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苦丁皂苷L(kudinoside L)、苦丁皂苷N(kudinoside 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结合和转运的机制及BSA二级结构变化情况。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kudinoside L、kudinoside N与BSA间荧光猝灭机制;采用圆二色谱法研究BSA二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kudinoside L、kudinoside N均能有效猝灭BSA内源荧光,猝灭类型为动态猝灭,分子间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两个化合物与BSA各形成1个结合位点。此外,kudinoside L与BSA结合后,BSA中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增加;kudinoside N与BSA结合后,BSA中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含量减少,表明上述两种皂苷与BSA结合后,BSA内部结构环境均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运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等方法对没食子酸丙酯(P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荧光猝灭计算结果表明PG与BSA间的结合作用较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测得其299 K时的结合常数KA为1.03×105L·mol-1,两者的作用距离为1.71 nm。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PG与BSA相互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与氢键作用力。通过探针分子取代反应确定了PG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是亚级结构域IIA。圆二色谱的测定结果表明PG的结合导致了蛋白中α-螺旋结构的减少以及无规则卷曲的增加。本文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Dock的方法模拟出了PG与BSA的结合构象,所得到的结合参数与之前的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采用内源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以及分子模拟表征了大豆皂苷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内源荧光光谱显示,大豆皂苷Ⅱ使BSA最大发射波长略微蓝移且出现荧光猝灭,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疏水性增加,蛋白质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大豆皂苷Ⅱ也使BSA的圆二色光谱负椭圆率下降,肽链伸展,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显示了两者稳定的结合,大豆皂苷Ⅱ的阿拉伯糖基及鼠李糖基与BSA形成氢键作用,参与其中的重要氨基酸有Asp108、Asp111、Arg144和Arg458,皂苷的三萜烯部分则伸进由1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疏水腔中形成疏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并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人体生理条件下苦味酸(Picric acid,简称P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苦味酸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较强,该猝灭属于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根据实验结果求得了不同温度下苦味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转变为以疏水作用力为主。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苦味酸在距色氨酸残基距离3.14nm的位置与BSA结合。三种探针竞争标记药物实验表明,苦味酸主要结合在BSA上site I位点,分子模拟证实了该结合位点。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苦味酸的加入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吸收进入人体血循环的大豆皂苷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机理。采用圆二色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分子模拟方法检测表征皂苷Ⅱ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大豆皂苷Ⅱ与HSA的浓度比例为1∶2或1∶4时,HSA的二级结构α螺旋含量上升,β折叠含量下降。荧光光谱显示,大豆皂苷Ⅱ对HSA的立体构象有影响。分子模拟显示它们之间的结合作用力以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为主,HSA与皂苷糖基链中葡萄糖醛酸基(Glc A)和鼠李糖基(Rha)部分形成氢键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包括Glu153、Ser192、Gln196、Glu450、Asp451和Ser454等,与皂苷配基三萜烯部分形成疏水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主要有Ala、Leu、Val和Trp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绿原酸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在模拟动物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合Stern-Volmer方程、double-reciprocal方程和热力学公式来研究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绿原酸和牛血清白蛋白在298K和310K两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69×105L·mol-1和1.574×105L·mol-1;结合位点分别为1.18和1.16;且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结合距离小于7nm。因此,绿原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静态猝灭作用,符合静态猝灭过程,结合力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绿原酸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在模拟动物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合Stern-Volmer方程、double-reciprocal方程和热力学公式来研究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绿原酸和牛血清白蛋白在298K和310K两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69×105L·mol-1和1.574×105L·mol-1;结合位点分别为1.18和1.16;且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结合距离小于7nm。因此,绿原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静态猝灭作用,符合静态猝灭过程,结合力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苦丁冬青苦丁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了4 种咖啡酰奎尼酸(caffeoylquinic acids,CQA):5-CQA、3,4-diCQA、3,5-diCQA和4,5-diCQA,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pH 7.4,310 K)下,利用荧光光谱法分析4 种CQA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使用修正后的Stern-Volmer方程与van’t Hoff方程探讨CQA-BSA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4 种CQA均能与BSA结合,从而导致BSA分子内部荧光发生猝灭,结合能力的大小顺序为3,4-diCQA>3,5-diCQA>4,5-diCQA>5-CQA,说明咖啡酰基的增多提高了结合能力。热力学参数ΔH>0、ΔS>0和ΔG<0,表明CQA与BSA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反应自发进行。此外,CQA的结合引起BSA 3D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表明两者之间的结合主要是通过与BSA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的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O-羧甲基壳聚糖镍金属配合物(OCMC—Ni)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OCMC—Ni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OCMC—Ni可以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OCMC—Ni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获得在室温下OCMC—Ni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16×10^11L/mol和1.95。  相似文献   

10.
