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雪天气影响共融机器人视觉系统鲁棒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雪模型和深度学习融合的去雪算法。根据雪的成像过程推导了一个简化的雪模型,设计了一个基于该模型的深度去雪网络,该网络由雪花检测子网络和去除子网络串联组成。雪花检测子网络采用了残差学习网络,该网络可以准确地学习雪图像和无雪图像之间的差异。去雪子网络采用了密集连接的U型网络。它一方面利用U型网络保留背景的细节信息,另一方面利用DenseNet将低层特征复用到高层的特点来提高去雪的准确度,将它们结合后缓解了去雪过度导致背景细节丢失和去雪不彻底之间的矛盾。试验证明这种基于雪模型的深度去雪网络能够较好地检测和去除图像中的雪花。  相似文献   

2.
就《“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提出,探讨工业机器人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其在传统领域和新兴行业的应用与现状,介绍工业机器人技术今后一段时间在协作共融、群智控制技术等方面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共融悬臂柔顺特性,提升换轨精度,以自动换轨装备悬臂算子多体系统为对象,针对换轨机器人龙口悬臂在无载荷、吊轨及施工过程中的末端振动现象,建立在不同模态频率、静力荷载和剪切效应作用下的混阶时空输运模型;引入Bezier插值离散方法,求解机器人共融悬臂混阶时空算子分裂输运变化,得到悬臂末端空间尺度上载荷冲击、惯性偏移与时间尺度上温变梯度、轴向变形等因变参数对悬臂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共融悬臂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实验结果表明,混阶时空载荷、制动约束与模态频率、惯性偏移呈正比关系,且理论数值分析、仿真模型结果与实验标定数据具有一致性与互证性。  相似文献   

4.
外肢体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可穿戴人体辅助设备,通过与人类肢体的对接融合、互助协作来提高人体活动、感知、操作等能力,在工业生产、医疗康复、助老助残及生活服务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别针对当前国内外的外肢体机器人研究情况,对其本体结构、控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根据不同的本体结构与功能将外肢体机器人分为外肢体与外手指;根据结构柔顺特性将外肢体机器人分为刚性外肢体机器人与柔性外肢体机器人;归纳分析了外肢体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肢体映射控制、肌电信号控制与脑机接口控制;分析总结了外肢体机器人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对外肢体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劳动力紧缺及人力成本的不断升高,需要使用机器人的领域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大。就许多应用场景而言,任务复杂多变、应用环境和条件限制也各有不同,单臂协作机器人已不能满足要求,多臂协作机器人系统便应运而生,且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因为发展的时间较短,还需要研发人员做大量的工作。对多臂协作机器人的技术与应用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归纳,从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即多臂协作机器人的应用、机构与轻量化设计、动力学与控制、协同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人工智能、控制等领域的新发展,提出了多臂协作机器人今后应该加强研究和发展的6个方向,如应用场景向深度人机协同方向发展、结构及零部件更注重高速、高精度和高功重比、在动力学方面将更加重视平顺性设计、协调式协作机器人系统需朝着分层多元化发展、控制将更加趋于自适应柔顺控制和自主决策、交互趋于多信息融合的多维安全保护与自然交互。  相似文献   

6.
一、绪论包括人在内,所有动物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接收外界信息而活动的。人通过五感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些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通常可把动物的感觉器官与人的感觉器官对应起来加以考虑。但是,有的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比较发达;有的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已经退化。而且,有许多动物的感觉器官是人所没有的,如蝙蝠就是发出超声波,然后根据其反射波来对外界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针对工业机器人辅助的数控机床对避障、平稳且以较快速度实现目标点定位的需求,设计了三维空间中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的目标函数,提出具有角度目标导向的改进RRT算法,构建了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ROS)的AUBOi5机器人数控机床上下料仿真环境。在ROS中分别对数控机床加工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仿真,模拟真实工况;在创建数控机床加工环境的基础上,利用Moveit!和Gezebo平台对机械臂进行配置,创建了Moviet!轨迹规划和机器人控制文件,并测试两种算法的轨迹规划效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RRT算法规划在规划时间和拓展点总数上分别比传统的RRT算法减少18.6%和22.7%。所提RRT改进算法可以成功应用于协作机器人的数控机床工作环境,实现人机安全协作,提高了上下料效率。  相似文献   

