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预测轴承剩余使用寿命时,数据间的时序特性是一个可以利用的重要隐藏信息。为了更好地提取具有时序信息的特征用于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多通道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PMCCNN-LSTM)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端为并行多通道卷积网络(PMCCNN),提取信号特征,挖掘数据的时序特性,并采用逐层训练和微调的方式提升参数的收敛性;后端为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基于特征进行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平滑处理。在一个轴承加速寿命实验的公开数据集上使用留一法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的平均误差与最大误差分别比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低23.38%和15.84%,比传统的LSTM低24.14%和19.01%,比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CNN-LSTM)低30.32%和23.09%。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数据驱动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需要基于知识和经验,通过人工建立性能退化指标,费时费力,为此,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输入信号进行特征自学习和剩余寿命预测。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全连接层全部更换为卷积层与池化层,以减少神经网络需训练的参数;采用加权平均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降噪处理。轴承加速寿命实验数据集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轴承作为电机的核心部件, 主要起到支撑引导轴、 减小设备摩擦、 连接不同设备等作用, 其剩余寿命预测对系统健康 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单一传感器信号通常难以全面描述系统的潜在退化机制, 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 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电机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模型。 首先, 基于马氏距离确定轴承性能退化起始点, 将滚动轴承全寿命周 期分为正常阶段与退化阶段; 其次, 使用自编码器自动提取振动信号特征, 并将其与电机电流、 轴承温度融合, 构成多源信息 特征矩阵; 然后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和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动态选择相关度较高的特征, 提高寿命预测的准确性。 最后, 采 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掌握滚动轴承剩余寿命信息,评估轴承的退化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轴承剩余使用寿命进行预测。通过选取最新的ResN eX t作为网络骨干,设计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网络模型可以堆叠大量的卷积层从而抽取到丰富的语义特征,即使在训练数据较少时仍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最后在公开数据集上对算法进行了训练和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以根据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较为准确地对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针对施工升降机电机轴承剩余寿命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算术优化算法(AOA)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融合算法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提取时域和频域特征指标,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提取的特征指标进行重要度分析,并构建退化特征决策表;然后,通过AOA优化算法优化LSTM中的超参数,选择最优超参数建立预测模型;最后,把退化特征输入预测模型中进行预测,并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评估预测模型。XJTU-SY数据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AOA-LSTM模型RMSE和MAE分别为5.56%和4.37%,与MLP模型相比,RMSE和MAE分别降低31.58%和29.61%;与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相比,RMSE和MAE分别降低24.66%和25.49%,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简称LSTM)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首先,从时域、频域及时频域特征中提取特征参数;其次,定义三个评价指标定量评估表征轴承退化过程的特征参数效果,筛选得到退化特征参数集,搭建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模型并以归一化寿命值为标签训练神经网络;最后,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实现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通过滚动轴承全寿命试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准确预测滚动轴承剩余寿命,并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machine,简称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achine,简称SVRM)的预测效果对比,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简称LSTM)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首先,从时域、频域及时频域特征中提取特征参数;其次,定义三个评价指标定量评估表征轴承退化过程的特征参数效果,筛选得到退化特征参数集,搭建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模型并以归一化寿命值为标签训练神经网络;最后,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实现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通过滚动轴承全寿命试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准确预测滚动轴承剩余寿命,并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machine,简称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achine,简称SVRM)的预测效果对比,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轴承从早期故障发生到失效的非线性退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UKF)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轴承性能评估和剩余寿命预测两个部分。在性能评估部分,首先利用轴承振动信号建立反映其健康状态的指数,基于对正常工作时指数的学习获得用于判断轴承健康状态的异常阈值并截取出轴承从早期故障发生到失效这一性能退化阶段的数据;在剩余寿命预测部分,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分析轴承退化数据,构建出与轴承退化过程相符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模型参数利用Dempster-Shafer方法进行初始化后采用UKF算法对其进行更新,并预测轴承的剩余寿命。基于轴承全寿命周期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提方法有效地评估了轴承的健康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其他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发现所提方法较好地预测了轴承的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滚动轴承的可靠性和预测剩余寿命,提出一种基于RRMS特征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选取地铁牵引电机轴承为研究对象,首先在轴承疲劳寿命试验台上进行疲劳寿命试验,采集轴承振动信号;其次通过小波包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提取振动信号的RRMS特征,将其作为表征轴承性能衰退变化趋势的指标,并确定轴承失效阈值;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对轴承的剩余寿命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均方根误差小于0.015,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多依赖于对轴承的时域特征或频域特征进行降维后构建特征工程,然而可能丢失重要的信号信息,因此尝试利用轴承的振动水平加速度信号和垂直加速度信号,构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对特征的自动提取,无需人工提取特征,并且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局部连接和参数共享机制,大大减少了训练参数,减少了训练时间。训练模型之前,通过设置轴承样本的开始退化点,使训练样本的剩余使用寿命值更为准确。研究发现,该模型能较为准确的对轴承的退化状态进行预测,进而预测剩余寿命。数据集来自于FEMTO-ST研究所的轴承退化数据集。  相似文献   

