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食用油脂中多环芳烃检测的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环芳烃(PAHs)是由两环或多环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由于PAHs的亲脂性,食用油脂是最重要的PAHs来源.油脂基体复杂,所含干扰物多,常规分析方法检测其中的PAHs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达到分析检测要求.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油脂中PAHs的前处理技术,重点针对这些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归纳,并对油脂中PAHs前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在线样品前处理技术是此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的食品污染物,是国内外公认的高毒性物质。部分PAHs具有致癌性和遗传毒性,没有致癌性的PAHs也可能作为促癌剂。食用油由于其亲脂性更易遭受PAHs的污染,含有PAHs的油脂将加剧其在肠道中的吸收,从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综述了食用油中PAHs的来源途径、控制措施、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方法,旨在为解决其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用油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玉霞  孟橘 《中国油脂》2012,37(3):69-73
多环芳烃(PAHs)是指2个或2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对食用油中PAHs的来源、检测方法及控制和脱除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指出PAHs前处理方法和控制、脱除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肉制品中多环芳烃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多环芳烃是肉制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具有强致癌性。肉制品中多环芳烃含量极低,所以,一个好的前处理方法直接关系到检测的准确度。本文综述了肉制品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方法,对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尤其是其中的苯并芘是食用油脂中重点监控的污染物,由于其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可能会存在于各类油脂中,影响食用油的品质安全。本文以花生油为原料,研究碱炼脱酸过程以及碱炼脱酸条件如碱液浓度、碱炼时间、碱炼温度以及超量碱等对油脂中多环芳烃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炼脱酸过程对油脂中多环芳烃有一定的脱除作用,在综合考虑适当减少烧碱用量和减少油脂碱炼损耗的条件下,采用碱液浓度8 °Bé、超碱量0.2%、碱炼温度70℃、碱炼时间40 min的优化碱炼脱酸条件,花生油中BaP、HPAHs、PAH4、LPAHs和PAH16的脱除率分别达到85.07%、48.13%、43.21%、56.75%和54.97%。经碱炼脱酸后花生油中Bap含量从24 μg/kg降至符合GB2716-2005中≤ 10 μg/kg的限量指标,接近欧盟的限量指标,但PAH4含量远达不到欧盟的限量指标,其他多环芳烃组分的残留量也还很高。因此碱炼脱酸对于高含量多环芳烃的脱除作用是有限的,它可以作为Bap含量超标率不太高的油脂的脱除精炼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环芳烃作为一种挥发性芳香族烷烃化合物,具有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以及遗传毒性,被认定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有机污染物。肉制品因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多环芳烃,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近年来随着多环芳烃相关毒性的研究,由其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本文论述了近年来肉制品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方法及其检测方法,同时对多环芳烃检测分析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准确、快速、高效和绿色的检测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冰  朱琳  李丽  张蕊  郭宝元  邵懿  王松雪 《中国油脂》2023,48(1):104-109
为快速测定食用油中的多环芳烃,建立全自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油中10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将样品用正己烷溶解,以2 mL正己烷为淋洗液,二氯甲烷为洗脱剂,经全自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后定容进高效液相色谱仪(配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1~1.3μg/kg,定量限为0.3~4.0μg/kg;方法的准确度良好,精密度高,10种多环芳烃在玉米油和花生油基质中的加标回收率为79.2%~114.3%,相对标准偏差为0.4%~5.7%,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食用油样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所测样品中苯并[a]芘含量均未超出国标限量。所建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可实现固相萃取柱的自动化处理,减少有机溶剂的消耗,适合食用油中多环芳烃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PAHs)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年来引发的食用油脂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文中综述了多环芳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毒性,对油脂中污染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对油脂中出现多环芳烃污染的可能来源、控制技术和脱除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索氏提取、超声波萃取、固相萃取、加速溶剂萃取等前处理技术,在肉制品中多环芳烃前处理技术中的应用进展,并对肉制品中多环芳烃前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食用油脂多环芳烃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油脂多环芳烃污染问题近期引起广泛关注。该文探讨食用油脂中多环芳烃污染现状、产生原因、脱除方法、分析方法等,并提出监控食用油脂多环芳烃措施。  相似文献   

11.
食用植物油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中毒事件和进出口贸易中农药残留超标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文章综述了现阶段对植物油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前处理和检测方法 2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的不同,分别介绍了各类前处理方法如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固相萃取法(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m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MSPD)、分散固相萃取(disperse solid phase extraction,d SPE)法、凝胶渗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等方法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各类检测方法如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等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文章总结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食用植物油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 大量用于农业生产, 其残留广泛分布于食物链中, 对人类的食品安全构成威胁。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愈加重视。因此, 建立各种食品基质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可靠的分析测定方法十分必要。而在整个样品分析过程中, 前处理环节是瓶颈。本文重点对近年来不同基质源食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 主要总结了植物源食品(水果、蔬菜和食用油等)和动物源食品(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基质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提取、净化和富集等前处理步骤, 同时, 对常用的前处理方法的优点和限制因素进行了比较, 并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前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食用油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各种挑战。通过对我国食用油市场的发展现状、加工过程中危害物质深度分析欠缺、小品种油料资源的全面化市场调研欠深入、植物油营养评价和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研究开发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面临机遇与前景展望,推广油脂精准适度加工新模式,系统开发我国油料资源,研究食用油营养学价值,开发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为推动油脂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食品、药品中的农药残留安全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高分辨质谱法由于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质量精确度, 近年来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尽管高分辨质谱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质干扰, 但样品前处理仍然是必要的。样品前处理可以减少基质干扰成分, 提取、富集目标检测物, 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重现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近年来高分辨质谱法检测农药残留所应用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概述, 主要包括QuEChERS法、固相萃取法、极性农药快速提取法、在线前处理法等, 介绍了各前处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现状, 对不同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并对高分辨质谱法检测农药残留所应用的样品前处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动物油脂是动物脂肪组织经提取精炼而成的油脂。动物油脂因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风味,广泛应用于食用油、起酥油、制备肉味香精,同时也是生产肥皂、甘油和饲料的重要原料。因动物油脂成本低廉,不法商贩受利益驱使在食用植物油或高价动物油脂中掺加低价动物油脂,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法与拉曼光谱等光谱法、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实时分析质谱、低场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于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本文对主要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动物油脂的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食用油脂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人体产生热能,更是人们所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脂肪酸和磷脂等物质的重要来源。它们因种类、纯度、营养成分等指标的不同而在价格上差异悬殊,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而将低附加值食用油掺入到高附加值植物油中,更有甚者,将劣质、有毒油脂掺入食用植物油中,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油脂鉴别及掺假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太赫兹光谱法、低场核磁共振法)、稳定同位素技术及其它方法(如电子鼻、电子舌)在食用油脂中的应用,并展望了食用油脂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食用大豆油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油脂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是当前食品检验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针对食用油脂中DNA含量极低、DNA序列片段短、破坏严重的特点,建立了食用油脂中DNA提取方法,通过实时荧光PCR可检测出大豆内源基因(Lectin)以及外源抗除草剂基因EPSPS,为食用油脂进行核酸类生物性检测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样品前处理简便、快速高效、可以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等优点的新型无损分析技术,在食用油脂分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析类型,在食用油脂和食用油脂原料分析方面的应用。通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种类食用油脂的快速鉴别分析,食用油脂的各项理化指标(如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皂化值等)的快速检测,食用油脂无损掺假检测,食用油脂原料(如玉米、棉籽、油菜籽等)含油量的无损分析。此外,针对当前食用成品油快速无损分析过程中的难题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分析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