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采用玄武岩纤维编织绳索过程中出现的力学损伤问题,采用16锭编织机制备玄武岩纤维绳索,探究编织参数对玄武岩纤维绳索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断头和接头方式对玄武岩纤维绳索强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玄武岩复丝二维编织过程中,编织速度是影响绳索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重要因素,复丝间张力不匀会使复丝内部纤维形成摩擦效应,导致绳索表...  相似文献   

2.
 针对空间网状可展开天线对高强高模绳索的需求,研制了二维编织包芯结构绳索。采用岛津万能试验机对不同编织工艺参数的试样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分析了包芯绳索不同于其他结构绳索的拉伸断裂机制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二维编织包芯结构绳索,外观均匀,结构稳定,纤维强力利用率高,可以满足绳索高强高模,低延伸率和轻质的要求;编织工艺参数对包芯绳索的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影响较大,编织角大的编织纱对芯纱包缠紧密,芯纱纤维比例大的绳索可以发挥包芯结构的优势;试样在拉伸过程中,芯纱是主要的承力部分,编织纱对芯纱起到束缚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竹浆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为开发竹纤维织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干态、湿态和常温态下竹浆纤维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单次拉伸性能、定伸长反复拉伸、应力松弛和蠕变性能,并与棉纤维和粘胶纤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较棉纤维更易受湿度的影响;在常温态和干态下,竹浆纤维的断裂比强度均最大,棉纤维次之,粘胶纤维最小;在常温态、湿态和干态下,粘胶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均最大,竹浆纤维次之,棉纤维最小;从湿态到常温态再到干态,竹浆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逐渐增大,而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湿态下竹浆纤维的抗塑性变形能力、抗应力松弛性能和抗蠕变性能最好,而干态下均最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立体编织物直接应用作为热密封材料的气密性能。结合实际使用工况,选用石英纤维制作了纤维体积含量为50%的三维四向、三维五向及二维包芯3种编织结构的环状热密封制件。采用泄露实验分别对其进行了气密性能测试,得到了3种编织物在不同压差和不同压缩率下的气体容积流量,并计算出3种编织物在各个阶段的气体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封环的气密性能均达到密封要求。其气体渗透率随压差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随压缩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相同条件下,三维整体结构织物气密性能优于二维包芯织物,其平均气体渗透率是二维织物的35.5%,且三维四向编织结构热密封环在各个阶段的气体渗透率均为最小,气密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5.
竹浆纤维力学性能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固体力学模型分析比较了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的流变性能 ,指出了竹浆纤维的松弛 (或延迟 )时间普遍比粘胶纤维的长 ,发生流变较慢 ,松弛蠕变好于粘胶纤维  相似文献   

6.
《四川纺织科技》2012,(2):I0003-I0003
粗糙麻袋能变成舒适柔软的服装,采用了杂化材料的衣服会向你“嘘寒问暖”,纳米复合材料制造的人工器官比我们自己的“原装件”工作得更好……乍一听似乎不可思议,但智能纤维材料的问世有望让这一切变成现实。前不久,在智能纤维材料领域成就卓著的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位小时侯穿不起“的确良”的女科学家,二十余载潜心研究智能纤维,编织了一个神奇的纤维世界。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空调制冷与供暖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激增与实现“双碳”的全球目标之间出现巨大矛盾,实现由智能织物对人体自身热湿舒适性调节从而降低能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概述了人体热湿舒适性调节原理;介绍了由高性能材料(如高红外线反射、高导热、高红外线透过材料)制备的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以及通过纤维或织物结构控制实现的智能织物(如保暖、吸湿快干、智能热湿调节织物)。分析了不同调节方式的智能织物制备方法及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可制备新型热湿刺激响应纤维,通过纤维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达到智能热湿调节织物的生产及广泛应用;展望了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在“双碳”背景下,推动智能服装发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药食同源植物因其不良反应小、药用价值高、天然、安全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可以明确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十年来,液质联用(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药食同源植物功的功效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主流技术。本文从LC-MS技术的发展和药食同源植物研究中LC-MS技术应用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近十年来LC-MS技术分析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药食同源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