比较苦丁茶冬青苦丁茶和大叶冬青苦丁茶提取液中多酚、黄酮的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多酚含量高的苦丁茶冬青苦丁茶比黄酮含量高的大叶冬青苦丁茶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对5 种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各抗氧化方法间相关性良好(R2 > 0.8478),尤以DPPH 自由基法与ABTS+·法的相关性最高(R2=0.9967)。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以降龙涎二醇为研究对象,在模拟生理酸度的条件下,采用荧光猝灭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降龙涎二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降龙涎二醇对BSA荧光光谱的影响,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热力学的研究发现,降龙涎二醇对BSA内源荧光会进行猝灭,疏水作用力是该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降龙涎二醇在BSA上,与华法林共用一个结合位点。通过同步荧光光谱最大发射波长的监测,证实了降龙涎二醇可使酪氨酸环境的极性降低,疏水性增加,而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加,疏水性降低。此外,综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对降龙涎二醇与BSA的结合有影响,且降龙涎二醇的存在,能诱使B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改变,降低BSA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紫玉米苞叶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紫玉米苞叶花色苷与BSA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结合程度随着紫玉米苞叶花色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结合后,会引起BSA结构的变化。紫玉米苞叶中6种主要的花色苷成分与BSA结合程度不同,其结合能力大小依次为:天竺葵-3-(6'-丙二酰葡萄糖苷)芍药-3-(6'-丙二酰葡萄糖苷)天竺葵-3-葡萄糖苷矢车菊-3-葡萄糖苷矢车菊-3-(6'-丙二酰葡萄糖苷)芍药-3-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优化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分析其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以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法研究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对苦丁茶多糖的得率的影响;通过体外实验测定苦丁茶多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及其动力学常数Ki。结果:响应面试验优化条件为:料液比1:25 g/mL,超声时间60 min,超声温度40℃,超声功率260 W,得到得率为5.85%。苦丁茶多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随物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加,IC50为1.28 mg/mL,其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类型属于竞争性可逆抑制,抑制动力学常数Ki为0.62 mg/mL,结论:苦丁茶多糖能够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其可作为潜在的预防高尿酸血症的食品或保健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苦丁茶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5.
对高儿茶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儿茶酚能猝灭BSA的荧光;与BSA主要通过疏水键自发形成具有弱荧光的大分子复合物,且高儿茶酚在BSA上至少存在一个结合位点;在298,310 K和320 K时,高儿茶酚与BSA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5.908×102,5.424×104,1.535×106L/mol。推测高儿茶酚对BSA的猝灭是以动态猝灭为主,也有静态猝灭过程。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添加2μmol/L的高儿茶酚,可以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使其分布更加均匀;当高儿茶酚浓度高于2μmol/L时,使蛋白质发生聚集。分子对接分析发现,高儿茶酚主要通过疏水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稳定地结合在BSA亚结构域ⅡA的疏水口袋中(siteⅠ)。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亚甲基蓝(MB)及其代谢产物天青B(AZ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共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MB和AZB对BSA的荧光猝灭均为静态猝灭.298K时MB和AZB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1×105L//mol和8.83×104L/mol.由熵和焓推断,MB和AZB与BSA的作用力类型均主...  相似文献   

17.
链格孢霉毒素是由链格孢霉菌属(Alternaria specie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水果、蔬菜以及粮食作物中污染率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类食物链,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及代谢,本文采用稳态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棉酚及其氧化物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荧光猝灭机制均属于动态和静态的联合猝灭,BSA发射峰蓝移。通过计算各个结合参数得出: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在105数量级,说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有很强的结合,结合位点均为1;热力学参数ΔH0、ΔS0和ΔG0,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根据Fo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供体(BSA)与受体(棉酚及其氧化物)间的结合距离r分别为2.94 nm和3.12 nm,它们都能以能量转移的方式与BSA发生作用。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的结合引起了BSA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9.
林花  于淑娟 《食品科学》2010,31(5):18-22
分别采用干热和湿热两种方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聚糖Maillard 反应产物,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产物褐变程度及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分别表明:干热法反应中Maillard 高级阶段反应程度较弱,反应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广;湿热法有利于反应向Maillard 高级阶段进行,反应产物分子量分布较为集中。PAS 染色结果证明,两种Maillard反应方法均生成不同接枝程度的糖基化产物,并采用分子排阻色谱分析两种反应体系中Maillard反应产物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