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藜麦浆、全脂奶粉为主要原料,研究了藜麦酸奶加工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藜麦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分析藜麦酸奶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藜麦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藜麦浆料水比1∶5(g∶mL),藜麦浆添加量20%,白砂糖添加量7%,乳酸菌接种量0.3%,发酵温度40 ℃及发酵时间7 h。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得藜麦酸奶蛋白质含量为3.18 g/100 g,pH值为4.35,酸度为84.00 °T,感官评分为90分。SPME-GC-MS分析共检出藜麦酸奶中挥发性化合物35种,主要包括酯类、酸类、酮类、醛类等,其中己二酸二乙基己基酯含量最大,为71.71%。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一款具有较高抗氧化能力的无糖藜麦发酵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复合菌种发酵比例、木糖醇添加量,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无糖藜麦发酵乳的各项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无糖藜麦发酵乳的最佳工艺为:复合发酵剂比例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为2:1、木糖醇添加量5%、乳酸菌接种量3%、藜麦浆添加量30%、发酵温度38 ℃、发酵时间8 h,此时发酵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最高241.17 U/mL,并且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藜麦、鲜牛奶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藜麦发酵酸奶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表明,当藜麦添加量为12.5%,白砂糖添加量为7.5%,发酵时间为7 h,发酵温度为42℃,发酵菌接种量为0.2%时,制作的酸奶具有独特谷物风味且营养丰富,感官评分为90.7.  相似文献   

4.
张文刚  张杰  党斌  杨希娟 《食品与机械》2019,35(12):174-178
以青藜2号为原料对藜麦黄酒液化法制作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抗氧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藜麦最优液化条件为液化酶添加量6U/g、温度95℃、时间50min;液化物最优糖化条件为酶添加量100U/g、温度70℃、时间2.5h。以酒精含量为指标,藜麦醪液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水比14 (g/mL)、酵母添加量4.0%、发酵温度30℃;酚类化合物在主发酵期内先升高后降低,发酵第5天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3.75,14.00μmol/100g·DW;多肽含量在发酵期内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第4天多肽含量可达4.95g/L;发酵样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活性分别在发酵第3天和第4天达到最高,而FRAP铁还原力在发酵第1~3天保持较高水平,第8天下降至12.86μmol/100g·DW,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可能是藜麦黄酒抗氧化性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藜麦是一种非常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胃循环的功能。基于对西部地区藜麦的推广及应用,该研究介绍了以澳洲麦芽和藜麦为原料进行的啤酒酿造工艺,以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不同发酵时间的藜麦啤酒进行风味物质检测及感官品评。通过GC-MS对啤酒酒样中的醇类物质、酯类物质和其他香味物质进行检测。其中,第16天的醇类和其它香气物质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数的8%和4%左右,第12天的酯类物质含量最高,为24%。同时对藜麦啤酒进行感官品评,发现第16和第20天的啤酒评分更高,为15分。由此说明,藜麦啤酒需要进行适度的储存,使其风味物质更加完善、酒体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6.
以藜麦、核桃、脱脂牛奶为主要原料,研究藜麦核桃酸奶的发酵工艺。利用单因素与响应面优化试验相结合,确定藜麦核桃酸奶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藜麦核桃酸奶最佳生产工艺为:藜麦浆添加量为20.9%、蔗糖添加量为7.0%、发酵剂接种量为3.3%、发酵时间为6.1 h。以此条件进行藜麦核桃酸奶实际制作,感官评分为95.98分,与预测值96.583 5分较一致。  相似文献   

