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从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包括对传统节日、中华五千年历史和主流思想、文学文化与道德意识;对人文图书的选择;对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偏好程度等3个方面探析人文教育在工科院校的现状继而探求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和互动,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淑世精神和丰厚的人文关怀,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能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格信念的养成提供丰富的道德资源。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为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倡导并开发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用以塑造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内涵和精神境界,使之自觉地抵制大众文化在流行过程中对大学生精神道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弥补主流文化在教育教化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大学语文课是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 ,发挥文化教育作用的重要课程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央有关教育的文件中都反复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被传统的教育.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有必要研究、探索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的渊源关系,把传统美德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找出一条对新时期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路子.所谓美德,是指高尚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对个人或群体良好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品质的概括,也是对这些品质所具有的道德价值的肯定和评价,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这些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进步的道德认识,善良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信念,坚强的道德意志,高尚的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习惯,统称为美德.人的美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5.
挫折是一块石头。对于无私无畏的强者,它是铺路石;对于意志薄弱的人则是绊脚石。承受并战胜挫折需要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持,需要有作为强者的一种气质。强者气质需要用人文精神来涵养与陶冶。所以,我们应对青少年加强人文教育,帮助他们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了解世界和自我,明确对社会的责任,培养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主张废止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并沟通文理科,提倡教育应该“尚自然、展个性”。这些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启示:要重视不同学科对体育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作用;强化德育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重视美育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重视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在指导思想上要全面、整体地把握中国与世界、民族与人类、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和心理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现代意识,即全球意识、未来意识、辩证意识、生态意识、人道意识、主体意识。同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意识形态教育与心理、日常生活教育的关系;德育内容的民族性与人类性、阶级性与全球性的关系;道德反思、评价、规范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协调;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等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的原因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职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契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从中国文化的背景中看教师,即可以深层次找到当今中国教师行为形式的历史因素,又可寻找到中国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特有印记。中国教师的民族价值观念。做为一种道德文化,它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师,并形成了中国教师行为的独特文化心态:1.道德价值追求大于世俗价值追求。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从属感。3.自我修养先于教育他人。对个体人格的完美塑造,形成了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我们在文化传统上形成的民族教师观又有着明显的缺欠,这就是社会在重视了教师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后,忽视了低层次的物质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 当前素质教育和德育改革的新特点之一是十分重视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从“新三字经”开始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分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道德教育、国情教育。前不久中央领导人题词作序的《中国传统道德》一书也已出版。报刊书籍纷纷著文予以论述,都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孕含有丰富的优秀遗产,是对广大人民特别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他们中大多数文章详细介绍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而且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了弘扬的重要性和方法途径。他们也强调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的实际影响,以文化资本和默会知识概念为基础,以数字人文平台的教育活动为案例,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TextRank与Word2Vec词向量语义分析为研究工具,验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作用于学生知识生产的问题。结论显示:首先,基于数字人文平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的影响主要存在"价值观念""文化认同""认知发展""态度表征"四个维度;其次,基于数字人文平台的教育案例,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观念价值的内容选择—情境创设—教学实践—情感认同—心理共鸣—自觉使用优秀传统文化思考"的传导过程,并据此过程建构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的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把孝作为社会道德底线的观点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孝的伦理本质是爱、敬、忠、顺;要用批判的眼光对孝进行理解,以继承其合理内核。在当前中国老龄化日益严峻和社会道德下滑的形势下,必须通过教育宣传和法律制度保证来加强社会道德底线"孝"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人们国家意识淡化、民族身份消解。爱国主义教育也应随之深入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总体情况,提高国家意识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爱国认知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以社会为主,以个人为主的取向不占主流,但也占相当比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依具有肤浅性;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集中体现于认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向往国外更高生活水平。为此国家意识教育要把"国家意识"的宣扬和灌输放在首位;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国家意识教育方式应注重由抽象理解爱国知识上升为在现实中具体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意识教育应具有开放性,应增强大学生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 ,是天文与人文合一的文化宇宙观 .天文与人文具有内在的、统一的对应关系 .在文化学上 ,天文先于、高于人文 ;在哲学价值观上 ,人文高于天文 .二者共生与共处 ,同一与统一 .探讨中国文化天文与人文的统一关系 ,对于保持人类与天地自然的持久和谐 ,对人类的未来 ,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认识和学习医学要重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学习的必要性。从改变重理轻文入手,重视传统医德教育,在校园中营造出人文文化的良好环境,在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系统化全面接受人文教育,强调在实践中体验人性和丰富人生价值,更全面地评价医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要求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培育和践行它的合理因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蚌埠玉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无论是在历史、技艺和人才方面,还是在经营、收藏和政策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优势。这些精神资源在文化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同时,要实现蚌埠玉文化的现代转型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实际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当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蕴含着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人文心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德育功能,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颇为重要.文章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力图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与具体教学案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的过程,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全球化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认同.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文化鉴别和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的思想体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中医院校开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医学生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国的民间剪纸是一种普及的民间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表现。分析了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的有机联系,提出了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鉴赏和创作实践来加强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