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简单的归类,综述了各种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改善聚合物一热液晶聚合物(TLCP)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方法及TLCP的增韧机理、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界面相互作用对增强、增韧效果的影响及纳米粒子的增韧机理。并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对流体在固体表面超铺展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具有超铺展特性的动态湿润体系、超铺展特性的影响因素、内在机理以及实验关联式建立和数值模拟方法。部分丙硅氧烷类和烷基乙氧基化物类以及少数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具有超铺展特性,浓度和固体表面能是超铺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液界面的浓度Marangoni效应被认为是超铺展过程的控制因素,表面活性剂在气液、固液和三相接触线前缘固气界面的输运和吸附对浓度Marangoni效应有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实验方面未来应拓展实验体系,建立超铺展产生的判据;深入研究宏观影响因素以及微观输运和吸附机理,同时考虑外加物理场影响,为超铺展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理论方面需综合考虑表面活性剂向界面的输运、吸附对界面性质的作用规律以及浓度Marangoni效应的影响,借鉴相对成熟的牛顿流体动态湿润理论,建立描述超铺展特性的全过程理论模型。数值模拟方面应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基础建立表面活性剂输运和界面吸附的微观物理模型,将其引入流体动力学模型,实现对超铺展过程精确定量化的描述。本文还给出了可能的超铺展体系铺展全过程的物理图景。  相似文献   

3.
流体在固体表面超铺展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流体在固体表面超铺展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具有超铺展特性的动态湿润体系、超铺展特性的影响因素、内在机理以及实验关联式建立和数值模拟方法。部分丙硅氧烷类和烷基乙氧基化物类以及少数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具有超铺展特性,浓度和固体表面能是超铺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液界面的浓度Marangoni效应被认为是超铺展过程的控制因素,表面活性剂在气液、固液和三相接触线前缘固气界面的输运和吸附对浓度Marangoni效应有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实验方面未来应拓展实验体系,建立超铺展产生的判据;深入研究宏观影响因素以及微观输运和吸附机理,同时考虑外加物理场影响,为超铺展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理论方面需综合考虑表面活性剂向界面的输运、吸附对界面性质的作用规律以及浓度Marangoni效应的影响,借鉴相对成熟的牛顿流体动态湿润理论,建立描述超铺展特性的全过程理论模型。数值模拟方面应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基础建立表面活性剂输运和界面吸附的微观物理模型,将其引入流体动力学模型,实现对超铺展过程精确定量化的描述。本文还给出了可能的超铺展体系铺展全过程的物理图景。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热界面材料的分类、组成,介绍了热界面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影响热界面材料性能的因素,重点讨论了填料的取向调控方法、不同种类填料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以及填料表面改性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热界面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粘接理论和界面处的微观作用力进行了讨论,并对影响电子胶粘剂界面粘接强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认为,吸附理论、互锁理论和扩散理论描述的微观作用力对电子胶粘剂的粘接具有重要贡献,而静电理论和吸盘理论描述的微观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界面化学组成、润湿程度、界面污染、界面形貌、温度和中间相厚度会显著影响界面粘接力。最后从上述关键因素出发,结合相关工程经验,对电子胶粘剂的界面弱化机理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用湿法缠绕技术制作了M40/5228顸浸料,对热压罐固化的M40/5228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热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用电子显微镜对循环热冲击后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研究表明M40/5228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在130℃下,其抗弯强度、模量和层间抗剪强度的保持率较高,热冲击对其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在120次循环冲击后,复合材料内出现了界面微裂纹。  相似文献   

7.