7.
韩林  杨人乙  胡悦  蒋维 《食品与机械》2018,34(9):206-210,215
为了提高藜麦的营养价值,增强其功能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藜麦发酵工艺,提高总酚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藜麦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菌种添加量1.7%,发酵时间80h,水分添加量16mL,该条件下发酵后的藜麦中总酚含量为(5.31±0.11)mg/g,显著高于未发酵藜麦中总酚的含量[(2.17±0.08)mg/g],其中槲皮素和香草酸的含量经发酵后分别可达(113.4±8.73),(44.7±2.54)mg/kg。活性试验表明,藜麦发酵后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提高,IC50分别为16.42,1.51m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平均可提高12.41%。因此,发酵处理可显著提高藜麦中总酚的含量,增强其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赛里木传统酸奶样品间品质差异,解析优质赛里木传统酸奶风味物质,该文从赛里木及周边采集12 个传统酸奶样品,对酸奶营养成分、微量元素以及酸奶特性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中优选酸奶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 个赛里木传统酸奶样品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存在较大差别,其中,蛋白质、脂肪含量最大可达3.78%和3.57%,微量元素钙、镁最高分别可达173.7 mg/100 g 和54.5 mg/kg。赛里木传统酸奶普遍表现酸度高和黏度高,最高分别可达201°T 及7 325 mPa·s,其中H4 样品因黏度高(7 325 mPa·s)、持水力强(80.74%)和风味好,被优选出进行风味物质分析,共检出挥发性物质22 种,其中苯甲酸及1-辛烯-3-醇、异辛醇、3-羟基-2-丁酮、3-辛酮等为主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高山黑蜜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高其潜在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以高山黑蜜、牛乳为原料制备高山黑蜜酸奶,基于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高山黑蜜酸奶制备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对高山黑蜜酸奶的游离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山黑蜜酸奶最佳配方为高山黑蜜添加量1.2%、蔗糖添加量7%、发酵时间9 h,其感官评分为(87.5±1.3)分,产品相关理化卫生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同时,与不添加高山黑蜜的酸奶相比,高山黑蜜酸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高山黑蜜酸奶中共7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烃类和酯类含量较高,且酚类、酯类、酮类较不添加高山黑蜜的酸奶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4.06%、1.35%、1.35%,整体风味品质提高。利用高山黑蜜、牛乳制备的酸奶组织细腻,稳定性好,风味较佳,是一款具有一定特色的健康酸奶产品。  相似文献   

10.
以三穗麻鸭为原料,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作为发酵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板鸭的感官评分和pH值作为评价标准,确定其最佳工艺配方,测定其理化指标,并对其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菌种接种量3.0%、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接种比例1∶2、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0 h。此工艺下制得的发酵板鸭水分含量为35.50±2.25%,pH值为5.58±0.09,L*为36.85±2.45,a*为14.55±2.45,b*为7.70±0.80,过氧化值为0.08±0.00 g/100 g,挥发性盐基氮(TVB-N)为19.36±0.01 mg/100 g。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及咀嚼性更好,此条件下生产的板鸭颜色均匀,风味浓郁,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的4因子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experimental design,CCD)优化了库车小白杏混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乳酸发酵工艺,并采用Logistic方程建立乳酸菌生长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温度为37.0 ℃,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配比为2.6:1,接种量为5.0%,发酵时间为30 h。在此条件下,杏汁中的SOD活性为309.60 U/g,感官评分为54.18分;动力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拟合度分别为0.9970、0.9913,说明拟合曲线与乳酸菌生长量和SOD活性的实验数据有很高的相关性,能很好地模拟小白杏乳酸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降胆固醇和产胆盐水解酶的乳酸菌菌株,并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胆盐水解酶酶活.方法:对初步筛选的乳酸菌菌株Lp-1进行体外降胆固醇试验,采用PCR方法鉴定菌株中的胆盐水解酶基因,用16SrRNA方法鉴定该菌株,并对该菌株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乳酸菌菌株Lp-1具有体外降胆固醇功能,基因组中含有胆盐水解酶基因,其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的胆盐水解酶基因同源性为98.9%;该菌株与已发表的植物乳杆菌16S rRNA同源性为99%;通过发酵条件优化,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酵母粉为氮源,碳氮比1∶1,初始pH 6.5,接种量7%,在37 ℃下培养14 h,胆盐水解酶酶活最高达到11.2 U/mL.结论:鉴定到1株植物乳杆菌Lp-1(Lactobacillius plantarum Lp-1),该菌含有胆盐水解酶基因,并产胆盐水解酶;发酵条件优化后该菌产胆盐水解酶活力比优化前提高6倍.  相似文献   

