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2)
目的用大气细颗粒物(PM_(2.5))染毒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细胞),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不同成分对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的细胞毒性和氧化损伤。方法采集乌鲁木齐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实验细胞为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细胞。为比较细颗粒物不同成分对细胞毒性的大小,超声震荡洗脱石英纤维滤膜中的细颗粒物,分析其水溶成分和非水溶成分的毒性。结果对PM_(2.5)中水溶成分和非水溶成分进行剂量为50μg/m L、100μg/m L、200μg/m L和300μg/m L的浓度染毒,结果显示水溶成分的细胞毒性高于非水溶成分(P<0.01)。结论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可导致细胞损伤,并且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导致其对细胞毒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气颗粒物是指液体和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按照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及超细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等。  相似文献   

3.
路琛  张祥  邱玲  高天  聂帅 《中国园林》2020,36(8):113
通过2017年4月—2018年3月连续监测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5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总量(TSP)、PM_(10)、PM_(2.5)的浓度以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探究时间、气象和植被结构等因子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日期和时间对PM_(2.5)、PM_(10)、TSP浓度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监测期内PM_(2.5)、PM_(10)和TSP在7月份最低,12月达到峰值;2)温度、湿度和风速对PM_(2.5)、PM_(10)及SP浓度均有极显著影响;在微风条件下,温度和风速与空气颗粒物PM_(2.5)、PM_(10)和TSP的浓度呈负相关,湿度与其呈正相关。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粗颗粒物对于气象因素的响应大于细颗粒物;3)5种不同校园绿地植被结构类型对PM_(2.5)、PM_(10)、TSP浓度的削减作用在统计学上虽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植被结构的绿地对空气颗粒物均有一定滞留能力,整体上表现为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大于硬质铺装。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
研究了采暖期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的变化特征,并在气象监测网上获得相对湿度、温度,风级等气象因子以及大气能见度。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10、11、12月的能见度低于10 km的天数分别为3、11、9 d,PM_(2.5)浓度高于100μg/m~3分别有1、9、9 d;颗粒物数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 775、36 345、34 640个/cm~3,能见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3.6、8.5、9.7 km,说明11和12月主要是由于采暖燃煤量增加导致数浓度增大。3个月中,12月3—16日的数浓度变化范围波动较大,这是因为降雪的影响,一部分颗粒物吸附在雪中,随之降落到地面,使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减少。颗粒物数浓度与PM_(2.5)浓度、能见度、相对湿度显著相关,特别是大气中PM_(2.5)数浓度越高,能见度就相对越低。  相似文献   

5.
以杭州西湖风景区花港观鱼公园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节假日与非节假日公园内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浓度与游客量、气象因子、植物群落类型的相关性,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探究花港观鱼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的节假日特征,为城市公园的科学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节假日效应。宏观方面,杭州主城区元旦节期间大气污染物主要是PM_(2.5)和PM_(10),节日期间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2±41.51μg.m~(-3)、155±64.86μg.m~(-3),分别是非节日的1.6倍、1.7倍。杭州主城各区受节日影响较大的是余杭区、萧山区和下城区。中观方面,花港观鱼公园节日期间PM_(2.5)和PM_(10)有波峰现象且振幅剧烈呈锯齿状;非节日期间午后出现波谷,上下振幅较小,其影响因子特征表现为:节日期间游客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相关性较高,游客游览观光活动对PM_(10)的贡献率更大;气象因子对PM_(10)的影响比PM_(2.5)显著。微观方面,公园内3种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绿地的PM_(2.5)浓度表现为:密林纯林草坪。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湍流-模型及离散相模型(DPM)数值研究了当两栋建筑之间设置燃气壁挂炉时,排烟中粒径为1μm、10μm和100μm的颗粒物的扩散特性及其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来流方向和颗粒尺寸均会影响排烟颗粒物的扩散。燃气壁挂炉排烟方向与来流风向相反时,在两栋建筑物中间形成的大尺度涡旋,有利于大尺度颗粒物的扩散;当排烟方向与来流方向相同时,建筑物中间所形成的涡旋,使颗粒物的扩散困难,颗粒物在排放口附近积聚明显,恶化了排放建筑附近的空气质量。1μm和10μm粒径的颗粒物追随流体的性能好,其运行轨迹主要受流体影响。100μm粒径颗粒物因其自身重力较大,颗粒物运行轨迹主要受重力影响,其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重力与涡的力量平衡。  相似文献   

