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加,加工设备无法严格清洗、消毒,产品受到污染。本章综述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被膜的形成特点及其控制方法,并对近几年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加,加工设备无法严格清洗、消毒,产品受到污染。本章综述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被膜的形成特点及其控制方法,并对近几年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是固着在食品接触表面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组织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因生物被膜具有极强的黏附性和抗逆性,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控,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并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在形成机制及防控方法方面的相关研究。以生物被膜黏附性提高、菌体状态改变和抗逆性增强的3个主要特点为核心,总结讨论了细菌的长链附属结构、群体感应系统及胞外聚合物在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将生物被膜的防控策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法3类,分别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作用原理及优缺点,旨在为食品领域生物被膜的高效防控方法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期更好地实现食品微生物的安全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4.
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研究以保障食品安全,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作为细菌为适应不良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黏附在食品原材料表面以及各种食品加工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增大了消毒清洗的难度,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和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地清除细菌生物被膜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本研究系统分析总结了细菌生物被膜的检测与清除方法的现状,为实现细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消除由生物被膜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了综合性的认识,可为研究人员解决细菌生物被膜带来的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提供参考,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生活在一个由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环境中,它的形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保护模式,允许细胞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分散到新的环境中。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加,加工设备无法严格清洗、消毒,导致产品受到污染。该文在收集、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介绍了生物被膜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概述了生物被膜的危害、控制及检测方法,旨在提高人们对生物被膜的认识,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6.
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特别是防止其形成生物被膜交叉污染食品,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传统的物理性、化学性控制措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有效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完全去除,因此,亟待开发针对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新型控制和清除策略。近年来噬菌体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残留的天然抑菌剂受到了普遍关注,与化学消毒剂相比,其具有特异性强、自我增殖快、安全性高、研发时间短等突出优势,在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控制和清除领域已表现出巨大潜力。该文综述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结构成分与形成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用噬菌体破解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现状。针对噬菌体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提供新的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食品接触表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食品工业中,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在食品接触表面并形成生物被膜,不但会造成设备的腐蚀,更重要的是会污染食品,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生物被膜形成的第一步是微生物在食品接触表面的粘附.本文研究了4种不同食品接触表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玻璃和PE塑料相比,不锈钢表面粘附形成生物被膜的活菌数较多.不同的食品接触表面影响了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合被膜中微生物间以竞争和共生为主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食品领域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金黄色葡萄球菌极易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过程中形成生物被膜,使得被膜内的细菌很难被清除,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检测、控制方法和影响因素,特别是针对国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检测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控制方法进行了详述,旨在为食品工业领域生物被膜的消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食品加工中,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存在会引发大量食品污染等安全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了单一菌生物被膜,然而对混合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及混合菌生物膜中菌种间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群体感应在混合菌生物膜中的作用,以期为食品领域应对和破解食源性混合菌生物被膜污染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传感器是以活体微生物细胞为感应元件, 感应需要测定的靶标物质浓度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为可识别信号的检测装置。早期的微生物传感器以微生物测定和微生物电极的形式出现,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基因工程类微生物传感器迅速发展, 并且由于其成本低、使用便捷、功能扩展性强等优势, 使其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总结了微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品质分析、食品安全毒性评估、食品污染脱毒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析了微生物传感器发展趋势和当前的技术瓶颈。本综述可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人员提供信息和技术参考, 推动微生物传感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源污染是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中最主要的原因,科学设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微生物指标及其限量对预防微生物源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将现行有效的食品标准中微生物检验指标总结归纳为"卫生指标菌""致病菌""商业无菌""病毒""抗菌指标"5个类别,分析了标准体系中指标设置、限量值规定、方法更新和标准应用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备受关注。沙门氏菌(Salmonela Spp)、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大肠杆菌O157:H7等致病菌容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活,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在食品快速流通及泛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实现食品中的病源微生物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21世纪六大热点技术之一,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弥补目前基于免疫学、基因组学等快速检测方法的不足,为监测食品中微生物种类与含量、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了蛋白质组学在食品微生物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涵盖了利用质谱鉴定食品微生物,利用多肽指纹图谱识别食品中潜在病源微生物,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微生物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蛋白质组上的响应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creasing consciousness of food safety and human health,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developing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od hazards, food authentication, and traceability. Near infrared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gained wide acceptance in many fields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s over oth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llow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basics, 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recent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applications for food safety evaluation, including (1) chemical hazards detection; (2)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detection; (3) physical hazards detection; (4) new technology-induced food safety concerns; and (5) food traceability. The review shows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to be effective tools that will play indispensable roles for food safety evaluation. In addition, on-line/real-time applications of these techniques promise to be a huge growth field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5.
随着食品工业化、集团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生产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食品微生物安全也从地域性问题向全国、全球性问题转变。如何通过可靠的溯源手段将不同地区散发病例识别为同一微生物来源污染食品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幵将污染食品准确召回,对政府监管部门和技术部门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从食品安全微生物溯源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和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溯源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幵提出了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微生物收集和溯源平台,构建实物与基因组溯源数据库等建议,以期给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及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及掺假等问题均会造成或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代谢组学作为新兴技术不断发展,通过研究生物体受外界干扰前后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而探究机体内代谢机制,适用于食品安全多种微量危害因子的鉴别和监测。此外,危害因子在食品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可成为特定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致病菌作用机制和品质安全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阐述靶向代谢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介绍代谢组学技术常用的数据采集和数理统计方法,总结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生鲜食品品质和肉制品掺假等食品品质和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组学联用技术提出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功能材料,其具有多孔结构以及显著的抗菌性能,因此在食品保鲜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食品包装领域,MOFs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延缓贮藏期食品品质的劣变,提高食品包装材料的性能。本文综述MOFs作为抗菌剂、氧清除剂和乙烯清除剂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介绍MOFs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前景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MOFs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危害分析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分析源自HACCP体系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危害分析并建立的HACCP体系,在国内外已经有较长久的应用发展历史。危害分析着重强调食品中存在危害的预防,应用于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整个食品链中,是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基础,以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证据为指导,识别特定危害,确定控制措施,从而有效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本文主要以保健食品为例,克服依靠食品安全控制的传统方法和传统经验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而是通过科学应用危害分析,导入风险评估的原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源头对危害识别、危害分析、危害解决和监视等,提出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预防性实际应用方案,从而将产品中典型、潜在的危害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9.
Foodborne illness continues as a considerable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Despite improved hygien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creased regulation, pathogenic bacteria still contaminate food, causing sporadic cases of illness and disease outbreaks worldwide. For many centuries, microbial antagonism has been used in food processing to improve food safet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 of action of this microbial antagonism has been gained in recent year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ood and feed safety are now being explore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using microbial antagonism as a biocontrol mechanism to reduce contamination along the food chain; including animal feed as its first link. © 2014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20.
冯坤  韦昀姗  吴虹 《食品科学》2021,42(15):231-241
近年来,微/纳米功能材料在食品安全和营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地,基于静电流体的静电纺丝/喷涂技术以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条件温和、所得微/纳米材料包埋率高、可控释性好等优势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青睐。目前,该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本文对两种静电流体技术的定义、分类进行简要概述,重点综述该技术近年来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就该技术在食品应用领域的局限进行分析,以期为静电流体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