8.
孙宁 《钟表研究》2008,(4):74-75
与蕾蒙威董事长兼行政总裁Olivier先生的采访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他周游列国,尤其对中国了解颇深。他讲到,现在中国人非常喜欢大表盘的手表,认为这是一种成就感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成功人士可能又喜欢收起锋芒,手表可能又会向小表盘发展。但Olivier先生说:“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品牌是会不断坚持创新的,为手表爱好者带来更多精彩。”  相似文献   

9.
根据当前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其离线编程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组成,并分析了各模块的功能及相互耦合关系,对图形交互式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工作过程动态仿真中的关键技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协作机器人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体积更小、功能更强大的电机正是其需要的关键部件。一家领先的机器人驱动器制造商TQ-RoboDrive,则成为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先锋。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移动机器人车载计算机与传感器、执行器交换数据的需要,提出了基于Linux的串行控制台和多线程串行通信的设计思想,分析并实现了串行控制台远程管理车载PC机,及车载PC机与其他设备的多线程串行通信,设计的软件可稳定运行并满足机器人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利用冗余度机器人的冗余特性可以实现机器人避奇异位形,仿止关节运动范围越限,避障碍物等多种优化,从而使该类机器人的操作性能和灵活性得到提高。采用多目标模糊规划对冗余度机器人的多目标优化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法,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连续体机器人形状检测的不同方法,并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指出基于视觉、智能材料或者光纤光栅的单一检测方法和结合多种传感器的复合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地果园单个移动机器人爬坡能力不足及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操作的方法。在原有六足机器人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多机协同操作的连接件,得到了用于多机协同操作的机器人单体。将3个六足机器人单体通过协同操作得到了3种典型协同模式:串行模式、并行模式、三角模式。最后采用稳定锥法对足式移动机器人系统的单体模式及3种典型协同模式在6种典型地形情况下的静态、动态稳定性分别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结果表明:3种典型协同模式间可进行两两切换;在6种典型地形情况下,通过多机协同操作及协同模式切换的方式可提高足式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工业机器人在笛卡尔空间的轨迹规划曲线的平滑性与实时性,提出一种用于描述超球面旋转的倍四元数对机器人运动轨迹进行球面线性插补,并结合正弦波加速度曲线升降速控制算法对轨迹规划的速度进行控制,为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位姿规划的解决方案。在六关节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上进行了仿真与试验,验证了该算法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旋量理论的可重构机器人运动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可重构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算法,应用旋量理论和指数积公式法,而非较常用的D—H法建立运动学模型,得出了与机器人构型无关的正运动学算法,并推导得到通用性较好的迭代计算逆解的数值算法,通过基于实例进行Matlab编程的实现,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吴锦辉  陶友瑞 《中国机械工程》2020,31(18):2180-2188
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其辅助制造产品的精度水平和质量一致性。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可靠性和定位误差补偿技术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讨论的热点。对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可靠性及定位误差补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统的菱形结构双轮差速控制移动机器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采用双轮差速控制的三段菱形结构移动机器人的设计方法,分析了这种结构的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给出该机器人运动的约束条件,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其对地形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文斌  黄琪  余晓流 《中国机械工程》2022,33(7):811-817,851
为解决模块化机器人重构后误差的快速补偿问题,对模块化机器人几何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模块参数误差和模块间装配参数误差.基于指数积公式和齐次变换对关节模块、连杆模块及模块间装配位姿进行数学描述,建立关节-连杆子装配体的实际运动学模型.给出一种基于精密球和外部测量的模块参数及模块间装配参数辨识方法,完成子装配体运动学...  相似文献   

20.
杜兆才  余跃庆 《中国机械工程》2007,18(24):2985-2989
为了描述柔性机器人的动态应力状况和疲劳特性,将柔性机器人的动态应力计算与疲劳特性分析相结合,形成一种柔性机器人动态应力疲劳分析方法。分析了柔性机器人杆件的弹性变形与弹性位移的关系,计算了杆件的弹性变形及动态应力,通过计算杆件动态应力造成的疲劳损伤,预测其疲劳寿命,并根据疲劳强度计算杆件的工作安全系数。以柔性平面3-RRR并联机器人为例,说明杆件的动态应力计算和疲劳特性分析对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