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定燕  曾力  阮燕 《人民长江》2001,32(11):52-54
南方某水库自蓄水运行以来,大坝出现涌水现象,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决定在不放空水库的情况下,采用水下灌注铺盖进行渗漏处理。为此进行了水下灌注材料的试验研究,分速凝和普通两类。提出了新型的水下灌注材料-水下不分散柔性混凝土。该材料具有高流动性、高水下抗分散性和低弹模高塑性的特点。对该材料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是一种新型混凝土,尤其是适用于水下施工和水下修补工程,这种混凝土在复合絮凝剂条件下,能够在水中抗离析、不分散、自流平、并且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满足日本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质量标准,同时还具备较好的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等特点,此外,不略排水作业,简化施工工艺,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十分优越,在人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是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次革命,解决了水下混凝土施工对围堰和排水的要求和混凝土在水下浇筑过程中遭水洗和污染水体的问题。通过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的施工实践,分析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技术原理、应用要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几种常用的施工方法以及吊罐法在三百门水闸护担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概述水下不分散砼的性能特点,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优势,以供工程设计和施工部门了解和掌握,使该技术能为水利水电工程服务提供新的设计依据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具有遇水不分散的特点,用于水下施工,可免筑围堰。论述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于钱塘江强涌潮区丁坝下游脚趾的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7.
试验探讨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受不同胶材组成的影响,结合试验数据提出最优配合比,该配合比能够保证混凝土低弹模高塑性、高水下抗分散性、流动性好、黏稠等性能,且施工方便、经济可行,研究成果可以为胶凝材料以及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优化配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1.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概念 普通混凝土水下浇筑时,水洗作用会导致材料离析、水泥流失,无法保证混凝土中材料的均匀性、接缝的可靠性和钢筋握裹力等,影响施工质量,造成环境污染.传统的水下混凝土施工主要通过尽量隔离混凝土拌和物与水的接触来避免上述问题.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是指在普通混凝土中加入专用外加剂UWB絮凝剂和SCR絮凝剂.这两种外加剂使混凝土拌和物即使在水洗作用下骨料和水泥也不分散、不离析,且能自行流平和硬化,质量可靠,从根本上解决了新拌混凝土遇水分离问题,实现了水下施工"陆地化".  相似文献   

9.
结合相关标准和工程实践经验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类似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课题的提出广东省澄饶联围工程始建于1970年,其挡潮、泄洪的功能对当地的农业和渔业养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施工水平差,导致主要泄洪闸——三百门水闸的内外护坦破损严重,海漫被冲刷形成深坑,消能不足,亟需进行修复.广东省潮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针对水闸实际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决定采用水下不分散钢筋混凝土加固方案.加固工程是在原护坦面上直接浇筑30cm厚的水下不分散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应用在广东省尚无先例,且在水利系统内有着十分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为此广东省水利…  相似文献   

11.
Gezhouba hydroproject was impound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 in 1981.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mpact on the downstream river course, Jingjiang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of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has conducted prototype observation on the Yichang-Chenglingji river stretch. On basis of the observed data, the change in river regime and scour-sedimentation evolution and water surface profile below the dam are analys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ouring of downstream river course mainly stretches from Yichang to Ouchikou, mainly occurring in 1980~1987; the scourring mainly takes place in the river channel and the water surface profile drops significantly in dry season,but not quite in high flood season.  相似文献   

12.
1 LayoutofMonitoringInordertoanalyseriverevolutionlawofthedown streamriverreachoftheGezhoubaproject,JingjiangHydro logicandWaterResourcesSurveyBureauofChangjiangWa terResourcesCommissionhasconductedprototypeobserva tionandanalysisontheriverchannelbelowt…  相似文献   