11.
崔澜  张宏立  马萍  王聪 《轴承》2021,(3):45-51,55
针对滚动轴承退化趋势预测中的特征选择及模型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相空间重构结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退化趋势预测方法.首先,在滚动轴承退化特征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对滚动轴承运行状态跟踪能力进行量化评估;然后,为统一描述各个特征对轴承退化状态的表征信息,采用谱聚类方法对滚动轴承运行状态进行了准确划分;最后,以滚动轴...  相似文献   

12.
实测南昌地铁1号线隧道内约200趟列车通过邻近非减振与减振断面的振动响应。基于不同振动评价标准,从统计角度分析了不同车次列车运行对时域和频域的影响、测点位于隧道壁不同高度对振动源强值及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量评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钢弹簧浮置板隧道壁上的减振效果明显,但浮置板本身的振动响应大幅增加。不同车次对各测点低频段及隧道壁高测点影响较大,但对Z振级影响较小。振动在隧道壁上低频段有所放大。由隧道壁低测点测得的最大Z振级最适合评价地铁源强值,南昌地铁实测源强值为76.66 d B。不同高度测点及不同评价标准对浮置板减振量评价有较大影响,建议采用低测点最大Z振级评价浮置板减振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载荷、低动态频率的机械装备的隔振需求,提出了气动准零刚度非线性隔振技术方案,利用气体负压为静载、波纹管结构提供动刚度,实现了隔振装置的高静态低动态刚度特性。阐述了光滑型气动准零隔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根据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隔振装置的非线性刚度理论模型。为了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刚度特性,分别研究了气体占比与初始压强等参数对隔振装置刚度特性的调控规律,发现了合理的气/液比例,既可以实现较低的动态刚度,同时起到大幅振动下位移限位的效果。探讨了过载加速度对隔振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过载的存在使得隔振静平衡位置偏离设计的平衡点,因此其线化系统固有频率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这是工程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考量的一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刚性测压模型风洞试验,在均匀流场中测试了圆角率R/D=0.4的方形断面在0°~45°风向角、雷诺数Re=0.8×10~5~3.8×10~5时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试验雷诺数范围内,所有风向角下模型的阻力系数均值、升力系数均值、升力系数脉动值及斯特罗哈数基本上都受到雷诺数的影响。与其他风向角相比,0°~17.5°风向角时,阻力系数均值和升力系数均值受雷诺数的影响更大; 7.5°~45°风向角时,升力系数脉动值受雷诺数的影响更大; 0°~12.5°风向角时,斯特罗哈数受雷诺数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中的特征评估及模型优化问题,提出了面向轴承寿命的特征评估与模型优化的方法。该方法在轴承特征进行单调性与敏感性评估的基础上,对轴承运行状态跟踪能力进行量化评估,进而筛选出表征轴承性能退化的多维特征集。为了减少多维特征集之间相关冗余信息对寿命预测的影响,采用相似近邻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 ,简称AP)聚类方法对多维特征集进行聚类和筛选。为了统一描述AP聚类后的特征对轴承退化状态的表征信息,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 ,简称SOM)构建轴承健康指数。最后,利用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adaptive chao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简称ACPSO)优化双指数模型预测轴承剩余寿命。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描述轴承运行状态时期,并有效地预测了轴承的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new scheme for the prediction of a ball bearing's remaining useful life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map (SOM) and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method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needed for effective bearing life prediction is the set-up of an appropriate degradation indicator from a bearing's incipient defect stage to its final failure. This new method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used in the past, in that it uses the minimum quantisation error (MQE) indicator derived from SOM, which is trained by six vibration features, including a new designed degradation index for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assessment. Then, using this indicator,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focusing on the degradation periods can be trained. Thanks to weight application to failure times (WAFT) technology, a useful life prediction model for ball bearings has been developed successfully. Finally, a set of accelerated bearing run-to-failure experiments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ing that the new proposed methods are greatly superior to those, based on L10 bearing life prediction, currently being used.  相似文献   

17.
滚动轴承作为旋转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其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对生产维修和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滚动轴承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使得同工况的参考样本少而变工况的参考样本较多,具有不平衡、不完整、无标签及噪声干扰等特性,增加了滚动轴承RUL预测的困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滚动轴承RUL预测方法也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的框架下,对滚动轴承失效模式和故障数据特点进行阐述,对故障特征提取、降维和融合方法以及得到的性能退化指标分别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结合数据驱动算法,对滚动轴承RUL的预测方法、模型选择和评估标准进行了梳理和对比。最后对滚动轴承RUL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