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生植物塘预处理巢湖源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生植物(水花生和水葫芦)塘预处理富营养化的巢湖源水,考察了其对巢湖源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在HRT约为3 d的条件下,水花生的长势不理想,而水葫芦生长繁殖较快、对水体起主要净化作用;在水葫芦正常生长情况下,植物塘对巢湖源水中的藻类去除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在85%左右,其中对含量最多的微囊藻(90%以上)的去除率高达95%;对源水中的氨氮、总磷、CODMn等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47%和38%,出水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限值;另外,植物塘对源水的其他指标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通过对出水的29项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表明出水水质基本达到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2.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防治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湖泊水源生物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生物预处理法对富营养化含藻湖泊水源的处理是一种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水温、气水比、藻负荷以及藻的种类等,是影响藻类去除的主要因素;通过该法预处理对藻类、氨氮、浊度、色度、嗅阈值和COD_(M(?)等都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处理后的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处理效果稳定,产泥量少且易于脱水干化。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富营养化湖泊水的水质特征以及对给水处理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含藻多,缩短滤池周期,产生致突变物和生物臭),造成了给水水源水质恶化,水处理难度增加,同时也加大了制水成本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法、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法、预处理工艺法、深度处理工艺法、慢滤池法、原水空气扬水混合法等对策,并指出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才是保证湖泊水处理效果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张慧  冯燕 《云南建筑》2008,(5):77-80
浅析了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综述了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与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研究对于人们管理和认识湖泊富营养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评价指标较多,以及不同方法所适用的湖泊条件各有不同,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提出一种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构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体系,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湖泊水质进行评价。在上述算法的基础上,采用C语言编写算法,开发了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系统,为水环境治理和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小型人工湖泊的特点及出现富营养化的机理与危害,并提出了治理小型人工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旨在为小型人工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对防治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72-77
对我国云贵高原10个主要的高原湖泊进行了水生植物资料的收集与数据汇总,对云贵高原湖泊水生植物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在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湖泊中分布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为复杂,而在草海、邛海和程海三个湖泊中分布种类较少,生物多样性较为简单;(2)水生植物的优势种普遍为耐污性较强的物种;(3)耐污性较强的水生植物广泛分布在人口相对密集的高原盆地及河谷地区,而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人口分布相对较少的亚高山、高山地区保存得较好;(4)云贵高原湖泊水生植物的分布受到水深、水位、温度和底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研究结果为高原湖泊湿地的自然保护、环境评价以及湖泊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资料,也为高原湖泊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具有投资、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污水处理效果好,可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回收资源和能源以及收获经济植物等优点,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工程技术,在污水处理和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引起国内外专家关注.介绍了风眼莲、芦苇、水花生、香蒲、水葱和大薄等几种应用较广泛的水生植物对不同类型污水的净化效果,指出了目前水生植物处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普通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对平原水库氮磷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紫根水葫芦对TN、NH3-N和TP的去除效果较普通水葫芦要好,单位质量植物去除氮磷的量更多,且紫根水葫芦相较于普通水葫芦生物量更小。  相似文献   

11.
大型水生植物浸出液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研究了芦苇等7种大型水生植物以及芦苇不同部位的浸出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所有受试植物的浸出液均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抑制作用,并减少了稳定期的藻产量。不同植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强度不同,其中芦苇的抑制作用最强,半效应浓度(EC50)值最小。当芦苇浸出液为10g/L时抑制率可达97.6%,藻类几乎不能生长。对蛋白核小球藻的EC50值依次为:芦苇<莲<慈姑<水葱、香蒲、菱<荇菜。芦苇叶片的化感作用最强,具有用来控制水华藻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普通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两种水葫芦植物对平原水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紫根水葫芦对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优于普通水葫芦,其单位质量植物去除水中氮磷的量更多,且生物量增长比普通水葫芦慢。  相似文献   

13.
水生植物塘处理冲厕海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芦苇、黄须菜、香蒲三种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冲厕海水(模拟)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芦苇和香蒲对COD、BOD5、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好于黄须菜,但黄须菜的耐盐性好于芦苇和香蒲;三种植物混合种植时的除污染效果较单一植物的好。  相似文献   

14.
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科学地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暴发,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的研究现状,评述了对水华形成机理的一些共识,分析了我国大型浅水湖泊引发蓝藻水华的主要环境因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其去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出量不断增加,氮磷和有机物的不断泄入,致使湖泊、水库水体日趋恶化,藻类大量繁殖、色度增高、透明度下降、耗氧量上升,水体发臭。氮磷在水体中的浓度超标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以这样的水作为淡水水源,通过常规处理难以达到日益提高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因此分析氮磷在自然水体中的形态及其作用机理,制定合理有效的水体中氮磷的去除和控制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方磊 《中州建设》2014,(23):61-62
介绍水生植物的特性和物种资源,分析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阐明其在园林建设和造景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水生植物的具体应用和造景手法。  相似文献   

17.
18.
《Planning》2017,(4)
为防止和修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通过渔业操纵实现营养物质的上岸,找到适合所有水体的生态治理方式,本研究中系统归纳了在不同营养类型、不同水体形态和不同营养物质输入节奏水体的渔业操纵对策。结果表明:对于受面源污染较小,营养物质输入分散的贫、中营养水体,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食物链的渔业形式为主,即实行以肉食性鱼类为主要对象的渔业操纵;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或营养物质输入集中度的提高,逐渐增加杂食性鱼类的比例,其中滤食性鱼类和底层杂食性鱼类的放养比例应根据水体深度和面积进行调整,不应夸大滤食性鱼类在所有形态水体中的除藻效果,尤其在浅而大的湖泊中,底层杂食性鱼类可通过吞食或刮食被湖盆吸附的藻类,实现除藻作用;对于超富营养水体,除了以杂食性鱼类为主的渔业操纵方式外,还需要增加水体的异质性,以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中营养物质(鱼产量)被浓缩上岸的速度。本研究中首次提出对大而浅的富营养水体进行围栏分割,将大生态系统分割为互相依托的小生态系统景观集合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同时还阐述了渔业操纵效果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俊 《中州建设》2014,(23):71-72
阐述了水生植物的类型及在园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水生植物的园林价值及生态作用,探讨了水生植物造景的配置原则,同时推荐几种常用的水生植物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型高原湖泊富营养化湖水生态净化工程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云南省星云湖湖水排放对下游饮用水源地抚仙湖水质的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采取湖水出流改道措施,改变湖水流向,隔断上游污染,出流改道后的富营养化湖水经生态净化后排放备用水源地。生态净化工程处理规模为20×104 m3/d,主要采用稳定塘/碎石床湿地组合工艺,星云湖原劣Ⅴ类水经生态净化后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该工程一年多的运行表明,出水水质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保护水源地水质起到巨大作用,也为我国高原湖泊富营养化湖水的治理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