13.
田丰伟  孟甜  丁俊荣  刘小鸣  张灏  陈卫 《食品科学》2010,31(24):241-245
通过联合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技术对本实验室筛选保藏的60 余株拟准备用于蔬菜发酵的乳酸菌形成生物胺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检测和评价。氨基酸脱羧酶基因的PCR 检测结果表明,受检菌株中有3 株组氨酸脱羧酶阳性菌和22 株酪氨酸脱羧酶阳性菌;同时,利用HPLC 法对受检乳酸菌在MRS 培养基体系和模式蔬菜发酵体系中发酵形成生物胺的水平进行分析。受试乳酸菌在MRS 培养基中组胺产生量在4.32~32.15mg/L 之间,酪胺产生量在9.22~114.02mg/L 之间。在发酵蔬菜体系中,组胺和酪胺的产生量均小于40mg/L。PCR 检测结果与HPLC 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学防腐剂控制食品中腐败微生物,防腐剂残留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危害。本文筛选抗食品腐败真菌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复配及混合发酵以提高其发酵液抗真菌活性。通过24孔板双层琼脂法及分级抑菌浓度法从多株乳酸菌和丙酸杆菌中筛选抗真菌较强的菌株并确定混合菌最优组合。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用96孔板酶标仪法测其发酵上清液的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最优混合菌组合为植物乳杆菌L9和费氏丙酸杆菌D5;发酵培养基优化配方:葡萄糖55 g/L,碳酸钙6.7 g/L,酵母浸粉14.8 g/L,磷酸氢二钾 0.25 g/L,硫酸锰 0.1 g/L,乙酸钠 5.0 g/L,柠檬酸铵 2.0 g/L,接种比例为5:1(D5:L9),发酵温度为37 ℃。对筛选出的L9和D5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进行混合发酵验证,其发酵液抗真菌活性可高达47.07 AU。  相似文献   

15.
乳酸菌种混合发酵研制大米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米,麦芽为主要原料,经粉碎、糊化、糖化、乳酸菌种发酵等一系列操作以后,加入调味剂和辅助剂,即可制备发酵米乳饮料。实验时确定了发酵米乳的最佳制作工艺:大米与水以1:10的比例蒸煮糊化,糖化时麦芽汁的加入量为原料的30%,糖化酶加入量为发酵醪液的1%;按照3:2的比例分别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到大米培养基中培养制备母发酵液,前发酵时母发酵液的接入量为1%~3%,时间为72~80 h,温度为37℃,后发酵时间为15~30 d,温度为4~5℃。经此一系列操作后可制得口感细腻、米香、麦芽香浓郁,营养健康的功能性发酵米乳饮料。  相似文献   

16.
乳酸菌组合发酵菌种配方及其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将甘肃牧区优良乳酸菌株用于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的生产,以从甘肃牧区分离所得的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HM 598685)、嗜酸乳杆菌(HM 598684)、干酪乳杆菌(HM 598683),按照1:0:0、0:1:0、0:0:1、1:1:0、1:2:0、2:1:0、1:0:1、1:0:2、2:0:1、1:1:1、1:2:1、2:1:1、1:1:2的比例进行混合发酵,通过所制酸奶的感官性状和生化特性确定组合发酵的菌种配方,并对混合发酵的增殖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发现,当3株菌比例为1:1:1时,其混合发酵的凝乳时间最短,为8.5h;所得酸奶的活菌数最大,高达7.90×10~8CFU/mL;而其感官评价中滋味气味及组织形态均显著优于其他组合。根据美蓝实验,当基础培养基中使用胰蛋白酶水解乳蛋白时,培养所得乳酸菌的活性最高,且活菌数可达2.93×10~8CFU/mL。通过L_9(3~4)正交设计,确定最佳增殖因子为酵母粉1%、果糖0.5%、吐温0.2%、乙酸钠0.5%,此时培养所得混合菌活菌数达2.11×10~9CFU/mL;各增殖因子对活菌数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酵母粉>乙酸钠>果糖>吐温。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乳酸菌发酵大豆酸乳关键操作单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质量分数为4 %的NaHCO3 和Na2 CO3 混合碱浸泡大豆8h ,脱除豆浆腥味。以1%海藻酸钠与1 5 %聚乙烯醇作包埋剂,注入2 %CaCl2 硼酸液中固定化9~10h ,制备固定化球。以相同生物量固定化保加利亚杆菌球和嗜热链球菌球,比例为2∶1,用于生产大豆发酵酸乳  相似文献   

18.
19.
崔莉  李大婧  刘春泉  刘莹萍 《食品科学》2015,36(23):205-208
为制备风味优良的乳酸发酵黄秋葵汁,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不同组合在发酵黄秋葵汁中的生长、产酸、感官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可以在24 h内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7 CFU/mL。肠膜明串珠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无法顺利产酸。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其菌液体积比2∶1混合发酵黄秋葵汁,可迅速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8 CFU/mL,且感官品质优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可知,混菌发酵生成的挥发性成分比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种类更多、含量更高。黄秋葵汁乳酸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菌液以2∶1比例混合、接种量5%、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7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