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为监测并研究凉皮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选取连锁超市、流动摊点、小餐馆和学校餐厅4?种销售渠道,在陕西杨凌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凉皮跟踪采样,共得样本432?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4.3%(105/432)。检测sea、seb、sec、sed、see、seg、seh、sei、sej?9?种肠毒素基因,sea携带率最高为96.2%(101/105),see次之为64.8%(68/105),还有部分seb和sec检出,检出率分别为54.3%(57/105)和49.5%(52/105),seh检出率为1.0%(1/105),sed、seg、sei、sej的检出率则均为0.0%(0/105)。研究针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苯唑西林等14?种常见药物进行耐药性实验,105?株来自阳性样本的金黄色葡萄菌全部具有耐药性,对青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受率为100.0%(105/105),对头孢哌酮、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均敏感。此外,多重(n≥3)耐药率高达90.5%(95/105),表型为青霉素-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为61.9%(65/105)。检测10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型别,共包括4?种结果,优势型别为t701(81.9%,86/105),其次是t441(16.2%,17/105),t127和t796占比最少均为1.0%(1/105)。最终,发现该地区所售凉皮除学校餐厅外,其余3?种销售渠道的检出率均较高,且菌株具有较高的肠毒素基因携带率和耐药性,优势SPA型别为t701和t441,为相应监管部门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VFDB注释法对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进行分型并评价其准确性。方法 分别使用VFDB注释法和特异引物PCR方法对2009—2016年从北京地区食品中分离的5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8种肠毒素基因(包括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e,新型肠毒素基因seg~sej和类肠毒素基因sek~seu)携带情况进行分析。将VFDB注释法所得肠毒素基因序列上传至NCBI,使用BLASTX程序和refseq_protein数据库对注释结果进一步核对。结果 VFDB注释法和PCR方法都检测出5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有45株携带1种或多种肠毒素基因,有8株未携带肠毒素基因,肠毒素基因的总携带率为84.91%(45/53),经典肠毒素基因的携带率为58.49%(31/53)。45株携带肠毒素基因的分离株中,16株菌(35.56%,16/45)肠毒素基因VFDB分型结果与PCR一致,29株菌(64.44%,29/45)的肠毒素基因VFDB分型结果与PCR不一致。经BLASTX核对,VFDB注释法可能误判的基因型包括sea/sedsea/sejsea/sepsea/ser、seg/sersek/sei(VFDB注释/BLASTX核对)。结论 VFDB注释法可对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进行分型分析,但是对注释为seasegsek的序列建议采用BLASTX程序和refseq_protein数据库进一步核对,以提高基因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特性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产肠毒素特性及耐药性,为乳及乳制品的生产及制定HACCP以保证食品安全提供依据。采集省内20个奶牛场共209份生乳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产肠毒素(SEA—SEE)试验及耐药性试验。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检出率为16.27%,21株产肠毒素试验阳性,阳性率为61.76%,对青霉素、缸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耐药性分别达88.24%、41.48%、35.29%、35.29%,并出现21种耐药谱。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率及产肠毒素率较高,耐药性结果对人及畜的安全用药有指导性作用。控制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对奶及奶制品食用安全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羊奶粉在加工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关键环节及菌株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对某羊奶粉加工厂不同生产环节进行样本收集,通过采用选择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nuc基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鉴定,然后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毒素基因(21种)、耐药性(16种常用抗生素)及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  相似文献   

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临床疾病、社区感染和食物中毒的常见革兰氏阳性菌;肠毒素是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猩红热、全身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毒力因子;目前已发现27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肠毒素,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肠毒素/类肠毒素存在差异;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是一门新兴的基于细菌多个管家基因位点差异性分析、可长期监测细菌遗传进化趋势的分子分型技术;截至2021年初MLST已建立128种细菌的分型数据库,金黄色葡萄球菌数据库中已有6583种分型,金黄色葡萄球菌ST分型存在明显的地区流行性,各地已形成独特优势克隆。目前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肠毒素携带与MLST分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将围绕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肠毒素、MLST分型及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对2006-2009年上海市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食品分离株进行肠毒素基因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以了解肠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及S.aureus的流行特点.方法 利用PCR方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包括5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E)和4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G-SEJ);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4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本研究发现49株食品分离株中有19株含有肠毒素基因,16株含有传统肠毒素SEA和SEC,且SEC占93.8%,并检测到新型肠毒素SEG、SEI、SEJ和SEH.PFGE法基因分型显示5株菌不能被分型,其余44株可分为28个基因型,表现为基因型的多样性,且分离自不同时间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带型.