13.
随着通航、调度及生态方面需求的提高,对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坝间河段进行新一轮治理已迫在眉睫。根据葛洲坝工程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对该河段30余年来的河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葛洲坝工程运行后至1983年,两坝间河段明显淤积,其后至1998年,淤积进程趋缓;1998年以后有一定的冲刷,尤其在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两坝间河段处于累积性的冲刷状态,冲刷部位主要以深槽为主,冲刷深度较大的河段主要发生在乐天溪深槽段和南津关深槽段,河段中部较为稳定;2008年后,冲刷幅度变小,个别年份甚至有回淤。30年来,河段先淤后冲,渐趋平衡,河势较为稳定;三峡工程运行后,两坝间冲淤与三峡工程下泄沙量关系并不明显,而受汛期来水影响较大,考虑到三峡水库仍将持续进行试验性蓄水,逐渐进入正常运行期,其中小洪水调度及汛期滞洪作用都将增强,洪水流量过程的调平在所难免,因此两坝间冲刷将不易发生,小幅淤积极为可能,总的河势及深槽大小、位置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从长系列资料看,上游来水量无趋势性增大或减少,来沙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分沙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藕池口衰减最为突出. 1998年大水造床作用明显,上荆江滩槽皆冲,以冲滩为主;下荆江表现为冲槽淤滩,总体呈淤积状态.还对重点河弯,如沙市、石首河段,自1998年大水以来的最新演变情况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特点表现为沙洲移动、主流线摆动,顶冲点普遍下移,崩岸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邹祝  陈飞  付中敏 《人民长江》2012,43(9):77-80
三峡水库蓄水对坝下河道产生长距离的影响,对近坝河段影响尤为显著,而对大通以下河口段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近年来仪征水道航道演变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重点探讨了水沙条件变化与航道条件的对应关系,表明三峡水库的蓄水影响范围已经到达下游河口段,揭示了来沙量逐步减少对航道条件影响的复杂性。指出在三峡水库蓄水的持续影响下,对河口段重点河段洲滩进行守护,维持良好的滩槽型态,对维持航道条件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关中灌区改造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实际出发,用把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和可接受程度的环境管理理念,从河流伦理观的角度分析了灌区改造项目增加引水量对下游河流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受三峡水库蓄水拦沙影响,坝下游河道将发生长距离、长时期的调整,并引起河势调整、崩岸增加、枯水位下降、荆江三口分流减少等河道反应,需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介绍了国外关于均衡河流与优良河道形态的描述,引入传统五行系统观,分析了比降、流速、床沙、悬沙、水深5个因子的循环激励与制约关系,阐述了河流演变系统自动调整与再平衡过程。为应对河道反应,提出了河道整治与崩岸治理、水库优化调度、河道监测与分析研究等对策,探讨了河道治理原则和典型河段治理思路,建议采用护底加糙、口门改道、潜坝限流等整治措施,以期为坝下游河道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葛洲坝1号船闸是我国目前运行规模最大的船闸,设计规模3 000 t级,闸室有效尺度280 m×34 m×5 m(长×宽×槛上水深),可一次通过万吨船队.船闸下闸首右2块下游面中部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条长达30 m的竖直向裂缝,船闸运行后,该裂缝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并已沿顶部顺水流方向贯通.根据近10 a来对裂缝的跟踪检测资料,结合下闸首混凝土施工情况和结构工作特点,对裂缝成因及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对裂缝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案进行了论证,研究提出了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回填灌浆的综合处理措施,加固工程于1999年5月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河流地质作用与河道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动力是改造河床与河岸最活跃的外力因素,不断地发生对河谷地质体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即河流地质作用。河道的演变与河流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而河流地质作用受到河谷地质结构的制约,从河谷地质结构与河流地质作用的观点,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河流与其依托的河床河岸相互作用塑造了河道的形象;河流以其流量、流速、流向、流态随时空的变化,其地质作用的方式,强度也随之变化,由此发生了河道的演变;(2)河床河岸地质结构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制约主导者着河道演变的趋势。(3)对长江中、下游河道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不同河段的河道形态与河床河岸地质结构、河道地质作用的关系,探索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认识河道演变的某些规律,从而找出河势宏观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赣江南昌段东西河分流处河床演变与航道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江是长江水系中的第二大支流,它发源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区,其主支流-西支在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再经量子湖口入长江。介绍了赣江尾闾地区南昌段的水系特点和水文泥沙基本情况,对1987-1992年四级航道整治后南昌段东西河分流处的河床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着重分析了东西河分流比随上游来流量而变化的原因和对策;对赣江主航道-西河进口的两个浅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赣江南昌至吴城段河西宽阔,比降平缓,来水量丰富,含沙量很小,具有发展水运的优越条件,赣江南昌-湖口航道整治成为三级航道是安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