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性聚丙烯纤维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聚丙烯纤维改性方法 ,重点阐述了等离子体改性法、助剂改性法和共混改性法对聚丙烯纤维的改性以及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所具有的新性能 ;强调应加强等离子体改性法、助剂改性法等新型方法的研究 ,以便开发出多功能聚丙烯纤维。  相似文献   

2.
表面改性对丁腈橡胶耐油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珩  王世杰  吕晓仁 《橡胶工业》2015,62(10):587-591
采用卤化(氟化、溴化、碘化)及混合氧化方法对丁腈橡胶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研究其对丁腈橡胶耐原油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借助SEM、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分析比较这几种方法的改性效果及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氟化、溴化、碘化和混合氧化改性均能提高丁腈橡胶表面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硬度等物理性能,其中氟化和混合氧化改性的效果尤其明显,碘化次之,溴化效果稍差;对丁腈橡胶表面进行卤化(氟化、溴化、碘化)改性并没有明显提高材料的耐油性能,而采用混合氧化方法改性的丁腈橡胶的耐油性能明显提高;改性后试样的耐磨性能均得到提高,其中混合氧化改性的效果最好,氟化次之,然后依次碘化、溴化。  相似文献   

3.
为设计开发新型酚醛树脂并推广应用,总结了酚醛树脂的特性,对其改性常用的植物油进行分类,详细阐述了植物油改性酚醛树脂的改性方法、原理及其优缺点,主要介绍了甲醛水溶液法、环氧化法、共轭共聚法、酯化法和胺基化法等合成工艺、特点及产物性能。通过各改性方法优缺点的比较可知,目前能工业化生产的改性方法为甲醛水溶液法和胺基化法。经研究发现,采用植物油代替不可再生的石油产品来改性酚醛树脂,既可保护环境又能降低成本,同时还能提高酚醛树脂粘合力、阻燃性、力学性能并降低吸水性等性能。论述了大豆油、桐油、腰果酚油和腰果壳油等植物油改性酚醛树脂在摩擦材料、油墨、线路覆铜板和层压板等材料中作为树脂基体的应用情况,并对植物油改性酚醛树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酚醛摩擦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改性和共混改性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酚醛树脂的耐热性、韧性和摩擦性,从而使酚醛制品满足摩擦材料的多种应用需要。从化学改性、共混改性及多种组分改性等方面对酚醛摩擦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多种组分改性(包括化学改性剂、塑料、橡胶、纤维、金属粉体、无机物纳米粉体等)是今后的研究趋势,在提高酚醛材料摩擦性能的同时对其耐高温性、力学性能等同时进行改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等离子高能粒子与有机材料表面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对材料表面进行激活、蚀刻、除污等工艺处理,以及对材料的摩擦因数、粘合和亲水等各种表面性能进行改良的目的。橡胶表面采用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后可以显著提高部件间的粘合性能,而且质量稳定性更好。与传统的打磨工艺相比,等离子体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加工效率高、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等优点,在橡胶粘合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改性聚酰胺纤维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酰胺纤维的改性品种;详述了聚酰胺纤维的改性方法,其中物理改性主要有共混纺丝法、复合纺丝法、异形纺丝法及静电纺丝法,化学改性主要有共聚改性、交联改性、表面化学改性及络合改性,生物改性包括生物酶改性及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指出我国聚酰胺纤维的改性今后将朝着改性技术的多元化、服用性能的提升及产业用高性能纤维等方面发展,同时应加强改性产品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尼龙的摩擦学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尼龙(PA)的各种摩擦学改性方法及改性PA材料的摩擦磨损形式与机制。从无机粒子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无机粒子/纤维共混改性、与树脂共混改性、表面改性等5个方面讨论了改性PA的摩擦学性能及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指出PA的摩擦学改性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化学氧化法和紫外引发接枝法分别对聚丙烯纤维进行了表面改性,接枝单体为丙烯酸。对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的化学结构、表面润湿性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经接枝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表面引入了极性基团,亲水性能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聚丙烯纤维物理改性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共混改性法、填充改性法和纳米材料改性法对聚丙烯纤维的改性及相关性能的影响;并综述了聚丙烯纤维物理改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聚酰胺工程塑料的各种摩擦学改性方法及改性聚酰胺材料的摩擦磨损形式与机制。重点从无机粒子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无机粒子/纤维混杂改性,与树脂共混,表面改性等几个方面讨论了聚酰胺工程塑料的摩擦学性能及机理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聚酰胺工程塑料的摩擦学改性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受到纤维性能、树脂性能以及纤维与树脂间的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影响。