结论 应加强食品中S.aureus的监测分析,为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验各类乳制品收集了大量乳源性金葡菌菌株,应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对菌株的肠毒素进行检测分析,并进一步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肠毒素基因进行分型.结果表明,乳源性金葡菌肠毒素的检出率与基因型分布均呈现一定显著特征,应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与荧光定量PCR法对肠毒素的检测结果总体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013—2015年从广州市白云口岸航空食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溯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血浆凝固酶和肠毒素为目标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其中6株为航空食品分离株,1株为配餐车间大门手拭分离株,2株为标准菌株。肠毒素基因检测包括5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ed、see)和6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r、seg、seh、sei、sej、sep)。结果 6株航空食品分离株的血浆凝固酶基因扩增分型结果为2个PCR型,酶切后得3种亚型;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2株航空食品分离株含有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33.3%(2/6),检出的基因为2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c、sed)和4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r、seg、sei、sej),均同时携带2种以上肠毒素基因。结论血浆凝固酶基因扩增分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不同采集地点存在相同的基因型,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航空食品分离株共检出6种肠毒素基因,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型多样性,应加强其他新型肠毒素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分析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毒力基因分布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依据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进行菌株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mini-VIDAS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分别进行肠毒素及其基因的检测,PFGE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4类食品388份样品中有16份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12%,其中生畜肉和生禽肉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3.89%(5/36)和11.11%(4/36)。所有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00%,16/16),其次为红霉素(56.25%,9/16),多重耐药率为18.75%(3/16),未检出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其基因检测阳性率均为56.25%(9/16),其中seb、seg基因检出率较高,均为37.50%(6/16)。PFGE图谱分为12种PFGE带型。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温州市食品中存在一定的污染率,且具有分子多态性、产肠毒素率及毒素基因携带率较高的特征,提示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隐患,作者构建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用于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并结合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分析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差异性代谢物包括N-甲硫基甲酰胺、1-丁醇、乙酸、乙苯、均三甲苯、辛酸、苯甲酸、正癸酸、十二烷酸、乙醇、苯酚和丙二醇。之后对其进行基因组学分析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以基础的生命代谢为主,明确了代谢网络中参与代谢的物质(乙醇、乙酸、1-丁醇)的代谢途径和相关基因。本研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茶树精油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测定了茶树精油对1株MRSA标准菌株及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的MIC值为0.08%~0.32%.结晶紫半定量染色实验发现0.16%的茶树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我国2020年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毒力因子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基于全基因序列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及重要耐药基因(mecA)和毒力基因。结果 224株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类抗菌药物的整体耐药率为87.9%(197/224),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2.6%(185/224)。多重耐药率为23.2%(52/224),多重耐药菌中ST398占比最高为26.9%(14/5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0%(18/224)。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整体携带率为52.2%(117/224),其中sea的携带率最高为24.6%(55/224),携带肠毒素基因种类最多的ST型为ST1。共检测到31种ST型,其中ST7最多(12.9%,29/224),ST398次之(10.7%,24/224)。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编码基因(tsst-1)和杀白细胞素编码基因(lukF-PVlukS-PV)的携带率分别为6.3%(14/224)和4.5%(10/224)。结论 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和肠毒素携带率均较高,且检出了临床感染中重要的毒力基因,提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ST型与食品类别、耐药性和致病性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了解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征和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vived for longer periods in fish and oil than in water at temperatures up to 95°C. Heat resistance varied between strains (NCTC 10652 and 68-7895) and was affected by the age of culture prior to use.The introduction of cells in a dried state to oil increased their heat resistance. This increase was related to the growth medium and methods of heating and recovery for cells dried onto sand. An example of the highest heat resistance found was when cells taken from growth on nutrient agar, dried with sand and heated in oil at 120°C, were recovered using a filtration technique and exhibited a D value of 3 to 6 min.The increased heat resistance obtained in these experiments may be due to encapsulation of the bacteria in the oil, which protects the cells from thermal injury.  