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小刚 《四川建筑》1999,19(2):10-11
现代主义的规划原则带来了城市的无限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衰亡。因此城市的复兴在于复建城市的公共领域,而纪念性城市空间构成了大部分城市的公共领域,因此复兴的关键就在于纪念性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本文通过对城市的形态构成的分析,得出几点纪念性城市空间的设计与视觉、艺术处理手法,探索一条城市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纪念性的环境艺术设置是确定城市形象的焦点。独特的创意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作为城市环境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在一定的城市空间中,反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4.
《世界建筑》2004,(11):46-47
在汉堡的城市结构中,柏要市民吣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作为通往主要车站及罗豪斯市场的交通要道上的显著的标志性建筑。人们从很远处就能看到这3座摩天大楼,它们是城市天际线的显著特征。赢得此次竞赛的设计方案在原有的摩天大楼旁增添了两座类似尺度的大楼,营造出了一个生动的城市组合。这两座新板楼从一个代表当地街道和建筑特征的7层水平裙房中升起。大楼的双面采用不同色彩的设计——各个单元的边界形成了各面上不同的色彩间的界面——不仅将赋予新建筑明确的个性,而且将使它们成为城市中与众不同的方向标。柱子支撑的办公环形区以及它下面底层大楼的单一设计将为公共事业带来流动的都市空间。新建筑将包括办公、住宅及商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走过柏林     
王宇石 《建筑创作》2003,(6):124-131
本文通过对柏林城市发展史、城市建设特征、绿化体系,以及柏林统一后重建的描述和分析,梳理出这个充满矛盾的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探讨当代建筑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人们为走出困境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6.
纪念性建筑设计与地景在当代结合日益密切,但关于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方法缺乏总结.由此从整体环境、建筑形象和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主客转换、异质缝合、模拟重构、形象隐喻、空间沉浸五种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策略,并对五种设计策略分别举例分析,以期为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提供支撑,对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奕 《中外建筑》1999,(5):38-39
我国传统建筑为木构架体系,通过梁架结构和装饰美化,使结构功能和艺术形象统一起来,形成优美的空间造型,尤其是亭、台、塔、坊、廊等,几乎是以独立的审美特征而形成的建筑式样,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有许多以传统建筑为主的旅游景点,例如:北京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明十  相似文献   

8.
李品人 《新建筑》2009,(1):59-63
这是李品人的故事,关于她为什么及如何以一个建筑师的角色在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工作。经由在英国接受建筑教育及工作经验的旅程——从利物浦经伦敦到柏林,第一个阶段都为她带来了新的发现和对建筑全然不同的了解。这个发展过程帮助她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建筑视野。  相似文献   

9.
张宏 《华中建筑》1995,13(4):18-20
该文介绍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工程--象征性的表现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柏林的建筑思潮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城市发展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在国际上被广泛探讨的问题使得柏林的城市轮廓问题也引起关注.这栋处在新柏林中心的高层建筑的设计反映出两个明显的目的:作为单体建筑,它重现了1920年代表现派传统的砖建筑的外貌,像杜塞尔多夫的Wilhelm-Marx-Haus,汉堡的Fritz Hoger's Chilehaus和美国的许多摩天楼一样.而另一个目的与城市景观有关.这栋建筑外形被随意切割,与城市和广场空间关系相适应.本工程证明了以现代技术处理手法创造出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的立面的可行性,因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典范.  相似文献   

11.
当复杂的城市条件日益成为常态,观察对于设计专业人员理解城市那些令人迷惑的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在最近十多年中,一种关注于本地和过程的基于观察的城市研究方法正逐渐成形,它将帮助我们面对突现的问题和冲突的叙事.介绍“城市观察”这一新研究领域,讨论什么是城市观察,观察什么,以及怎样观察等基本问题,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城市观察不仅是一门技术,而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来处理城市复杂性并为城市干预提供有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为例,从城市纪念性空间场所功能的整合.场所空间的套叠.以及场所精神的把握入手,探讨了类比“城市综合体”这一实体的“纪念空间复合体“的“虚空”范畴。随着城市用地紧张的不断加剧.原有城市纪念性空间在无法扩展的前提下.逐渐向一种功能、空间、精神高度综合的形式演进,趋于浓缩。  相似文献   

13.
Cultivated by non-professionals, do-it-yourself (DIY) interventions in urban space are gaining serious credibility in the professional design fields. But as these professionals take up the flag of small-scale and social justice-inspired action in design handbooks and art exhibits, what happens to the struggles that informed the tactic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DIY urban tactics of Food Not Bombs as a counter case study that problematizes the recent professional attention given to DIY, tactical or spontaneous urbanism. Forged in a struggle against the structural violence of capitalism, and based in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for community meals, Food Not Bombs challenges de-politicized notions of tactical or DIY urbanism.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但过快的城市化发展也造成了城市多样性的缺失。文中通过对简雅各布所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提出的实现城市多样性的策略进行阐述和分析,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状况,分析其策略在中国城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阳建强  张帆  杜娟 《新建筑》2009,(4):52-55
阐述了安庆独秀园的功能定位与设计理念,介绍了独秀园布局结构、景观生态、道路交通等方面的专项系统规划,并从城市设计角度剖析了独秀园纪念性轴线的寓意及组织。  相似文献   

16.
在对大城市和城市病再认识的基础上,从大城市发展面临的规划、流动人口和内城等挑战,认为大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抑制大城市发展是不可取的,进而提出解决城市病的策略,以利于大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轻轨和地铁线的换乘在城市发展规划上十分重要。妥善处理换乘点的功能、形式及与城市区域环境的协调,以付费区共享地面厅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实现零换乘。  相似文献   

18.
黎慧华  周建华  徐琳 《山西建筑》2007,33(11):31-32
通过对纪念性空间创造过程中立意、选址、布局、尺度与比例、色彩与质感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纪念事物的特殊情况,将纪念性空间在人们面前展示出来,从而创造出能让人们身在其中,而感情能与周围环境所体现出来的寓意相融合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starkly contrasting faces of recent European urbanism, and shows how they have shaped the same urban territory, New Belgrade. In the first place, it outlines the central dilemmas and difficulties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modernist city in Europe, and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modifications undertaken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a radically different, consumption‐oriented society. The location for this enquiry is the largest municipal district within Belgrade. New Belgrade, with its immense size and expanse (over 40 sq km and a population of about 250,000), grand boulevards and massive apartment buildings lined up in numbered blocks, is a mixture of modernist vision and socialist planning, far larger than any comparable urban distric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ities. Designed as a federal capital for Tito’s Yugoslavia, it rapidly became a predominantly residential suburb. New Belgrade is now being re‐positioned and partly re‐built as a business centre in a process of change driven largely by international capital, with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retail, leisure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open spaces are being filled in, often with up‐market housing. The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ome of the plans and controversies that surrounded the city’s construction and an outline of the modifications that have transformed New Belgrade since.  相似文献   

20.
朱捷  董世永 《新建筑》2014,(1):136-139
面对当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景观都市主义的学术思潮应运而生.该理论体系刚刚起步,尚不完善,设计师们须在吸纳景观都市主义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景观化城市设计思路.通过尝试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并对典型的城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探讨与总结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