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现状(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界面控制、界面表征及界面微观力学研究的国外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界面控制、界面表征及界面微观力学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现状 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综述了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界面控制、界面表征及界面微观力学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SAXS法研究了水泥石和石灰石界面过渡区在10—300(?)区间的孔分布,并用XRD法研究了界面过渡区CH晶体的取向性和平均尺寸。综合讨论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亚微观结构的形成机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探讨了掺加硅灰和降低水灰比对界面过渡区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油包水乳状液的微观特性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采出液破乳难度、减小管线运输负担,有必要弄清楚乳状液的微观特性。影响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四部分:乳滴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乳状液界面张力,界面膜性质和界面剪切黏度。阐述了影响乳滴大小、形状、分布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的测量方法;报告了油包水乳状液界面张力大小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界面膜的分子密度与机械强度对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乳状液界面剪切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界面剪切黏度的研究现状作出评述,并介绍了测量界面剪切黏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引入高强陶瓷纤维的目的是为了增强陶瓷的断裂韧性,纤维与基体的界面是决定CMC韧性的关键因素。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机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包括纤维与基体的化学相容性和热物理相容性,以及用TEM、HRTEM、SADP、AEM、声学显微法、EDX等微观测试手段研究不同体系的界面形成机理。本文对上述界面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简述了界面设计原则和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指出,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研究将一直是复合陶瓷基复合材料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含钡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界面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通过对含钡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试块宏观断裂面的形貌观察和微观界面结构及界面产物的研究,发现断裂面从集料内部断开,说明含钡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界面结合力大于集料内部自身的结合力;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差热分析仪对混凝土试块的微观界面区的形貌及水化产物进行分析观察,研究界面结构以及界面的水化产物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集成化和功能化发展,功率密度及热流密度急剧上升,器件内巨大的散热和温压压力使电子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对器件在运行过程中如何有效散热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开发及使用高性能导热基复合材料(热界面材料,TIM)降低接触热阻是解决电子设备散热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热界面材料创新与优化备受关注。本文从基本的导热机理出发,阐述聚合物基热界面材料结构及导热强化方面最新进展,讨论导热填料和聚合物基体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重点对微纳结构的导热强化(协同)作用、构筑3D高导热微结构、导热填料和基质间的界面微结构和导热互穿网络结构等进行讨论,为设计高性能导热结构、制备开发新型高性能TIM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现场作业中发现,延时条件下高渗低压层固井质量差。通过套管-水泥环界面应变检测、微观结构分析方法,提出了固井弱界面概念,给出了弱界面的三种微观结构模型,给出高渗低压地层影响固井质量机理。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无机粉体填充改性机理及影响界面特性的因素如界面应力、高分子树脂的极性、无机粉体与高分子树脂间的相容性、无机粉体粒径等。同时综述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相界面设计与调控技术。通过对无机粉体的表面性能进行优化与改进,可设计并制造出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电力工业领域,纳米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因电气性能优异而获得较多关注,而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为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质形成的界面区域。基于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模型,从直流电导率、击穿强度以及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等角度出发,对纳米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气性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难点,展望了微观机理探析、颗粒分散方案优化及载流子输运调控等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金刚石热管理材料已成为目前电子工业理想的散热材料之一。文章综述了金刚石热管理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金刚石热管理材料热导率的相关因素。结合复合材料热导率模型和实验研究,探讨金刚石-金属界面导热机制,提出了形成粘结强度高、界面热阻低的金刚石-金刚石有效导热通道有助于获得高导热封装材料。金刚石热管理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首先概括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存在的几种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模型,然后分新拌混凝土阶段和水化早期、材料硬化过程中以及材料使用过程中3个阶段描述了界面微观结构的形成以及劣化机理。在第1阶段,界面过渡区形成的可能机理为:边壁效应,絮凝成团作用,微区泌水效应,离子的迁移、沉积与成核生长,水化产物的单边生长效应以及脱水收缩效应。在第2阶段,界面过渡区可能的形成与劣化机理为:自身收缩、化学收缩和自干燥收缩、干缩,集料与浆体膨胀系数的差别,浆体的进一步水化以及水化产物的重结晶。在第3阶段,界面过渡区的形成与劣化机理为:荷载的作用,环境介质的侵蚀,冻融的破坏,碱集料反应以及胶凝材料的进一步水化。同时给出了几种常规的以及可能成为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表征方法。最后,从原材料的物理、化学组成,配合比以及材料制备工艺角度分析了影响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了玻纤的不同表面处理剂、玻纤增强聚氯乙烯共混物组成及共混条件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表面处理剂,在玻纤与树脂之间将产生不同的界面结合,而界面结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共混物的性能。本文还对玻纤增韧,增强聚氯乙烯的机理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