7.
为今后实现自然积污规律研究和防污的差异化,对污秽颗粒等效简化模型、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粒径分布函数、绝缘表面污秽主要化学成分对应TSP的粒径分布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认为可以污秽颗粒可等效简化为球体,使用空气动力学粒径衡量其粒径;建立TSP粒径分布函数拟合模型;分析认为化学成分Ca2+、SO42-、Cl-、SiO2、Al2O3在TSP中的粒径主要分布在1.8~10μm,0~10μm,1.8~10μm,30-40μm,40μm~50μm的范围内,最后对自然积污规律研究和防污的差异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8)
近年来以PM2.5为代表的颗粒物污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针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很多的研究大都集中质量浓度上,而且针对颗粒物的观测采样也重点放在市中心区,本文将目光放在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上,选取南京市浦口区为采样点,利用日本加野麦克斯3887D型尘埃粒子计数器观测了生活区和风景区的颗粒物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生活区和风景区中,不同层次不同直径的颗粒物处于同一个量级,只是垂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生活区中,直径较小(直径为0.3μm、0.5μm、1μm)的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增加先增后减,而直径偏大(直径为3.0μm、5.0μm)的粒子其数浓度分布特征则恰好相反。在风景区,随着颗粒物直径的增大,颗粒物数浓度随高度减小的趋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自带燃烧源公共餐饮场所就餐环境内颗粒物浓度水平,对北京市11家典型餐饮店就餐环境内颗粒物PM_(1.0)、PM_(2.5)、PM_(10)及室外颗粒物PM_(2.5)的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和统计分析,并对影响餐饮店内颗粒物浓度和散发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测试时段内11家餐饮店就餐环境内PM_(1.0)、PM_(2.5)和PM_(10)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是0.021~0.427 mg/m~3、0.021~0.428 mg/m~3和0.023~0.434 mg/m~3,9家餐饮店就餐环境内PM_(2.5)浓度超标,5家就餐环境内PM_(10)浓度超标;2)自带燃烧源餐饮场所就餐环境内的颗粒物主要是细微颗粒物PM_(1.0),各就餐环境内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浓度比值PM_(1.0)/PM_(2.5)在92.04%~99.98%之间,PM_(2.5)/PM_(10)在88.21%~99.71%之间;3)餐饮店就餐环境内颗粒物浓度PM_(2.5)与PM_(10)及PM_(1.0)与PM_(2.5)均呈线性正相关;4)就餐环境内颗粒物的排放和浓度受燃料源的类型及数量、烹饪方式、食品材料及通风排烟装置及排烟方式等影响。研究结果可对餐饮业就餐环境内细微颗粒物PM_(1.0)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日门诊量的影响,为大气环境治理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Poison分布广义可加模型分析PM_(2.5)和PM_(10)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日门诊量的影响进行(0-5) d的滞后分析及多污染物模型分析;计算颗粒物每增加10μg/m~3,日门诊量增加的比值比。结果 PM_(2.5)在lag0 d、lag1 d和累积lag01 d~lag03 d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日门诊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M_(10)在lag0 d~lag2 d和累积滞后lag01 d~lag05 d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日门诊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M_(2.5)在暴露当天、累积滞后1 d以及PM_(10)在累积滞后1 d、2 d对日门诊量的影响最大PM_(2.5)或PM_(10)浓度每增加10μg/m~3,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日门诊量均增加0.35%。多污染物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PM_(2.5)只有在引入SO_2后模型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M_(10)在引入其他污染物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引入SO_2后效应最大。结论石家庄市PM_(2.5)和PM_(10)度的增加会导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门诊量增加,且PM_(10)的滞后效应较PM_(2.5)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