相似文献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通过污染乳制品、肉制品等蛋白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食品引起食物中毒,还易引发人体局部化脓性感染、肺炎、心包炎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败血症。采用准确、高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是预防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血清学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本文总结了各类检测方法的核心技术特征和应用实例,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和使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来源ST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全基因组特征。方法 对收集的4株分离自猪胴体和屠宰工作人员的ST9 MRSA菌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分析ST9 MRSA的基因特征、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与NCBI收录的11株不同ST型的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核心基因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4株不同来源ST9 MRSA全基因组序列全长约为2.6 Mbp,共含有2 122~2 494个基因,基因组的平均GC含量为32.8%。不同来源菌株基因组中均含有26~31种耐药基因、44~56种毒力基因。4株ST9 MRSA与欧洲主要流行的ST398代表性菌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高,菌株之间SNP数量少于300个。系统进化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ST9和ST398 MRSA在分子进化过程中分成了不同独立进化分支,家畜和人来源的MRSA菌株在分子进化中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不同来源ST9 MRSA全基因组基本特征的背景材料,了解了不同ST型MRSA分子进化溯源关系,为后续ST9 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性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冷诱导后对其他环境胁迫耐受性的变化,将耐冷冻能力较强的分离株S.aureus W3与标准菌株S.aureus CICC10201分别在4 ℃下冷胁迫5 h后,测定其在高温、酸碱、氯化钠、过氧化氢、酒精的胁迫下存活率变化。同时对分离株S.aureus W3的生物被膜形成及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20 ℃冷藏8周后,S.aureus W3的存活率显著高于S.aureus CICC10201(p<0.05)。经冷诱导后,S.aureus W3在45~60 ℃环境下存活率提升至18.5%。冷诱导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酸敏感性增强但对碱产生交叉抗性。冷诱导后的两株菌在氯化钠中的存活率均降低,S.aureus W3最低下降了24.09%。另外,冷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酒精的耐受性增强。分离株S.aureus W3在冷诱导前后过氧化氢耐受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标准菌株S.aureus CICC10201敏感性增强,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分离株S.aureus W3较S.aureus CICC10201具有更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用1% 84消毒水能有效清除其生物被膜。本研究为冷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成分中氯化钠和胰酪胨对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同时考察市售5个国产品牌和1个进口品牌的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产品质量。方法 采用不同品牌不同浓度的氯化钠和胰酪胨配制成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应用平板涂布计数、半定量划线法探究氯化钠和胰酪胨对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对不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5个国产品牌和1个进口品牌的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进行定量测定。参照GB 4789.28—2013比较不同品牌培养基对不同菌株的生长率、生长指数和菌落大小的影响,对培养基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菌株在使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或胰酪胨配制的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率、生长指数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牌的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非目标菌生长指数均合格,但目标菌的生长率和菌落生长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氯化钠和胰酪胨对于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质量影响较大,会直接决定培养基的质量是否合格,市售的国内外不同品牌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国产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质量优于进口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对于防控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识别物是快速检测的核心,核酸适配体作为新兴的生物识别物,与靶标分子有高度的亲和力及特异性,且易于人工合成和修饰,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技术及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富集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20.
The fat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was determined when they were introduced into ground pork made into nham (Thai-style fermented pork sausage) with or without 0.75 or 1.5% added starter culture. Without starter culture, the numbers of E. coli remained little changed but there was slow multiplication of S. aureus. With 0.75% starter culture, S. aureus was no longer detectable after 48 h and E. coli numbers decreased by 1 log after 96 h. No viable S. aureus or E. coli were recovered after 36 h and 96 h, respectively, when 1.5% starter culture was added. The addition of a starter culture is recommended when making nh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