期的古构造形态不用再做压实校正,在提高恢复精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古构造恢复的油气地质意义;④针对构造变形不甚强烈地区,可利用地震层拉平技术近似代替平衡剖面分析构造演化。这些结论可进一步促进地震层拉平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深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