在实际应用中,纤维表面改性是增强纤维和基体之间结合力,拓展应用领域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玄武岩纤维的几种改性工艺,总结了各种表面改性方法的作用机理及其改性效果,并简要介绍了玄武岩纤维的性质及应用。研究发现,玄武岩纤维经过改性后,其性能均有所改善,如表面活性提高、强度增大、界面黏结力增强等,这有利于其作为增强体制备各种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从而应用于土木建筑、汽车船舶、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此外,本文最后还指出了玄武岩纤维改性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该领域研究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对芳纶1414进行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以改善其构成复合材料时的界面黏结性能。设计正交试验,得到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芳纶1414的最佳条件为放电功率100 W,处理时间300 s,放电压强20 Pa。采用电子单纤维强力机、纤维摩擦因数测定仪、纤维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改性前后的芳纶1414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经过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的芳纶1414的断裂强力较原样下降了6.3%,静摩擦因数上升了15.7%,表面接触角减小了36.8%,纤维表面出现微小均匀的凹槽,增大了比表面积,引入了自由基团,增大了表面反应活性,从而改善了与树脂基体复合时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采用表面氧化、表面接枝、偶联剂、表面涂层等方法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探讨了各种方法对非极性聚芳基乙炔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效果。研究表明,纤维表面氧化处理后有利于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表面接枝及表面偶联剂处理在纤维表面引入可与基体树脂发生反应的基团,可以达到非极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的目的。极性的高碳酚醛树脂可以更好地浸润氧化后的纤维表面,并且与聚芳基乙炔树脂在结构上相似,因此作为涂层处理纤维表面后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界面性能,该方法适于进行3D织物的改性处理,是较为理想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芳纶表面改性技术进展(二)——化学改性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芳纶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进行了概述。论述了表面刻蚀技术、表面接枝技术在芳纶表面改性过程中的应用过程、反应原理、改性效果,对化学改性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简单介绍了芳纶Ⅱ、芳纶Ⅲ及Technora 3种对位芳纶,并对芳纶表面改性的物理方法进行了概述。综合论述了表面涂层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超声波技术、γ-射线技术在芳纶表面改性过程中的应用过程、反应原理及改性效果。结合应用实践,对相关物理改性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聚苯硫醚纤维的性能与应用,从结构改性、共混改性、表面处理改性三方面阐述了对聚苯硫醚纤维改性方法的研究情况。综述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改性方法,都能相应有效改善纤维的性能,弥补性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天然植物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独特,与树脂基体复合仍存在诸多问题。天然植物纤维改性对于提高反应活性、改善其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相容性及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有重要影响。从天然植物纤维原料的组成、结构及性能分析出发,重点介绍了蒸汽爆破预处理、热预处理、高能辐射预处理、碱预处理、过氧化物预处理和组合法预处理等预处理技术以及酯化改性、接枝共聚、偶联剂改性和其他改性方法,并综述了改性天然植物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天然植物纤维改性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化学改性、填充改性及纤维增强、混合型改性及表面改性等方面综述了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改性方法,尤其是对摩擦学性能的改性方法,阐述了PEEK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指出了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改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的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以其优异的性能而成为一种重要的高科技纤维品种,但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使得其存在一定的性能缺陷而限制了应用范围。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法、氧化法等各种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UHMWPE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可不同程度改善其耐热、界面、抗蠕变等弱性。详细介绍了该纤维的改性方法及其在绳索类、防护用品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