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一座3跨100m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为例,对其进行了静动载试验和计算评估。静载试验中,测试并分析了主拱圈和桥面板控制截面的挠度和应力。动载试验中,测试并分析了该桥的自振特性以及行车激振下的冲击作用。根据实测拱轴线坐标,考虑温度、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对3跨连拱进行仿真分析。比较分析试验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桥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主拱圈拱脚附近截面承载能力不足,桥面板承载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主拱圈和桥面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结构整体受力处于弹性状态,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静动载试验和仿真计算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可以准确而全面地评定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2.
刘羽宇 《四川建筑》2014,(4):167-169
文章结合厦门湖滨西路口连续钢箱梁跨线桥的静动载试验研究。测试并分析了该桥的自振特性、静载工况下的挠度、截面应力和行车激振试验工况的冲击作用,并用Ansys有限元软件做了对比计算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桥梁在试验荷载下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具有良好的强度与刚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某跨度为54m的钢-混组合箱梁桥的整体受力性能,对该桥进行了静、动载试验,并根据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对其承载能力及工作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桥在静载作用下的控制截面的应力和变形满足设计要求,在动载作用下测试所得的自振频率和冲击系数与理论分析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以绵竹市金花大桥为工程实例,结合该桥实际震害,采用静动载试验判断桥梁震后承载能力。通过静载试验测试并分析各静载工况下的拱圈挠度、拱肋控制截面应力,判断桥梁震后实际承载能力。通过动力试验了解桥跨结构的自振特性及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分析桥跨结构在行车荷载下的冲击作用.研究表明:采用荷载试验方法能有效判断震后拱桥的承载能力,对桥梁抗震加固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桥梁荷载检测试验是为工作人员提供科学评价桥梁承载能力的依据,同时也是安全检测的重要保障。以太行山高速公路邢台段工程某主线桥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静载试验数据的测试方式、应力值、数据处理及测试流程,从而评价试验桥跨承载能力以及设计荷载等级的使用要求;通过动载试验主跨自振频率以及冲击系数,分析桥跨结构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6.
北京某景观桥钢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某景观桥为新建钢结构人行桥,为保证桥梁投入运营后的长期安全,对该桥进行了检测鉴定以及评估工作,以评定桥梁的实际工作状态,以及桥梁的承载性能与设计的符合程度.此次检测工作采用表观损伤检查、现场静动载试验与有限元建模计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本文介绍了该桥结构检测鉴定的总体流程,首先对桥梁进行了表观检查,以评定桥梁的技术状况,然后对静载试验加载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荷载工况和测点布置,此后进行了标准设计荷载和试验荷载下的桥梁上部结构有限元建模计算,得到了此次静载试验的效率系数、两种荷载下的静力响应以及位移校验系数等重要数据,在此基础上,对静载测试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此外,为进一步验证静载试验结果,还进行了该桥的动载试验,获得了该桥的前几阶自振频率.在前文工作的基础上对该桥进行安全评定,指出该景观桥整体刚度偏弱,且相关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并提出了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7.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荷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  夏招广  高玉峰 《四川建筑》2009,39(3):148-150
对厦门市枢星桥实施静动载试验,将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该桥各控制截面应力、挠度、强度和刚度指标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桥跨结构在使用阶段能够满足承载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桥梁的性能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动力特性,文章以五通岷江大桥为工程背景,对该三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设计了现场动载试验,通过脉动试验测试了桥跨结构的自振特性值,进行了行车激振试验,测试了桥跨结构在不同行车速度及行车条件下的冲击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车辆对桥梁中跨的冲击作用比边跨更明显。与车速相比,路面平顺度对冲击作用的影响更明显。当路面状况较差时,低车速也能造成较大的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瑞琦 《山西建筑》2014,(11):185-186
对哑铃型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静动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阐述了静载试验与动载试验的测试内容,测点布置与加载位置,并分析了试验结果,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能够对某市政(93.0+138.0+93.0)m三跨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工作性能现状和实际承载能力有一定认识,文章就该桥所进行的静动载试验做相对应的探讨,并对其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评价。其中主要针对主梁控制截面进行的静载试验和对桥梁结构进行的动载试验展开探讨,对主梁控制截面试验结果中的应力、挠度进以及动载试验工况下桥梁结构的自振特性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于桥跨需要满足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均都达到符合标准,桥梁整体动力刚度满足设计要求,该桥承载能力满足原设计荷载等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PM2.5概念、组成、来源及危害,从太原市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对PM2.5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对钢铁企业排放PM2.5的主要工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太钢当前PM2.5的防控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与注册师制度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专业评估认证已成为教育界和关心教育人士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是中国开展得最早的专业评估认证,有近20年的专业评估认证的经验。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的基本情况、中国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情况、对专业评估认证及注册师制度的思考,以及完善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雷克斯是一家经营方式独特的跨国公司,1986年创建于美国特拉华州.凭借其独特的收购兼并经营方式,在工程机械领域迅速扩张,不断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单一工程机械品种生产商整合在自己的品牌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城乡规划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情况,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仅仅只是解决了城市和村镇的统一规划问题,对于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大量的自然,历史等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利用的问题,并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本文通过结合南京浦口的规划实践工作,提出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设想,目的旨在探索地方层面的规划编制如何能进一步结合地区管理需要,实现规划与管理的无缝对接,充实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瓷砖石材粘结剂和填缝剂泛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瓷砖、石材粘结剂和填缝剂等材料在施工后泛碱的产生过程、内在机理、泛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材料中存在过量的游离Ca2 、Na 、K 等,材料内部结构中存在毛细孔以及有水存在是材料泛碱的3个条件.只有严格控制材料的性能、正确的施工方法和采用合理的养护措施等消除产生泛碱的条件,才能有效防止泛碱.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长期以来,混凝土的收缩性质受人关注,但除了大坝以外,通常只测定混凝土的干缩值,并以其评定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然而,随着对水泥与混凝土工程技术的不断研究发现,温度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引起开裂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加速,弹性模量、徐变松弛等参数随之变化,造成开裂趋势明显加大。因此,更新评价和预测混凝土收缩与开裂的方法,寻求改善现今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方法已经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7.
采用GIS技术、GPRS技术及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区"雨情"实时发布、"涝情"及时预警、"排涝"资源科学调度.并结合WebGIS地理技术设计和大型应用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组.本系统在东营市上线运行以来,对大、暴雨监测,多次利用排水模型进行预警,针对实时降雨强度进行报警,通过短信、LED显示大屏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进行提醒,对人民大众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BIM技术可以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在机电安装项目中,模拟所有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工序,并进行施工模拟,为工程实际安装阶段的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该文从机电安装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在机电综合排布、碰撞检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验证BIM技术在机电安装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并对BIM技术对安装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郑昕 《城市建筑》2014,(18):186-186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以及约束,导致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存在一些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一些背景,然后阐述了设计中应考虑的几点问题,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其目的在于集中人口、控制人口、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国要发展,环境要改善,国民素质要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山区人口)必须聚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契机,利用小城镇的建设聚集农村和山区人口,做好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